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é
guì
líng
·
·
bǐng
yóu
yuè
huái
怀

朝代:元作者:乔吉浏览量:3
péng
lái
lǎo
shù
cāng
yún
shǔ
gāo
fēn
yún
bàn
zhé
cán
bēi
kōng
zhǐ
zǒng
shì
huáng
chén
dōng
jìn
wáng
zài
nán
xún
yòu
jūn
西
shī
jué
jiàn
shèn
jiā
rén
hǎi
cháng
hūn
guī
shēng
gān
tiān
chūn

译文

蓬莱仙山上一株株干枯老树托着苍苍茫茫的乱云,禾黍行管高低不齐,山孤野兔游窜纷纭,处处断碑残垣。空留下陈旧古迹,满目只见一片黄尘。东晋败亡后再也难寻找书圣王羲之,西施去世后从此再不见绝代佳人。看大海总是烟气朦胧,听不到杜鹃鸟啼叫,天地间不见一丝春意留存。

逐句剖析

"蓬莱老树苍云":蓬莱仙山上一株株干枯老树托着苍苍茫茫的乱云,

# 老树苍云:指老树参天,苍茫萧森。,蓬莱:指蓬莱阁。

"禾黍高低":禾黍行管高低不齐,

"孤兔纷纭":山孤野兔游窜纷纭,

"半折残碑":处处断碑残垣。

"空余故址":空留下陈旧古迹,

"总是黄尘":满目只见一片黄尘。

"东晋亡也再难寻个右军":东晋败亡后再也难寻找书圣王羲之,

# 右军:指东晋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

"西施去也绝不见甚佳人":西施去世后从此再不见绝代佳人。

"海气长昏":看大海总是烟气朦胧,

"啼鳺声干":听不到杜鹃鸟啼叫,

# 啼鳺:即杜鹃鸟。

"天地无春":天地间不见一丝春意留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折桂令·丙子游越怀古》是元代乔吉创作的一首散曲。这首作品以游历越地古迹为背景,通过“老树”“残碑”“黄尘”等萧瑟物象,描绘出越地古迹的荒凉景象。作者借用《诗经·黍离》的典故,又提及王羲之、西施等历史人物,抒发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从开篇的萧瑟景物到结尾“天地无春”的苍茫意境,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忧思。全曲以写景起笔,以写景收束,将情感与思考自然地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既有含蓄的抒情,又直白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感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杂剧、散曲作家

乔吉(?~1345),亦作“乔吉甫”。元代杂剧、散曲作家。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居杭州。乔吉的散曲作品丰富,风格清丽,与张可久并称“元散曲两大家”。其擅长小令,能雅俗兼赅。他的剧作对明代剧坛很有影响,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一种,现存《两世姻缘》《金钱记》《扬州梦》三种。结集有《惺惺道人乐府》《文湖州集词》《乔梦符小令》三种,近人辑为《梦符散曲》。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朝至元二年(农历丙子年),作者游历吴越故地(今江浙一带),目睹诸多古迹,遂写下这首怀古之作,以抒伤感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也是一首怀古之作。曲中通过老树、残碑、狐兔等荒凉景象,勾勒出越地古迹的破败模样,又借王羲之、西施等历史人物的消逝,流露出对往昔的追忆与现实的感伤。

2. 写作手法

用典:“禾黍高低”句巧用《诗经·黍离》典故,原指西周灭亡后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作者借此描绘越地荒芜景象,暗含对朝代兴衰的感慨。“东晋亡也再难寻个右军,西施去也绝不见甚佳人”二句,巧用王羲之与西施典故,原典表现右军书法之绝妙、西施容貌之倾城;作者借二人已成陈迹之事,暗喻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寄托盛衰无常之慨。借景抒情:开篇“老树苍云”“狐兔纷纭”等荒凉意象的铺陈,将古迹破败之景与怀古伤今之情自然融合,使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借古伤今:通过“东晋亡”“西施去”等历史人事的消逝,对比眼前荒凉,流露出对现实衰败的隐忧与无奈。

3. 分段赏析

“蓬莱老树苍云,禾黍高低,孤兔纷纭”开篇,“老树”“苍云”“禾黍”“狐兔”等字眼接连出现,勾勒出一幅荒芜寂寥的图景。那株枯瘦的老树孤零零地立着,天边的云团显得灰暗而凌乱;田间的庄稼长得高高低低,显然已经很久没有人来照料;野地里的狐狸和兔子随意出没,整个场景显得格外萧条杂乱。这些具体的物象相互叠加,渐渐铺陈出一个荒废已久的所在,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挥之不去的落寞意味。老树的枯槁,浮云的黯淡,作物的杂乱,动物的游走,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这个地方的衰败与冷清。“禾黍”二字暗引《诗经·黍离》旧事,原指周室衰微后,故都长满禾黍的凄凉景象。此处用来描摹越地风光,只见杂草丛生,田地荒芜。想当年吴越之地何等繁华,如今却只剩断碑残碣,在风中孤零零地立着。“黄尘滚滚”四字写得尤为传神,那飞扬的尘土不仅显出此地的荒凉,更让人不由得想起往昔盛景,顿生今非昔比之叹。昔日的亭台楼阁早已湮没,曾经的歌舞升平也成过眼云烟,唯有这滚滚黄沙,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东晋亡也再难寻个右军,西施去也绝不见甚佳人”这两句,通过历史人物的消逝,道出了世事无常的悲凉。“右军”说的是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他的字写得飘逸洒脱,后世难有人能比得上。西施是春秋时期出了名的美人,在吴越相争时起了不小作用,可这样的绝色女子,死后就再也找不到了。这些曾经风光一时的人物,到头来都逃不过一死,再美的容颜,再高的才华,终究要变成黄土下的白骨。这两句承接前文,用典用得巧妙,既保持了散曲通俗易懂的特色,又不失文雅,点明了整首曲子的中心意思。再辉煌的功业,再动人的往事,如今都只剩下半截残破的石碑,让人看了不禁心生感慨。“海气长昏,啼鳺声干,天地无春”三句,作者将思绪从追忆往昔延展开来,放眼望向苍茫天地。只见海上雾气沉沉,经久不散;耳闻杜鹃啼鸣,声音嘶哑干涩。四下里一片昏暗沉寂,仿佛连春天都消失不见了。这三句写得气象开阔,与开篇描绘的荒凉景象遥相呼应。字里行间,隐约透露出作者对当下世道的忧虑,这正是他“感伤现实”的着力之处。海雾的迷蒙,鸟声的嘶哑,春光的消逝,无不映照着作者内心的沉重与苍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元文人对自身地位低下的痛苦解脱。从本曲中,我们看到的乃是元代特定社会文人心理的折光,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被时代抛弃而又无力回天的悲剧身影。这或许正是本曲伤感、凄凉和惆怅情感主调的主要成因。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李昌集《元曲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杨维桢《道人歌》

下一篇:元·元好问《山居杂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