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前绣江水":长白山前,绣江水悠悠流淌,
# 绣江:发源于长白山下,周围三十余里。,长白山:也称会仙山,在山东邹平南。因山中云气常白,故名。
"展放荷花三十里":三十里荷花竞相绽放,铺满水面。
"看山水底山更佳":俯看江水,水底青山倒影更显秀丽,
# 水底山:指水中山之倒影。
"一堆苍烟收不起":仿佛一堆苍烟凝聚,怎么也收揽不起。
# 苍烟:苍茫的云雾。
"山从阳丘西来青一弯":青山从阳丘西边蜿蜒而来,如青绸一弯,
# 青一弯:形容弯曲青色的绣江水。,阳丘:地名,在今山东章丘东南十五里。
"天公掷下半玉环":长天之下,大明湖似半枚玉环,被天公掷落人间。
# 半玉环:圆形的碧玉中有孔。这里喻绣江环行的水面。
"大明湖上一杯酒":昨天我来到大明湖上,举起了酒杯畅饮,
# 大明湖上一杯酒:指诗人与友人在绣江亭中豪饮。诗人在《济南行记》中云:岁乙未秋七月,至济南,秋荷方盛,红绿如绣,令人渺然有吴儿洲渚之想。此游至瀑流者六七,宿天泉庵者三,泛大明湖者再,遂东入水栅。栅之水名绣江,发源长白山下,周围三十四里。府参佐张子钧、张飞卿觞予绣江亭。漾舟荷花中十余里。乐府皆京国之旧。剧谈豪饮,抵暮乃罢。
"昨日绣江眉睫间":绣江的千姿百态,清晰地涌入我的眼帘。
# 眉睫间:在眼前。
"晚凉一棹东城渡":晚来凉爽,划桨东渡,
# 东城:城东部。,棹:船桨。也指用桨划船。
"水暗荷深若无路":水面幽暗,荷丛深密,仿佛阻断了前行的路。
"江妃不惜水芝香":水神江妃似乎毫不吝惜水芝(荷花)的清香,
# 水芝:荷花的别名。暗含当权者践踏人才。,江妃:江上的女神。
"狼藉秋风与秋露":任其在秋风秋露中散落狼藉。
# 狼藉:杂乱不堪。这里是形容荷花凋零散落的样子。
"兰襟郁郁散芳泽":女神的衣襟芳香如兰,散发阵阵香气,
# 郁郁:香气胜多的样子。此处把荷花比作女神的衣饰。,兰襟:犹言香襟,散发着兰花香气的衣襟,旧指美丽女子的衣襟。
"罗袜盈盈见微步":罗袜轻盈,翩翩起舞,湖面微波轻轻颤动。
# 罗袜盈盈见微步:化用曹植《洛神赋》:“陵波留步,罗袜生尘”语意。罗袜,罗制袜。盈盈,美好的样子。微步,轻步,形容江妃在水面上行走时轻盈的体态。此隐指荷花在微风中颤动的情景。
"晚晴一赋画不成":便是那《晚晴赋》的妙笔,也画不出荷花的翩然情趣,
# 画不成:没有描写成功。,晚晴一赋:唐诗人杜牧作《晚晴赋》,吟咏黄昏时的荷花和白鹭。赋中着重写白鹭的风采,而未着力描写荷花。因此元好问说它“画不成”,也就是没充分表现出荷花的美色之意。
"枉著风标夸白鹭":杜樊川徒然地写尽风骚,也只好全用来夸赞白鹭。
# 风标:(优美的)风度,仪态。,著:在这里意为表述,描绘。,枉:徒然。
"我时骖鸾追散仙":我乘鸾车追寻天上散仙,
# 散仙:道教用语,指未受仙职的仙人,这里指放荡不羁自由闲散的人。,骖鸾:乘驾鸾凤。骖,古代驾车时套在车前两旁的马。这里用为动词,意为乘驾。鸾,凤凰一类的鸟,古代传说中,只有神仙才能乘鸾驾凤。
"但见金支翠蕤相后先":只见仙树枝叶金翠交错,前后相连。
# 金支翠蕤:用黄金或铜以及翠羽等装饰的乐器,既指荷叶,也指伴游的乐队和舞妓们。金支,乐器上的金(或铜)制的支柱,上面装饰有流苏等穗状饰物。翠蕤,翠羽制成的饰物。蕤,指下垂的缨类装饰物。
"眼花耳热不称意":眼花耳热间仍觉不够称意,
# 不称意:不称心如意,气氛虽热烈,纵情豪饮,伴随歌舞弹唱,但内心是悲怆的,只是逢场作戏而已。,眼花耳热:看得眼花,喝得微醉。
"高唱吴歌叩两舷":遂高声唱起吴歌,叩击船舷。
# 高唱吴歌叩两舷:化用韩愈诗“脚敲两舷唱吴歌”诗意。吴歌,泛指古吴地(今江苏一带)的歌曲。吴,古代指今江苏的大部分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地区。
"唤取樊川摇醉笔":呼唤杜牧那样的才子挥毫泼墨,
# 樊川:指杜牧。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集》。这里是用来指杜仁杰。,唤取:唤得,叫来。取,语助词。
"风流聊与付他年":这风流雅事,就留待他年追忆吧。
# 付他年:留给以后的年代。,聊:姑且,勉强。,风流:流风余韵。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山水游历题材的七言古诗,借绣江、大明湖的秀丽风光与奇幻想象,抒发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寄托乱世中对宁静美好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用典:“江妃不惜水芝香,狼藉秋风与秋露”化用江妃的典故,增添了神秘浪漫色彩,暗示大明湖景色如仙境般迷人。“水仙一去无消息,沧海横流空白露”则暗用传说,表达出对美好消逝的感慨,也借沧海横流暗示时局动荡,使诗歌意境更深远。比喻:“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将水底山影比作“一堆苍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群山在水中的倒影朦胧、缥缈的状态,仿佛是积聚在一起无法消散的烟雾,突出了山水景色的优美和空灵,给人以梦幻般的美感。
3. 分段赏析
《泛舟大明湖》以自然之景为轴,情感流动为线,全诗可分为三层,层层递进展现山水之美与诗人心境。前六句为第一层,诗人开篇未直接写大明湖,而是从绣江落笔,为全诗奠定基调。“长白山前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用质朴的语言点明绣江的地理位置,以“展放”生动描绘荷花肆意盛开的姿态,三十里的铺陈,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绣江荷花的繁茂。绣江与大明湖虽为两处景致,却因水脉相通、风光相似,形成天然呼应,为后文写大明湖埋下伏笔。“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视角从岸上转向水中,清澈的江面倒映着南岸连绵青山,山影随水波晃动,宛如一团难以收拢的苍烟,虚实交融间尽显山水灵动之态,引得诗人由衷赞叹。“山从阳丘西来青一弯,天公掷下半玉环”,诗人以平实的比喻,将自阳丘蜿蜒而来的青山比作天公抛下的半玉环,既勾勒出山峦的形态,又暗喻其色泽温润如玉,凸显自然造化的巧妙。“大明湖上一杯酒”至“枉著风标夸白鹭”的十句构成第二层,诗人将笔触聚焦大明湖,描绘泛舟时的所见所想。“大明湖上一杯酒,昨日绣江眉睫间”,借饮酒勾起回忆,使绣江与大明湖的画面在脑海中交织,增添了朦胧的诗意。“晚凉一棹东城渡,水暗荷深若无路”,描绘傍晚时分,乘船从东泺水驶向大明湖的情景,浓密的荷叶遮蔽水面,河道幽暗,看似无路可走,却暗含“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期待,充满探索的意趣。“江妃不惜水芝香,狼籍秋风与秋露。兰襟郁郁散芳泽,罗袜盈盈见微步”,诗人以江妃喻荷花,想象江妃毫不吝惜地让荷香在秋风秋露中飘散,她衣襟染香,莲步轻移,将荷花的柔美与荷香的馥郁刻画得细腻入微,以浪漫笔触展现对大明湖荷景的沉醉。诗的最后六句为第三层,着重抒发诗人面对美景的感慨。“晚晴一赋画不成,枉著风标夸白鹭”,借用杜牧写《晚晴赋》的典故,谦逊地表示即便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也难以描绘大明湖的美景,就连姿态优雅的白鹭,在此景面前也黯然失色。“我时骖鸾追散仙,但见金支翠蕤相后先”,诗人驰骋想象,幻想自己乘鸾追随仙人,只见繁花绿叶连绵不绝,展现出超凡脱俗的浪漫情怀。“眼花耳热不称意,高唱吴歌叩两舷。唤取樊川摇醉笔,风流聊与付他年”,面对眼前美景,诗人饮酒高歌、击舷而和,却仍觉意犹未尽,恨自己无法用诗句描绘这一切,只好寄希望于杜牧能在未来挥笔记录此刻的风流,既流露出对美景的痴迷,也体现出文人的谦逊与对文学创作的敬畏。
4. 作品点评
《泛舟大明湖》在艺术上极具巧思,诗人以精妙布局打破常规,先绘绣江远景,再写水中倒影,动静结合间尽显山水韵律。其笔触写意与工笔并存,大开大合的想象与细腻雕琢相得益彰,明暗场景切换更添层次。诗中虚实相生,现实景致与浪漫想象交织,如梦似幻。此外,诗人化用杜牧典故,不着痕迹地融入跨时空对话,深化文化底蕴,以多元艺术手法奏响自然与人文的美妙交响。
# 《泛舟大明湖》更是表现了高超的写景能力。
现代山西省诗词学会理事牛贵琥《金代文学编年史(下)》
# 全诗奇崛而不雕琢,巧妙而少华丽。看似写景,实在抒高古沉郁之情;体似游仙,却又寓苍凉悲怆之意。堪称有金以来一代文宗的神来之笔。
现代济南市章丘区作家协会理事韩云卿《百脉文化随笔》
上一篇:元·周巽《江南弄》
下一篇:元·元好问《喜春来·春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