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千山净":雨后群山更显洁净,
"炊烟处处新":炊烟袅袅处处焕然一新。
"世情殊不足":世间人情淡薄不足道,
"风俗岂能淳":风俗又怎能淳厚如初?
"老棘余生意":老树棘枝尚存生机,
"槁花空悟春":枯萎的花朵却徒然感悟春意。
"相逢非古意":如今与人相逢已难寻古时情谊,
"在我著乌巾":唯有我头戴乌巾坚守旧志。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王冕(1287~1359),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幼年牧牛,后从韩性学,试进士不第。后归隐九里山,靠卖画为生。其工墨梅,所作墨梅,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偶用胭脂作没骨梅。其诗风格豪迈刚健,不受常规格式的束缚。他还兼擅竹石,长于刻印。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等。著有《竹斋诗集》。
1. 分段赏析
“雨后千山净,炊烟处处新”两句以简练笔触勾勒雨后山野的澄澈景象。“净”字既写山色被雨水涤荡后的明净,亦暗含对世俗尘埃的消解;“新”字则赋予炊烟以生机,营造出短暂而理想化的田园氛围。此联为全诗奠定基调,自然之清新与社会之浑浊形成潜在对照。“世情殊不足,风俗岂能淳?”由景入理,以反问句式直指社会痼疾。“殊不足”三字力透纸背,既批判世风日下的现实,又暗含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追怀。双问句的运用强化了质疑力度,将自然界的清明与社会的浑浊置于对立面,彰显诗人的批判意识。“老棘余生意,槁花空悟春”借草木意象抒发生命感悟。老棘(荆棘)的残余生机与枯萎花朵的徒然悟春形成张力,暗喻乱世中坚韧生存与理想幻灭的矛盾。“空悟”二字尤显苍凉,既写草木对季节更迭的徒然感知,亦隐喻诗人对时代变革的虚无体验。“相逢非古意,在我著乌巾”以服饰细节作结,彰显精神坚守。乌巾(黑色头巾)作为隐士象征,与“非古意”的世风形成对抗姿态。诗人通过着装选择表明独立于浊世的态度,将前文的批判意识转化为具体的生命实践,在孤高中完成自我身份的确立。
上一篇:元·卢挚《双调·寿阳曲》
下一篇:元·杨维桢《遂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