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tài
shān

朝代:元作者:张养浩浏览量:3
fēng
yún
dào
tiān
guān
kuài
shēng
píng
yǒu
guān
wàn
zhōu
yān
jiǔ
diǎn
gēng
cāng
hǎi
sān
gān
竿
xiàng
lái
jǐng
chù
fāng
zhī
ài
jīn
hòu
cháo
jué
kuān
xiào
pāi
hóng
yǒng
xīn
zuò
mǎn
kōng
shēng
xià
gāo
hán

译文

伴着和风、轻云一口气登上了南天门,平生能有如此美妙的游览令人多么高兴。终于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一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以前居住狭窄知识浅薄犹如井底之蛙,今后就算住到鸟巢好像也会觉得海阔天空。笑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与泰山共鸣。

逐句剖析

"风云一举到天关":伴着和风、轻云一口气登上了南天门,

"快意生平有此观":平生能有如此美妙的游览令人多么高兴。

"万古齐州烟九点":终于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

# 烟九点:形容泰山烟云缭绕中群峰罗峙。化用李贺《梦天》诗句:“遥望齐州九点烟。”,齐州:即济南。

"五更沧海日三竿":也一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

"向来井处方知隘":以前居住狭窄知识浅薄犹如井底之蛙,

# 井处:居处狭隘,即其下句所言巢居,眼界窄,活动区域小。

"今后巢居亦觉宽":今后就算住到鸟巢好像也会觉得海阔天空。

"笑拍洪崖咏新作":笑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

# 洪崖:仙人名,也是山名,在江西省新建县西南,传说上古仙人洪崖得道于此,崖以仙名。山下有炼丹井,名崖井。

"满空笙鹤下高寒":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与泰山共鸣。

# 高寒:指天上仙人居处。,满空笙鹤:传说仙鹤从空而降,接仙人乘鹤在天上的笙乐声中升天而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泰山》是元代诗人张养浩青年时期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属写景抒情题材。作者以登临泰山为背景,描绘了山巅壮阔的自然景象,并抒发了登高望远的胸襟与人生感悟。首联以“风云一举到天关”展现登山之迅疾,凸显快意豪情;颔联“万古齐州烟九点”俯瞰九州如烟尘点点,“五更沧海日三竿”则描绘破晓时分观日之奇,虚实结合,气象宏大。颈联通过“井处方知隘”与“巢居亦觉宽”的对比,隐喻登高后眼界开阔,反思往昔狭隘,体悟心境之豁达。尾联以“笑拍洪崖咏新作”的浪漫想象,借仙人笙鹤意象,寄寓超脱尘俗、志存高远的理想,呼应全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此诗语言凝练,写景雄浑,融哲理于壮景,既赞泰山之巍峨,又抒人生境界之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

张养浩(1269?~1329),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字希孟,号齐东野人,别号顺庵,晚号云庄老人,谥文忠,济南(今属山东)人。早年荐为东平学正,历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因上疏触怒英宗,遂辞官归隐。天历二年关中大旱,起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积劳而病卒于任所。张养浩与元明善、曹元用齐名,号称山东“三俊”。其诗多写民生疾苦,诗风颇受散曲影响,通俗晓畅,风致潇洒。散曲风格豪宕放旷,超逸雄浑,时有清丽俊爽之气。其以散曲反映社会重大主题,提高了散曲的社会功能。代表作品有《山坡羊·潼关怀古》。有政论集《三事忠告》,诗文集《归田类稿》,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登临抒怀诗,借凌绝岱顶、俯览天地的壮阔景象,既展现了“万古齐州烟九点”的浩渺,又暗含“向来井处方知隘”的认知蜕变,最终以“满空笙鹤下高寒”的超然意象,抒写突破局限、心怀天下的豁达襟怀。

2. 写作手法

烘托:“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通过空间缩微与时间错位的双重渲染,烘托泰山的高峻之势。前句以俯瞰视角将广袤的齐鲁大地虚化为“九点青烟”,借九州缩为微渺烟尘的视觉反差,凸显泰山凌绝众山的巍峨高度;后句则通过“五更”与“日三竿”的时间矛盾,将本应昼间出现的日上三竿景象置于拂晓之前,以昼夜界限的变化突出泰山拔地通天的特点。

3. 分段赏析

​首联“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风云一举”以动态摹写登山之迅疾,似驭风驾云直抵天门,既显山势高危,又暗含夙愿得偿的酣畅。“天关”实指南天门,虚指通天险隘,虚实交织间烘托出山岳雄势。“快意生平”四字直抒胸臆,将“观”字定位为全诗枢纽——登顶后的视野与心境皆由此生发。此联以夸张笔法破题,既奠定豪迈基调,又以“快意”为诗眼提挈后文的情感脉络。​颔联“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万古”拓开时间纵深,将“齐州九点烟”的实景与李贺《梦天》的虚境勾连,借古人诗意强化时空浩渺。“五更沧海”指五更本是夜色未褪的时辰,但在岱顶已见“日三竿”跃海而升,既实写泰山观日奇景,又以时空错位凸显凌绝众山的认知颠覆。一“烟”一“日”,一虚一实,既工对又浑成,使颔联成为勾连景观壮丽与哲思升华的关键。​颈联“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井处”化用“井底之蛙”典,喻示登高前的认知局限;“巢居”本指简陋居所,此处与“井处”形成对比:空间的“巢居”仍狭,却因精神境界升华而“觉宽”。诗人通过“向来”与“今后”的时间转换,将泰山之行的意义从游赏升华为生命境界的蜕变——以“知隘”为觉悟起点,以“觉宽”为豁达终点,完成从“目极天地”到“心怀乾坤”的认知跃迁。此联以浅近比喻承载深邃理趣,成为全诗由景入理的诗脉关节。​尾联“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洪崖”既指传说中的仙人,亦暗合江西洪崖山炼丹求仙的典故,诗人“笑拍”其肩的动作,既以戏谑笔调消解求仙避世的传统意象,又借“咏新作”昭示立足现实、积极入世的态度。“笙鹤下高寒”以缥缈仙乐反写下山归程:“笙鹤”本为接引升仙的象征,此处却“下”临人间,暗喻诗人带着登高所获的豁达襟怀重返尘世;而“高寒”既实写岱顶气候,又隐喻仕途艰险。此联以奇幻收束现实,将全诗情感收摄于超然与入世的平衡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周巽《江南弄(其三)》

下一篇:元·韩奕《竹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