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如淀":山色深蓝得就像被青黛浸染过,
# 淀:青黑色染料。
"湖光如练":湖光洁白得就像是那一匹玉色的绢绸,
# 练:白色丝娟。
"一步一个生绡面":每走一步就会看见一幅活生生的锦绣画面。
# 生绡面:在没有漂煮过的生绢上作的画。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古人用来作画,所以也指画卷。
"叩逋仙":叩拜完梅仙林逋,
# 逋仙: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北宋著名诗人。性孤高自好,终生不仕,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赏梅养鹤,也不婚娶,人称他“梅妻鹤子”。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山,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归。
"访坡仙":又去寻访坡仙苏轼,
# 坡仙:指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诗人。他任杭州刺史时在西湖筑堤,夹堤广植柳桃。人称苏堤。
"拣西湖好处都游遍":挑拣着西湖的美景好好地游它一个遍,
"管甚月明归路远":管它什么天色已晚归途路远。
"船":船,
"休放转":不要掉头回转;
# 放:教。
"杯":酒杯,
"休放浅":一定要斟满。
元代散曲作家
薛昂夫(1267?~1350?),元代散曲作家。原名薛超吾,为其蒙古姓名,以第一字为姓,字昂夫,号九皋,汉姓随其父姓马,故又称马昂夫、马九皋,回鹘(今维吾尔族)人,定居隆兴(今属江西南昌)。早年师从刘辰翁,曾任江西行省令史、佥典瑞院事、太平路总管等职,后以秘书监卿致仕。其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曲,整体风格疏宕豪放,题材主要以咏史叹世、乐隐乐闲为主。其怀古与游赏之曲也富有特色,豪放中又见华美。现存散曲作品有小令65首,套数3篇,见录于《阳春白雪》《太平乐府》《乐府群珠》等集中。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元曲。描绘了春日西湖的如画美景,远处春山如蓝靛,湖光似白练,湖边美女清雅,船儿似仙子。不仅展现了西湖的自然美,还通过引用典故体现其文化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以及沉醉于美景的惬意情怀。
2. 写作手法
比喻:“似仙子般美好的姿态清新淡雅,如雪般纯洁,如花般美丽的容颜”,将船儿比作仙子、雪、花,生动形象地写出船儿的纯真美丽。用典:“拣西施好处都游遍”,巧用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的典故,将西湖称作西施,丰富了西湖的文化内涵,表明要游遍西湖美景。“管甚月明归路远”,借用苏轼《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中“露湿醉巾香掩冉,月明归路影婆娑”的意境,体现作者沉醉美景,不顾归程远近。
3. 分段赏析
“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光比作青黑色颜料(淀),将湖光比作白色的丝绸(练),把西湖边的景色比作一幅幅展开的生绡画卷。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西湖春日山的浓郁、水的澄澈,以及步步皆景的如画之美,展现出西湖春景的明丽与迷人,体现出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叹与喜爱。“叩逋仙,访坡仙,拣西湖好处都游遍”:巧用典故,“逋仙”指北宋隐居西湖孤山、以梅妻鹤子著称的林逋,“坡仙”指曾在西湖筑堤赋诗的苏轼。作者借拜访两位与西湖密切相关的先贤,既增添了西湖的文化底蕴,又表明自己想要游遍西湖每一处美景的愿望,展现出对西湖深厚的向往之情与游览兴致。“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直抒胸臆,作者直言不管天色已晚、归途遥远,吩咐船只不要掉头,酒杯不要斟浅,要尽情游玩畅饮。生动地刻画了作者沉醉于西湖美景之中,流连忘返,尽情享受当下愉悦时光的状态,将其欢快、洒脱、陶醉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则极具散曲灵动特质的诗作。赵孟頫曾评薛昂夫散曲“激越慷慨,流离闲婉”,此曲恰如其分地兼具这两种风格。从曲中既能感受到作者豪爽激越的性情,又能品读到其闲雅不羁的情致,更能透过诗人炽烈的赞美之情,间领略到西湖美景的强烈冲击。散曲创作能臻于此境,称其为“曲中豪杰”亦不为过。
# 二曲写西湖春夏景色,笔调别致,一如作者放旷不羁、潇洒飘逸之性情。“一步一个生绡面”,言西湖处处都是画境,目不暇接,感同身受,出语波俏。后一首结句尤妙,荷香人梦,笔殊清空奇绝也。
现代中国词曲学家任中敏《元曲三百首注评》
# 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是以季节为背景,摄取典型景物,同时相应地将各种人物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情绪引入其中,使西湖不同季节的山水之美与人文的美、精神的美相辅相成,构成秋无萧瑟,冬无落寞,四季常新的西湖山水,与社会生活相融和的景观,其特点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化的、都市化的,这就充分地表现出西湖所特有的个性和审美效应。
现代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元曲举要》
上一篇:元·马钰《踏云行·遍室清凉》
下一篇:元·张翥《摸鱼儿·送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