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āng
diào
·
·
shuǐ
xiān
huā

朝代:元作者:乔吉浏览量:3
dōng
qián
dōng
hòu
cūn
zhuāng
běi
nán
liǎng
shuāng
shù
tóu
shù
shān
shàng
lěng
fēng
lái
chù
xiāng
xiāng
féng
gǎo
mèi
xiāo
cháng
jiǔ
xǐng
hán
jīng
mèng
chūn
duàn
cháng
dàn
yuè
hūn
huáng

译文

冬前冬后走过多少村庄,溪北溪南双脚踏上寒霜。树头树底寻觅在孤山之上。冷风吹来,何处飘来清香?忽然相逢,似美人素衣轻扬。酒醒后寒意惊醒梦境,笛声凄凉令人愁肠寸断,唯有淡月笼罩一片昏黄。

逐句剖析

"冬前冬后几村庄":冬前冬后走过多少村庄,

# 几村庄:谓走过不少村庄。

"溪北溪南两履霜":溪北溪南双脚踏上寒霜。

# 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

"树头树底孤山上":树头树底寻觅在孤山之上。

# 孤山:此指杭州西湖之孤山,位处里外二湖之间,又名瀛屿,旧时多梅,是号称“梅妻鹤子”的北宋诗人林逋的隐居处。

"冷风来何处香":冷风吹来,何处飘来清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忽然相逢,似美人素衣轻扬。

# 缟袂绡裳:形容梅花风姿绰约的神态。缟袂,白绢做的衣袖。缟,白色的绢。绡裳,生丝薄绸做的下衣。绡,生丝织成的薄绸。此处言“缟袂绡裳”,是将梅花拟人化,将其比作缟衣素裙的美女,圣洁而飘逸。

"酒醒寒惊梦":酒醒后寒意惊醒梦境,

# 酒醒寒惊梦:意谓醉卧梅树下因寒气侵袭而惊醒。旧题柳宗元《龙城录》载,隋代赵师雄在罗浮,天寒日暮,醉憩酒店旁,梦遇一淡妆素服的女子与之共饮为乐。酒醒后发觉自己宿于梅花树下,始悟所梦乃梅花仙子。

"笛凄春断肠":笛声凄凉令人愁肠寸断,

# 笛凄春断肠:指笛声引起惆怅感伤,因古笛曲有《梅花落》之故。

"淡月昏黄":唯有淡月笼罩一片昏黄。

# 淡月昏黄:月色朦胧(空气中浮动着梅花的幽香)。此处化用宋代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意,用以传达梅花的风貌和神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双调·水仙花》该曲为元代散曲家乔吉创作的一首小令。开篇“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以时间与空间的跨度,勾勒出冬日寻梅的足迹,“树头树底孤山上”点明地点的孤寂。“冷风吹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以设问引出梅花的出现,将梅花比作身着素衣的美人,灵动雅致。下片“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以酒醒、笛声、淡月营造清冷意境,表达对梅花的怜爱与内心的孤寂。全曲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借寻梅历程抒发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人生的淡淡感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杂剧、散曲作家

乔吉(?~1345),亦作“乔吉甫”。元代杂剧、散曲作家。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居杭州。乔吉的散曲作品丰富,风格清丽,与张可久并称“元散曲两大家”。其擅长小令,能雅俗兼赅。他的剧作对明代剧坛很有影响,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一种,现存《两世姻缘》《金钱记》《扬州梦》三种。结集有《惺惺道人乐府》《文湖州集词》《乔梦符小令》三种,近人辑为《梦符散曲》。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乔吉一生漫游江湖,寄情山水,此曲或作于冬日游历中。通过“寻梅”这一行为,既展现对梅花高洁品格的赞赏,也暗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背景可参考元代文人寄情自然的普遍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曲。通过描绘寻梅的艰辛与梅花的清冷意象,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寻、人生失意的怅惘,以及孤独心境下对理想(或知音)的渴望与幻灭。

2. 写作手法

设问:“冷风吹来何处香?”以问句引出梅花的香气,引发读者好奇,自然过渡到梅花的出现,增强画面感。比喻:“忽相逢缟袂绡裳”将梅花比作身着素绢衣裳的美人(缟袂绡裳),赋予梅花以人的形态,生动展现其清雅高洁。​用典:“忽相逢缟袂绡裳”巧用柳宗元《龙城录》中赵师雄罗浮遇梅仙典故,原典为赵师雄梦中遇素服女子,醒后在梅树下;作者借此将梅花比作白衣仙女,写其清雅飘逸。“淡月昏黄”化用林逋《山园小梅》“暗香浮动月黄昏”,原句写月下梅花之美;作者用此句实写月光景象,营造哀怨氛围。“酒醒寒惊梦”巧用赵师雄遇梅仙典故,原典中美好梦境短暂;作者用此写美好如梦幻易逝,流露失落。叠字:“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冬前冬后”“溪北溪南”“树头树底”运用叠字,构成鼎足对,增强节奏感与音律和谐。

3. 分段赏析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开头几句接连铺陈。“冬前”“冬后”体现寻觅时间很长,“溪北”“溪南”“树头”“树底”通过空间的转换,表现作者跋涉的艰难。“孤山”在杭州西湖,北宋林逋曾隐居于此,说明作者要找的是孤山的梅花。“两履霜”是特写:联系后面内容,作者该是借着月色、带着酒兴,踏着霜花寻梅,可见心情急切。这三句构成鼎足对,且用了叠字,节奏感更强,读起来更和谐。“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冷风吹来梅花的特有暗香,让人期待就在附近,却不知具体位置。这句借助嗅觉感知梅的存在,未见其形,先闻其香。“忽相逢缟袂绡裳”中,“忽”字写出蓦然见到时的喜悦。这里暗用典故,柳宗元《龙城录》记载隋朝赵师雄经罗浮,梦中遇淡妆素服女子,醒后在梅树下。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梅花写成白衣仙女,显得清雅飘逸。“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这三句用了三个与梅相关的典故。“酒醒寒惊梦”承接赵师雄遇梅仙的典故,说明美好事物像梦一样短暂。梅和笛关系密切,古笛曲《梅花落》哀婉凄怨,让人听了断肠。李清照词中“吹梅笛怨”也含梅花落尽的哀伤。林逋隐居孤山,养鹤种梅,其诗“暗香浮动月黄昏”写月下梅花。“淡月昏黄”由此化出,既让人想起月光中梅花摇曳的样子,又是实景,写诗人寻梅、遇梅后,酒醒梦回时月光惨淡、空山寂静。以此句结尾,余味悠长,添了些哀怨和孤独。

4. 作品点评

此曲以“寻梅”为线索,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简洁而意象丰富。通过对梅花的拟人化描写与环境烘托,既展现梅花的高洁,也暗含文人对精神寄托的追寻。结构紧凑,意境清幽,是元代咏梅散曲中的代表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曲分三层写寻梅:先写寻梅的艰难,接写意外的发现,最后写别后的怀念。“忽相逢缟袂绡裳”,就把梅花人格化了。

现代洪柏昭、谢伯阳《元明清散曲选》

# 《水仙子·寻梅》为乔吉散曲中咏物的佳构。整篇脉络放在一个“寻”和一个“香”字上,诗人辛勤地冒寒踏霜地寻觅,先是闻到梅花的幽香,最后方目睹梅花高洁的倩影。通篇写得若即若离,重在其精神和韵味的传达,而不执着于外形的毕肖。

现代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 此曲写寻梅的意趣,重在一个“寻”字着墨,表达对梅的一往情深和内心的喜悦与惆怅。笔调跌宕有致,情景交融,意境幽美凄清。

不详邓元煊《元曲:彩图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刘秉忠《三奠子·念我行藏有命》

下一篇:元·王哲《踏莎行·汞里泉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