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u
dào
zhōng

朝代:元作者:王冕浏览量:3
xíng
zhōu
xiǎng
shuǐ
huò
fěi
gòng
shū
shū
chéng
guō
lèi
cūn
xuě
zài
cóng
dòng
qín
xiào
zhū
hán
yún
zhuó
jīn
hán
fēng
liè
héng
dòng
líng
mǎn
chéng
chéng
wàng
yān
huǒ
dào
bàng
shǎo
rén
xiǎo
mǎi
zhuó
láo
fáng
sāng
shù
gēn
fǎng
jiǔ
pái
huái
wèn
lǎo
fǒu
jiè
chú
lǎo
xīn
xiào
yíng
jìn
qián
wǎn
shuǐ
wēn
shǒu
huǒ
kàng
nuǎn
dīng
níng
miàn
miàn
zhī
lǎo
rén
huǎn
huǎn
qiè
wèn
lǎo
yún
shì
shì
cóng
cháo
lái
suǒ
liàng
fěi
chū
mín
rén
zhēng
shù
wéi
gōng
shǐ
zòng
yǒu
hǎo
ér
sūn
quǎn
zhū
zhì
jīn
chéng
lǎo
wēng
shí
shū
diǎn
suǒ
kǎo
suǒ
lùn
shí
tòng
suǐ
wén
tài
zhí
shǒu
kōng
chóu
chú
chóu
chú
xiàng
cāng
tiān
shí
gèng
yǐn
rěn
yán
xiù
西
nán

译文

我行走在冀州的道路上,心里默默的思念着故国的首都。现在的地理环境与过去不同,《禹贡》里的地理区划与现在大不一样。城郭荒凉象村落一样,雨雪终日浸透道路。树林间聚集着挨冻的禽鸟,狐狸在枯树边嗥叫。低低的寒云似乎要压着我的帽子,冷风吹裂了我的衣衫。抬头呼出一口气,冰晶瞬间凝结胡须。一路盼望见到炊烟,可是道路两旁的居人很少。小米无处去买,薄酒也买不到。前面弯曲而干枯的桑树断根旁,出现了一间低小的土房,恍惚像破败的酒肆。我犹豫不决的问老农,能不能借厨房我用一下?老农看见我们就笑脸相迎,挽着我的衣襟。端过热水让我暖手,火炕让我冻僵的身体回暖。并且一再叮咛,不要用水洗脸,因为脸上受冻时间长了,乍遇见水容易皲裂。我对于这位老人的殷勤很受感动,慢慢遣走仆夫以便密谈。急忙问老翁出生于哪一个家族?回答说:“我们一家几代都是读书人。自元朝建立后,所学已非当初的儒家正道。百姓登记去打仗,都成了弓箭手。儿孙纵好,也被视如猪狗般对待。像我这个老头子,连一个字也不认识。典籍无从查证,礼义也无处遵循?谈及祖父辈的岁月,那伤心深入骨髓还有余啊!听了老人的流泪之言,我一面叹息,一面拉着他的手,但又说不出话。许久许久,只有问问苍天,何时才能复兴?含泪沉默难开口,转身走向西南角。

逐句剖析

"我行冀州路":我行走在冀州的道路上,

# 冀州:今河北省中南部、山东省西端、河南省北端一带。

"默想古帝都":心里默默的思念着故国的首都。

# 古帝都:冀州为古九州之一。据《禹贡》载,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杀蚩尤后为诸侯尊为天子,“邑于涿鹿之阿”,涿鹿亦属古冀州地域,故称为古帝都。

"水土或匪昔":现在的地理环境与过去不同,

"《禹贡》书亦殊":《禹贡》里的地理区划与现在大不一样。

# 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是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记载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山川、地理交通、物产等情况。

"城郭类村坞":城郭荒凉象村落一样,

# 村坞:山间的村,句意谓以前繁华的城市如今像零落萧条的山间村落。

"雨雪苦载涂":雨雪终日浸透道路。

# 载涂:充满路途。

"丛薄聚冻禽":树林间聚集着挨冻的禽鸟,

# 丛薄:草木从生的地方。

"狐狸啸枯株":狐狸在枯树边嗥叫。

"寒云著我巾":低低的寒云似乎要压着我的帽子,

# 著:一作着。

"寒风裂我襦":冷风吹裂了我的衣衫。

# 襦:短衣,组袄。

"盱衡一吐气":抬头呼出一口气,

# 盱衡:扬眉张目。盱:睁开眼睛向上看。衡:眉毛以上。

"冻凌满髭须":冰晶瞬间凝结胡须。

# 冻凌:冰。

"程程望烟火":一路盼望见到炊烟,

"道傍少人居":可是道路两旁的居人很少。

"小米无得买":小米无处去买,

"浊醪无得酤":薄酒也买不到。

# 酤:通“沽”,买酒。,醪:浊酒。

"土房桑树根":前面弯曲而干枯的桑树断根旁,出现了一间低小的土房,

"彷佛似酒垆":恍惚像破败的酒肆。

# 垆: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彷:一作仿。

"徘徊问野老":我犹豫不决的问老农,

"可否借我厨":能不能借厨房我用一下?

"野老欣笑迎":老农看见我们就笑脸相迎,

"近前挽我裾":挽着我的衣襟。

# 裾:衣服的前后部分。

"热水温我手":端过热水让我暖手,

"火炕暖我躯":火炕让我冻僵的身体回暖。

"丁宁勿洗面":并且一再叮咛,不要用水洗脸,

"洗面破皮肤":因为脸上受冻时间长了,乍遇见水容易皲裂。

"我知老意仁":我对于这位老人的殷勤很受感动,

"缓缓驱仆夫":慢慢遣走仆夫以便密谈。

# 驱仆夫:遣走仆人,以便与老人知心细谈。

"窃问老何族":急忙问老翁出生于哪一个家族?

"云是奕世儒":回答说:“我们一家几代都是读书人。

# 奕世儒:累世相继的读书人。奕:累,重。

"自从大朝来":自元朝建立后,

# 大朝:指元朝。

"所习亮匪初":所学已非当初的儒家正道。

# 亮:同“谅”,确实,诚信。

"民人籍征戍":百姓登记去打仗,

# 籍:登记在簿册上。老百姓都被征去当兵。

"悉为弓矢徒":都成了弓箭手。

"纵有好儿孙":儿孙纵好,

"无异犬与猪":也被视如猪狗般对待。

"至今成老翁":像我这个老头子,

"不识一字书":连一个字也不认识。

"典故无所考":典籍无从查证,

"礼义何所拘":礼义也无处遵循?

"论及祖父时":谈及祖父辈的岁月,

"痛入骨髓余":那伤心深入骨髓还有余啊!

# 骨髓余:入骨髓有余,言痛苦之深。

"我闻忽太息":听了老人的流泪之言,我一面叹息,

"执手空踌蹰":一面拉着他的手,但又说不出话。

# 踌蹰:止足不行的样子。

"踌蹰向苍天":许久许久,只有问问苍天,

"何时更得甦":何时才能复兴?

# 甦:病体康复称“甦”,这里的复原的意思。

"饮泣不忍言":含泪沉默难开口,

"拂袖西南隅":转身走向西南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冀州道中》是元代诗人王冕创作的五言古诗,全诗以北方冀州道途所见为背景,通过今昔对比与人物对话,深刻揭露了战乱与元代统治下中原地区的民生凋敝与文化断层。诗中“水土或匪昔,《禹贡》书亦殊”等句,直指冀州从古帝都沦为荒芜之地的历史变迁;而“城郭类村坞”“丛薄聚冻禽”等意象,则勾勒出城郭萧条、生灵涂炭的凄凉图景。全诗语言质朴近白话,作品兼具纪实性与抒情性,是对元代社会矛盾的真实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王冕(1287~1359),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幼年牧牛,后从韩性学,试进士不第。后归隐九里山,靠卖画为生。其工墨梅,所作墨梅,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偶用胭脂作没骨梅。其诗风格豪迈刚健,不受常规格式的束缚。他还兼擅竹石,长于刻印。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等。著有《竹斋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诗人于元顺帝至元年间(1335年—1340年)曾北游燕京,诗或作于此时。王冕出生于农民家庭,幼时曾替人牧牛,后虽成通儒,又因弃绝仕途,浪迹江湖,因而能更多接触下层社会,对元末政权的残暴统治给社会和老百姓带来的不幸和灾难也有更深切的体会。冀州为古九州之一,地处中原,原本繁华,但经连年战乱和元蒙贵族的残暴统治,早已繁华尽去,疮痍满目、民不聊生,诗人游经此地,感慨今昔之比,不禁满怀激愤,遂成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社会批判题材的叙事诗​​。通过诗人行经冀州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元代统治下中原地区的民生凋敝与文化断层,体现了诗人对国泰民安、文化繁荣和社会礼仪昌盛的怀念与向往,同时也更加凸显了诗人对现实的悲愤与痛心。

2. 写作手法

对比:开篇“我行冀州路,默想古帝都”以“古帝都”点明冀州曾是华夏文明核心,暗含对《禹贡》记载的九州之一“冀州”的历史追忆。“云是奕世儒”与“至今成老翁,不识一字书”形成强烈反差,展现儒家文化传承被元代征戍政策彻底摧毁的悲剧。烘托:“丛薄聚冻禽,狐狸啸枯株”通过草木萧疏、禽兽啸聚的荒凉景象,暗示人烟稀少、社会秩序崩溃,烘托出冀州“疮痍满目”的现实。“踌蹰向苍天,何时更得甦”以仰天长叹的意象,将自然环境的压抑升华为对民族命运的悲愤,强化了历史沧桑感。叠字:“程程望烟火,道傍少人居。”“程程”为叠词,意为“一步步”“一程又一程”,通过重复强调旅途的漫长与艰辛。既写出了诗人跋涉的缓慢与疲惫,也暗示了冀州地界的荒凉——沿途人烟稀少,唯有炊烟零星可见。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我行冀州路”至“《禹贡》书亦殊”诗歌以“冀州道中”为题,开篇点明行旅背景,却以“默想古帝都”将视角从现实转向历史。冀州为古九州之一,曾是黄帝建都之地(《史记》载黄帝“邑于涿鹿之阿”),《禹贡》亦以此为地理起点。诗人通过“水土或匪昔”的疑问,暗示今昔变迁的巨大落差,为后文的破败景象埋下伏笔。第二段:“城郭类村坞”至“彷佛似酒垆”以“城郭类村坞”的对比,展现昔日都城沦为乡村般的荒芜;“雨雪苦载涂”既写实景,又隐喻民生疾苦。“冻禽”“狐狸”等意象暗示人烟稀少,自然生态反常,强化了“白骨露于野”的惨象。“寒风裂我襦”“冻凌满髭须”通过触觉描写,凸显气候严酷;“彷佛似酒垆”以模糊的视觉暗示希望的渺茫,反衬绝望。通过视听触觉的渲染,将战乱与自然暴虐交织,展现元代统治下中原的全面崩溃。第三段:“徘徊问野老”至“痛入骨髓余”野老“欣笑迎”“温我手”的热情,与其“奕世儒”的身份形成反差,凸显文化教养在乱世中的坚守。“民人籍征戍,悉为弓矢徒”揭露元代强制征兵政策对汉人知识分子的摧残;“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以兽喻人,批判统治者对文化的践踏。野老回忆祖父时代的“礼义”与当下“典故无所考”形成对比,直指元朝对汉文化的系统性破坏。“痛入骨髓余”以身体疼痛隐喻精神创伤,情感张力达到顶峰。通过对话体展开叙事,使控诉更具真实感;“奕世儒”与“犬与猪”的意象反差,强化批判力度。第四段:“我闻忽太息”至“拂袖西南隅”“太息”“执手”“踌蹰”三个动作连缀,展现诗人从震惊到悲愤的心理剧变。“何时更得甦”的诘问,将个人悲悯升华为对民族命运的忧思。“拂袖西南隅”以转身动作收束全诗,暗含对现实的绝望与对理想(或故土)的追怀。“饮泣不忍言”以无声胜有声,留下历史沉痛的余韵。动作描写与心理独白结合,情感层层递进;结尾戛然而止,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此诗语言质朴,接近口语,直接抒发所见所感,不加雕饰,情感真挚且关怀深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所描绘的冀州道中荒凉、萧条景象,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那个出身书香门第,如今已变得“不识一字书”的老翁形象,正是饱受元蒙统治者文化摧残之苦的广大中原人民的一个代表。诗质朴自然,不假雕饰,将当时真实的一幕极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现代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惠国《中国古典文学精品选注汇评文库 元明清诗、词、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周砥《晏起一首其一》

下一篇:元·丘处机《诉衷情·孤城寒角韵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