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冀州路":我行走在冀州的道路上,
# 冀州:今河北省中南部、山东省西端、河南省北端一带。
"默想古帝都":心里默默的思念着故国的首都。
# 古帝都:冀州为古九州之一。据《禹贡》载,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杀蚩尤后为诸侯尊为天子,“邑于涿鹿之阿”,涿鹿亦属古冀州地域,故称为古帝都。
"水土或匪昔":现在的地理环境与过去不同,
"《禹贡》书亦殊":《禹贡》里的地理区划与现在大不一样。
# 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是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记载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山川、地理交通、物产等情况。
"城郭类村坞":城郭荒凉象村落一样,
# 村坞:山间的村,句意谓以前繁华的城市如今像零落萧条的山间村落。
"雨雪苦载涂":雨雪终日浸透道路。
# 载涂:充满路途。
"丛薄聚冻禽":树林间聚集着挨冻的禽鸟,
# 丛薄:草木从生的地方。
"狐狸啸枯株":狐狸在枯树边嗥叫。
"寒云著我巾":低低的寒云似乎要压着我的帽子,
# 著:一作着。
"寒风裂我襦":冷风吹裂了我的衣衫。
# 襦:短衣,组袄。
"盱衡一吐气":抬头呼出一口气,
# 盱衡:扬眉张目。盱:睁开眼睛向上看。衡:眉毛以上。
"冻凌满髭须":冰晶瞬间凝结胡须。
# 冻凌:冰。
"程程望烟火":一路盼望见到炊烟,
"道傍少人居":可是道路两旁的居人很少。
"小米无得买":小米无处去买,
"浊醪无得酤":薄酒也买不到。
# 酤:通“沽”,买酒。,醪:浊酒。
"土房桑树根":前面弯曲而干枯的桑树断根旁,出现了一间低小的土房,
"彷佛似酒垆":恍惚像破败的酒肆。
# 垆: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彷:一作仿。
"徘徊问野老":我犹豫不决的问老农,
"可否借我厨":能不能借厨房我用一下?
"野老欣笑迎":老农看见我们就笑脸相迎,
"近前挽我裾":挽着我的衣襟。
# 裾:衣服的前后部分。
"热水温我手":端过热水让我暖手,
"火炕暖我躯":火炕让我冻僵的身体回暖。
"丁宁勿洗面":并且一再叮咛,不要用水洗脸,
"洗面破皮肤":因为脸上受冻时间长了,乍遇见水容易皲裂。
"我知老意仁":我对于这位老人的殷勤很受感动,
"缓缓驱仆夫":慢慢遣走仆夫以便密谈。
# 驱仆夫:遣走仆人,以便与老人知心细谈。
"窃问老何族":急忙问老翁出生于哪一个家族?
"云是奕世儒":回答说:“我们一家几代都是读书人。
# 奕世儒:累世相继的读书人。奕:累,重。
"自从大朝来":自元朝建立后,
# 大朝:指元朝。
"所习亮匪初":所学已非当初的儒家正道。
# 亮:同“谅”,确实,诚信。
"民人籍征戍":百姓登记去打仗,
# 籍:登记在簿册上。老百姓都被征去当兵。
"悉为弓矢徒":都成了弓箭手。
"纵有好儿孙":儿孙纵好,
"无异犬与猪":也被视如猪狗般对待。
"至今成老翁":像我这个老头子,
"不识一字书":连一个字也不认识。
"典故无所考":典籍无从查证,
"礼义何所拘":礼义也无处遵循?
"论及祖父时":谈及祖父辈的岁月,
"痛入骨髓余":那伤心深入骨髓还有余啊!
# 骨髓余:入骨髓有余,言痛苦之深。
"我闻忽太息":听了老人的流泪之言,我一面叹息,
"执手空踌蹰":一面拉着他的手,但又说不出话。
# 踌蹰:止足不行的样子。
"踌蹰向苍天":许久许久,只有问问苍天,
"何时更得甦":何时才能复兴?
# 甦:病体康复称“甦”,这里的复原的意思。
"饮泣不忍言":含泪沉默难开口,
"拂袖西南隅":转身走向西南角。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王冕(1287~1359),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幼年牧牛,后从韩性学,试进士不第。后归隐九里山,靠卖画为生。其工墨梅,所作墨梅,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偶用胭脂作没骨梅。其诗风格豪迈刚健,不受常规格式的束缚。他还兼擅竹石,长于刻印。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等。著有《竹斋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社会批判题材的叙事诗。通过诗人行经冀州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元代统治下中原地区的民生凋敝与文化断层,体现了诗人对国泰民安、文化繁荣和社会礼仪昌盛的怀念与向往,同时也更加凸显了诗人对现实的悲愤与痛心。
2. 写作手法
对比:开篇“我行冀州路,默想古帝都”以“古帝都”点明冀州曾是华夏文明核心,暗含对《禹贡》记载的九州之一“冀州”的历史追忆。“云是奕世儒”与“至今成老翁,不识一字书”形成强烈反差,展现儒家文化传承被元代征戍政策彻底摧毁的悲剧。烘托:“丛薄聚冻禽,狐狸啸枯株”通过草木萧疏、禽兽啸聚的荒凉景象,暗示人烟稀少、社会秩序崩溃,烘托出冀州“疮痍满目”的现实。“踌蹰向苍天,何时更得甦”以仰天长叹的意象,将自然环境的压抑升华为对民族命运的悲愤,强化了历史沧桑感。叠字:“程程望烟火,道傍少人居。”“程程”为叠词,意为“一步步”“一程又一程”,通过重复强调旅途的漫长与艰辛。既写出了诗人跋涉的缓慢与疲惫,也暗示了冀州地界的荒凉——沿途人烟稀少,唯有炊烟零星可见。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我行冀州路”至“《禹贡》书亦殊”诗歌以“冀州道中”为题,开篇点明行旅背景,却以“默想古帝都”将视角从现实转向历史。冀州为古九州之一,曾是黄帝建都之地(《史记》载黄帝“邑于涿鹿之阿”),《禹贡》亦以此为地理起点。诗人通过“水土或匪昔”的疑问,暗示今昔变迁的巨大落差,为后文的破败景象埋下伏笔。第二段:“城郭类村坞”至“彷佛似酒垆”以“城郭类村坞”的对比,展现昔日都城沦为乡村般的荒芜;“雨雪苦载涂”既写实景,又隐喻民生疾苦。“冻禽”“狐狸”等意象暗示人烟稀少,自然生态反常,强化了“白骨露于野”的惨象。“寒风裂我襦”“冻凌满髭须”通过触觉描写,凸显气候严酷;“彷佛似酒垆”以模糊的视觉暗示希望的渺茫,反衬绝望。通过视听触觉的渲染,将战乱与自然暴虐交织,展现元代统治下中原的全面崩溃。第三段:“徘徊问野老”至“痛入骨髓余”野老“欣笑迎”“温我手”的热情,与其“奕世儒”的身份形成反差,凸显文化教养在乱世中的坚守。“民人籍征戍,悉为弓矢徒”揭露元代强制征兵政策对汉人知识分子的摧残;“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以兽喻人,批判统治者对文化的践踏。野老回忆祖父时代的“礼义”与当下“典故无所考”形成对比,直指元朝对汉文化的系统性破坏。“痛入骨髓余”以身体疼痛隐喻精神创伤,情感张力达到顶峰。通过对话体展开叙事,使控诉更具真实感;“奕世儒”与“犬与猪”的意象反差,强化批判力度。第四段:“我闻忽太息”至“拂袖西南隅”“太息”“执手”“踌蹰”三个动作连缀,展现诗人从震惊到悲愤的心理剧变。“何时更得甦”的诘问,将个人悲悯升华为对民族命运的忧思。“拂袖西南隅”以转身动作收束全诗,暗含对现实的绝望与对理想(或故土)的追怀。“饮泣不忍言”以无声胜有声,留下历史沉痛的余韵。动作描写与心理独白结合,情感层层递进;结尾戛然而止,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此诗语言质朴,接近口语,直接抒发所见所感,不加雕饰,情感真挚且关怀深挚。
# 诗所描绘的冀州道中荒凉、萧条景象,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那个出身书香门第,如今已变得“不识一字书”的老翁形象,正是饱受元蒙统治者文化摧残之苦的广大中原人民的一个代表。诗质朴自然,不假雕饰,将当时真实的一幕极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现代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惠国《中国古典文学精品选注汇评文库 元明清诗、词、文》
上一篇:元·周砥《晏起一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