文章解析

tīng
qiū
xuān

朝代:元作者:王冕浏览量:3
rén
shì
hóng
chén
gāo
lǎo
chán
fāng
zhàng
qīng
yōu
mén
biàn
便
jué
hóu
bié
ěr
zhī
tiān
qiū
xiàn
shū
shēng
néng
zuò
què
lián
yóu
tài
duō
chóu
lái
shù
yǐng
piāo
líng
jìn
míng
yuè
duān
shēng
tóu

译文

世间红尘滚滚,高过马头,遮蔽了往来奔忙的身影,老僧的禅房却这般清幽,足可栖心忘俗。一踏入门槛,便觉气候迥异,风声入耳,仿佛听见了天地间的秋意萧疏。我不羡慕书生能写出华美的辞赋,只怜惜漂泊的游子,心中藏着太多羁旅哀愁。昨夜秋风萧瑟,树影飘零殆尽,一轮明月却悄然升起,照亮了屋头。

逐句剖析

"人世红尘高没马":世间红尘滚滚,高过马头,遮蔽了往来奔忙的身影,

"老禅方丈足清幽":老僧的禅房却这般清幽,足可栖心忘俗。

"入门便觉气侯别":一踏入门槛,便觉气候迥异,

"历耳似知天地秋":风声入耳,仿佛听见了天地间的秋意萧疏。

"不羡书生能作赋":我不羡慕书生能写出华美的辞赋,

"却怜游子太多愁":只怜惜漂泊的游子,心中藏着太多羁旅哀愁。

"夜来树影飘零尽":昨夜秋风萧瑟,树影飘零殆尽,

"明月无端生屋头":一轮明月却悄然升起,照亮了屋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听秋轩》是元代诗人王冕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禅宗方丈的清幽境地,将人世红尘的喧嚣与禅院的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超脱和对清幽境地的向往。诗中还通过“不羡书生能作赋,却怜游子太多愁”,体现了诗人对游子忧愁的同情,而非羡慕书生作赋的文人雅趣。整首诗以秋天为背景,借自然景物的变化,如“夜来树影飘零尽,明月无端生屋头”,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同时也蕴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具有禅宗思想的韵味,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王冕(1287~1359),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幼年牧牛,后从韩性学,试进士不第。后归隐九里山,靠卖画为生。其工墨梅,所作墨梅,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偶用胭脂作没骨梅。其诗风格豪迈刚健,不受常规格式的束缚。他还兼擅竹石,长于刻印。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等。著有《竹斋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人世红尘高没马,老禅方丈足清幽”:将尘世的喧嚣与禅院的清幽进行鲜明对比。“红尘高没马”描绘出世间纷扰繁华,车马喧嚣,尘土飞扬,让人仿佛置身于热闹而又嘈杂的世俗之中。“老禅方丈足清幽”则突出了禅院的宁静,与外界的红尘形成强烈反差,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颔联“入门便觉气侯别,历耳似知天地秋”:进一步描写进入禅院后的感受。“入门便觉”强调了这种变化的突然性,让人一进入禅院,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气候、氛围都截然不同。“历耳似知天地秋”,通过听觉仿佛能感知到天地间秋意的来临,这里的“秋”不仅指季节,更象征着一种宁静、深沉的心境,暗示着在这清幽之地,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颈联“不羡书生能作赋,却怜游子太多愁”:由对禅院环境的描写转向情感的抒发。诗人表示不羡慕书生能够作赋吟诗,展现才华,因为在他看来,这些都不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重要。“却怜游子太多愁”,则流露出对游子的同情,游子漂泊在外,历经沧桑,心中充满了忧愁,与禅院的清幽宁静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尾联“夜来树影飘零尽,明月无端生屋头”:以景结情,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夜景图。夜晚,树影在风中飘零殆尽,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萧瑟的氛围。“明月无端生屋头”,明月不知不觉地出现在屋头,给人一种空灵、悠远的感觉。明月的出现,不仅照亮了禅院,也仿佛照亮了诗人的内心,在这宁静的夜晚,诗人的心境也如同这明月一般,清澈、宁静,超脱于尘世之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许有壬《满庭芳·槐院风清》

下一篇:元·侯善渊《减字木兰花·深根固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