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āng
diào
·
·
zhé
guì
lìng
·
·
zèng
zhě

朝代:元作者:乔吉浏览量:3
cuī
huī
xiū
xiě
dān
qīng
ruò
yún
jiāo
shuǐ
xiù
shān
míng
zhù
diǎn
chún
cōng
zhī
xiān
shǒu
hǎo
qīng
qīng
shuǐ
zháo
chūn
zhuāng
zhěng
zhěng
fēng
chuī
de
dào
tíng
tíng
qiǎn
zuì
wēi
xǐng
shuí
bàn
yún
píng
jīn
xīn
liáng
kàn
shuāng
xīng
huáng
niáng
jiǔ
dāng
piàn
qīng
zhū
yún
tiān
huā
liǔ
shū
gōng
bàn
diǎn
xián
chóu
chù
wèn
sān
shēng
zuì
mèng
xiào
qiàn
shuí
yòu
bèi
chūn
xiān
jiǎo
zhù
yín

译文

无须用崔徽的画图去增添美色,你的美貌春雨般柔弱彩云般娇媚,像碧水般秀美像青山般明丽。筷子头一样小的歌唇,葱枝一样纤纤细手,好一个娇艳的美人。春妆整整齐齐水洒不着,身材修长亭亭玉立风儿一吹就会东歪西倾。从浅醉中刚刚醒来,有谁能陪伴在她身旁?深夜里凉意袭来,愁望天上牛郎织女双星。黄四娘在垆边卖酒,一片青旗迎风飘展,一曲清歌玉润珠圆。滴滴清露和着乌云般的黑发,添上鲜花补上细柳,细细地梳洗打扮。没有半点苦闷愁烦,请问作了怎样的醉梦?请谁笑着相扶,又被纤纤玉手,搅着嘴上胡须。

逐句剖析

"崔徽休写丹青":无须用崔徽的画图去增添美色,

# 休写:不要画。,崔徽:唐代歌妓,很美丽,善画自己的肖像送给恋人。

"雨弱云娇":你的美貌春雨般柔弱彩云般娇媚,

"水秀山明":像碧水般秀美像青山般明丽。

# 山:一作“雨”。

"箸点歌唇":筷子头一样小的歌唇,

# 箸点:形容女子小嘴如筷子头。

"葱枝纤手":葱枝一样纤纤细手,

"好个卿卿":好一个娇艳的美人。

# 卿卿:对恋人的昵称。

"水洒不着春妆整整":春妆整整齐齐水洒不着,

# 春妆:此指春日盛妆。

"风吹的倒玉立亭亭":身材修长亭亭玉立风儿一吹就会东歪西倾。

"浅醉微醒":从浅醉中刚刚醒来,

"谁伴云屏":有谁能陪伴在她身旁?

# 云屏:即云母屏风,或画着云的屏风,此处指私密的空间。

"今夜新凉":深夜里凉意袭来,

"卧看双星":愁望天上牛郎织女双星。

# 双星:指牛郎星、织女星。

"黄四娘沽酒当垆":黄四娘在垆边卖酒,

# 当垆:古时酒店垒土为台,安放酒瓮,卖酒人在土台旁,叫当垆。,黄四娘:美女的泛称。杜甫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有“黄四娘家花满蹊”,此借指卖酒女。

"一片青旗":一片青旗迎风飘展,

# 青旗:指酒招子、酒幌子。

"一曲骊珠":一曲清歌玉润珠圆。

# 骊珠:传说中的珍珠,出自骊龙颔下。此处用以形容歌声动人如珠圆玉润。

"滴露和云":滴滴清露和着乌云般的黑发,

"添花补柳":添上鲜花补上细柳,

"梳洗工夫":细细地梳洗打扮。

"无半点闲愁去处":没有半点苦闷愁烦,

"问三生醉梦何如":请问作了怎样的醉梦?

# 三生醉梦:指深深地进入沉醉的梦乡。三生,佛教用语,即前生、今生、来生,实际上指的是人的一生。唐代牟融《送僧》诗:“三生尘梦醒,一锡衲衣轻。”

"笑倩谁扶":请谁笑着相扶,

# 倩:请。

"又被春纤":又被纤纤玉手,

# 春纤:女子细长的手指。

"搅住吟须":搅着嘴上胡须。

# 吟须:新人的胡须。此指诗人自己。搅住吟须,指女子向作者索要赠诗。唐代卢延让《苦吟》诗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折桂令·七夕赠歌者》是元代乔吉创作的一组散曲,是一组重头小令。两首开篇均以现成的人物形象作比,勾勒歌者形象,并借山水云雾、朝露晚霞等自然意象,细腻描摹其姿容神态。结尾处,巧妙以动静不同的环境场景,凸显歌者的独特个性与内心世界。其中,前一首凭借丰富联想铺陈画面,侧重虚写;后一首则融入作者自身视角,展现真实情境。全曲意象别出心裁,文风清新自然,在虚实相生间,尽显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杂剧、散曲作家

乔吉(?~1345),亦作“乔吉甫”。元代杂剧、散曲作家。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居杭州。乔吉的散曲作品丰富,风格清丽,与张可久并称“元散曲两大家”。其擅长小令,能雅俗兼赅。他的剧作对明代剧坛很有影响,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一种,现存《两世姻缘》《金钱记》《扬州梦》三种。结集有《惺惺道人乐府》《文湖州集词》《乔梦符小令》三种,近人辑为《梦符散曲》。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两首曲子为同调同题小令。同题组曲既可作于一时,亦可成于不同时期,而此二首乃同期所作,当是七夕宴饮之际,分别题赠给席间两位歌者的应景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散曲,也是一组在七夕赠予歌者的作品。描绘了歌者容貌美丽,如“箸点歌唇,葱枝纤手”,身姿亭亭玉立,“风吹的倒玉立亭亭”,歌声美妙如“一曲骊珠”。表达了对歌者的高度赞美,以及在七夕这个特殊节日里,享受宴饮听歌氛围的愉悦心情,展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生活场景。

2. 写作手法

用典:“崔徽休写丹青”,巧用唐代歌妓崔徽典故。据元稹《崔徽歌序》,崔徽与裴敬中相爱,分别后托画家绘像寄赠,称“崔徽一旦不及画中人,且为郎死”,最终抑郁而终。作者以“休写丹青”反用典故,意为眼前歌者之美远超画中崔徽,无需借画像传情,直接赞美其歌声动人、美丽多情,暗含“真人比画中更鲜活”的惊叹。比喻:“雨弱云娇,水秀雨明”以雨、云、水、山喻女子柔娇、娇艳、清秀、明丽;“箸点歌唇,葱枝纤手”以筷头、葱枝喻歌唇小巧、纤手纤细,这一系列的比喻生动展现女子美貌。对比:“谁伴云屏”“卧看双星”,“双星”(牛郎织女)象征团圆,却与歌者“独卧云屏”形成强烈对比,暗喻其无人陪伴的凄凉处境,以乐景写哀情,倍增伤感。虚实结合:第一首虚写,从歌者的美貌延伸至对其“酒醒孤独”的想象,通过“谁伴云屏?今夜新凉”的疑问,虚构七夕夜后的场景,以虚笔揭示其内心世界。第二首实写,聚焦席间歌者醉态、索诗等具体动作(“笑倩谁扶,又被春纤,搅住吟须”),以作者亲身参与的细节,刻画其活泼直率的性格,画面真实可感。化用:“黄四娘沽酒当垆”,化用杜甫诗中“黄四娘”形象(《江畔独步寻花》)。原诗中“黄四娘”是养花卖酒的民间女子,象征平凡而鲜活的市井人物;作者借“黄四娘”代指歌者,既点明其“当垆卖唱”的身份,又以“青旗”(酒旗)、“骊珠”(歌声如珠玉)等意象,暗喻其性格爽朗、歌声清亮,自然贴切且暗含亲切感。动静结合:“水洒不着春妆整整,风吹的倒玉立亭亭”中,“春妆整整”“玉立亭亭”为静态,凸显妆容整齐、体态挺拔;“风吹的倒”是动态,状写微风中摇曳之姿。动静结合,既绘其静态之端庄秀丽,又显动态之轻盈柔美,生动展现女子迷人风韵。对偶:“水洒不着春妆整整,风吹的倒玉立亭亭”。“水洒不着”与“风吹的倒”相对,“春妆整整”与“玉立亭亭”相对,从妆容的精致静态过渡到身姿的动态摇曳,对仗工整,生动勾勒出歌者妆容精致、亭亭玉立的动人形象。想象:“浅醉微醒,谁伴云屏?今夜新凉,卧看双星”运用想象手法。作者从歌者浅醉微醒的神态,想象其醒后无人伴于云屏旁的孤单场景,以七夕新凉夜、独看双星的画面,表达出歌者内心的孤寂,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反衬:以动衬静。“今夜新凉,卧看双星”以七夕夜凉、双星相会的“静”,反衬歌者独对云屏的孤独;“水洒不着春妆整整,风吹的倒玉立亭亭”用“水洒”“风吹”的动态“闹”,反衬歌者妆容整齐、体态娴静的美貌,以环境与动态的“静”“闹”对比,凸显人物内心孤寂与外在风韵。首尾呼应:第二首开头“黄四娘沽酒当垆,一片青旗”以酒家女当垆卖酒、青旗招展的形象,展现歌者爽朗泼辣;结尾“笑倩谁扶,又被春纤,搅住吟须”写醉后玩笑互动,被歌者抓须索诗。前后以“当垆”的干练与“搅须”的活泼呼应,凸显其开朗可爱的性格。设置悬念:“谁伴云屏”设置悬念,以貌美的歌妓本应有人相伴却反问“谁伴”制造矛盾。结合“今夜新凉,卧看双星”的孤寂情境,引发读者探寻其无人相伴的缘由。悬念揭示其孤独源于内心——非形单影只,而是热闹中难觅知音,凸显人物不流于表面的丰富内心世界。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崔徽休写丹青”首句巧用典故,以唐代歌妓崔徽与眼前女子相映照。据载,崔徽因思念心上人裴敬中,自绘肖像寄赠后抑郁而终。词中以崔徽作比,既取其美丽多情的共性,又以“休写丹青”暗含对比——崔徽需借画像传情,而眼前歌者之美无需外物摹绘,更胜一筹。如何展现其美?词人以系列精妙比喻展开描摹:“雨弱云娇,水秀山明”以自然意象勾勒神韵,将女子体态比作细雨轻柔、彩云娇艳,眉目喻作碧水清秀、青山明丽,字字如画却超越丹青;“箸点歌唇,葱枝纤手,好个卿卿”则聚焦细节,以“筷端”状唇瓣小巧,“葱枝”摹玉手纤细,俚语“卿卿”更添亲昵怜爱,笔调活泼如行云流水。继而以夸张笔法续写风姿:“水洒不着春妆整整,风吹的倒玉立亭亭”,前句以“水洒不着”极言妆容精致稳固,后句用“风吹欲倒”动态化表现体态轻盈,动静相衬间,女子的娇艳与柔美跃然纸上。“浅醉微醒”四字转写神态,醉意朦胧、睡眼惺忪之际,更显风情万种,令人心动。笔锋忽转,由外在描摹深入内心:“谁伴云屏?”以诘问点出孤独心境。七夕之夜,众人欢聚而她却似无人相伴,这份孤独未必是形单影只,更似繁华中的知音难觅——即便身为歌妓,她亦有超越外表的精神诉求,形象由此更具深度。结句“今夜新凉,卧看双星”以景语作情语,牛郎织女的一年一度相会,既引发她对真情的向往,亦暗含同病相怜的慨叹。词人留白不叙,却让这份淡淡的哀愁与哲思在夜色中氤氲,余韵悠长。第二首:第二首小令开篇以“黄四娘沽酒当垆”的画面切入,化用杜甫笔下酒家女形象,将歌者置于“一片青旗”的酒肆场景中——酒旗随风招展,暗点其身份;“一曲骊珠”则以珠玉喻歌声圆润流畅,既写演唱之态,亦显其性格爽朗明快,如市井女子般泼辣直率。继而聚焦头部妆饰,以传统“云”喻黑发,“滴露和云”写白色珠饰点缀发间,如露珠坠于墨云,清润而雅致;“添花补柳”则状珠翠钗环繁复华丽,于发间流光溢彩,足见“梳洗工夫”之精细,将装饰之美与梳妆之用心层层铺陈。末五句转写醉态与互动:“无半点闲愁去处”先绘其开怀之貌,继而以“问三生醉梦何如”“笑倩谁扶”的调笑对话,营造轻松氛围。不料歌者以“春纤搅住吟须”的动作回应——纤手抓扯词人胡须索诗,这一充满戏剧性的细节,既呼应开篇“黄四娘”的泼辣底色,又以醉后无忌的玩笑,活画出其性格中活泼狡黠的一面。全词以场景速写起笔,以细节互动收束,一个敢笑敢言、鲜活生动的歌女形象跃然纸上,市井烟火气与人物真性情浑然交融。

4. 作品点评

两首小令均以典入题,首曲借崔徽写深情,次曲以黄四娘显率性;同以自然意象(云、雨、露、花)摹写妆容仪态,格调清新;末句分别以“卧看双星”的静谧与“搅住吟须”的喧闹收束,以环境的“静”“闹”反差衬托人物心境。不同处在于,前者以虚写联想勾勒歌者的温婉孤寂,后者以实写互动刻画歌者的开朗鲜活。乔吉以凝练笔墨,在七夕的节令氛围中,既赋予歌者鲜明的艺术个性,又隐寓对其身世的深切共情,雅俗兼收而浑然天成,足见元散曲题赠之作的独特魅力。在七夕的同一月光下,两位歌者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情。一位温婉含蓄、情思缱绻,另一位则爽朗率真、快意洒脱;描绘醉态时,前者孤身自怜、愁绪满怀,后者却笑谈无忌、心无挂碍。乔吉常与歌妓往来,深谙她们的悲喜与心事,在他的视角里,这些女子并非世俗刻板印象中的符号,而是各具灵魂的鲜活生命。正因如此,他的笔下,歌者们跃然纸上——或柔情婉转,或泼辣灵动,每个人都带着独特的气质与故事,使作品充满人性温度与艺术光彩。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薛昂夫《楚天遥带过清江引》

下一篇:元·王冕《水仙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