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马驮诗天一涯":瘦弱的马驮着我满腹的诗情奔走天涯,
# 天一涯:天一方。,诗:这里指诗人。,驮:牲畜用背负载着人或物。
"倦鸟呼愁村数家":飞倦了的鸟儿哀鸣着,小山村里只有几户人家。
# 倦鸟呼愁村数家:倦鸟知返,带着离愁鸣叫,盘旋于数家村舍之上。倦鸟,疲倦的飞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鸟倦飞而知还。”数,几。
"扑头飞柳花":柳絮扑打着我的头,
# 扑头:迎面扑上来。
"与人添鬓华":给我增添了两鬓白发。
# 鬓华:两鬓头发斑白。
元代杂剧、散曲作家
乔吉(?~1345),亦作“乔吉甫”。元代杂剧、散曲作家。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居杭州。乔吉的散曲作品丰富,风格清丽,与张可久并称“元散曲两大家”。其擅长小令,能雅俗兼赅。他的剧作对明代剧坛很有影响,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一种,现存《两世姻缘》《金钱记》《扬州梦》三种。结集有《惺惺道人乐府》《文湖州集词》《乔梦符小令》三种,近人辑为《梦符散曲》。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支元曲小令,属羁旅抒怀题材。曲中借瘦马驮诗、倦鸟呼愁勾勒天涯漂泊之景,以扑头柳华与鬓华生发时光易逝之叹。字里行间尽是客居他乡的心酸、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归乡无期的无奈,将羁旅愁绪展现得细腻动人。
2. 写作手法
用典:“瘦马驮诗天一涯”一句用典,李贺年少有才却郁郁不得志,将心血付于苦吟,乔吉以李贺自况,借“瘦马驮诗”展现自身漂泊悲苦的处境与怀才不遇的心境。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倦鸟呼愁村数家”中,作者借“倦”“愁”二字,移情入景,不管此鸟是否为归鸟,在浪子心中视其为归鸟,以倦鸟之愁间接抒发人不如鸟的羁旅愁怀。意象组合:全曲以瘦马、倦鸟、柳花三个自然意象为线,依次引出诗、天涯,愁、村,人、鬓华等人文意象,构成意象网络,使材料形散实聚,结构简明有序。
3. 分段赏析
开篇“瘦马驮诗天一涯”道尽无限悲苦,这四字意象可追溯至李贺的苦吟人生。李贺少年才高却终身困顿,将毕生心血倾注于诗句雕琢,乔吉以“平生湖海少知音,几曲宫商大用心”自比李贺,正因其相似的人生轨迹——仕途失意、漂泊无依。当“瘦马驮诗”的意象出现在远离故乡的旅途之中,便自然承载了特定的身世之感与现实处境,令人联想到“古道西风瘦马”的苍凉画面,那种天涯游子的孤寂早已深植人心。第二句“倦鸟呼愁村数家”与首句形成对照,作者以“倦”“愁”二字为纽带,将自身的羁旅愁思融入倦鸟的形象。无论眼前之鸟是否为归鸟,在漂泊者心中,它都可能被视作归乡的象征,倦鸟的悲鸣实则是游子内心愁绪的外显,这种借物抒怀的手法含蓄而深沉,更见人不如鸟的怅惘。后两句“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进一步渲染时光流逝的苍凉。游子望见远处村落,难免生出“此乡非吾乡”的悲叹,而飘舞的柳花偏偏落在头上,让鬓间白发显得愈发醒目。作者不直接写白发增多,而是借柳絮翻飞的景象侧面烘托,此等巧妙笔法更显构思之妙。白发的由来不言而喻,正是长期漂泊的艰辛与浓烈的思乡之情所致。全曲以瘦马起笔,以柳絮收束,通篇未直接刻画人物形貌,却通过一系列富有感染力的意象,将游子的羁旅之愁、身世之悲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读来令人动容,愁绪久久不散。
4. 作品点评
《凭栏人》在结构上颇具特色。全曲以瘦马、倦鸟、柳花三个核心自然意象为线索,每个意象均串联起一系列人文意象:瘦马关联诗、天涯,倦鸟牵出愁、村,柳花映带鬓华与人。三者层层递进,相互勾连构成有机的意象网络。这种结构设计使意象在流动中自然铺展,材料看似分散却意脉相连,形成简明有序的艺术架构,既达成了意象舒展的美学效果,又让全篇在形散神聚中凸显羁旅主题,展现出作者精巧的布局匠心。
# 小令纯粹凝练,句句如画,字字妥帖,直可媲美马致远《天净沙》小令。
近现代任中敏《元曲三百首注评》
上一篇:元·元无名氏《不平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