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二关河草不横":号称“百二关河”的三秦啊,如今已不见杂草纵横,
# 不:一作木。,百二关河: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
"十年戎马暗秦京":十年的战火燃烧在这里,烽烟遮暗了旧时的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西望着岐阳啊,全没有半点同胞的音信,
"陇水东流闻哭声":东流的陇水啊,只听到一片惨痛的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荒野里,缠绵的蔓草情深意厚,在悄悄萦绕着战士的尸骨,
"残阳何意照空城":蓝天下,惨淡的残阳究竟为啥,却偏偏照射着死寂的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我能够从什么地方啊,向苍天细细地责问,
# 苍苍:天。
"争遣蚩尤作五兵":为何让凶残的蚩尤啊,制造这杀人的刀兵。
# 蚩尤:《史记·五帝本纪》:“蚩尤作乱,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以战争为题材的诗。诗中描绘了岐阳之役后满目疮痍的凄惨景象,营造出悲凉、沉痛的氛围。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2. 写作手法
渲染:“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运用了渲染手法。“百二关河”描绘出地域之广阔,“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从草木荒芜、长久战乱、战地暗无天日等方面,多角度渲染出长期战乱给这片土地带来的满目疮痍、衰败不堪的景象,强化了战争的残酷氛围。铺垫:“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为后文对岐阳空城的描述作了铺垫。此句从“望”字展开,通过写望向岐阳却无音讯,只闻陇水似哭声,营造出一种悲伤、担忧的氛围,让读者提前感受到岐阳沦陷后的悲惨状况,为下文具体描绘岐阳空城的惨象埋下伏笔
3. 分段赏析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元好问虽身处南阳,却心心念念着失陷的岐阳。此句既点明岐阳沦陷,又回溯十年战乱,那惨状历历在目,足见其思绪绵长深悠。一个“暗”字,精妙地渲染出战地阴森、暗无天日的景象。“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诗句围绕“望”字铺陈开来。向西眺望岐阳,却盼不到丝毫消息,仿佛只能听见陇水潺潺,似在呜咽悲泣。在这一望之间,沦陷后的岐阳惨状已然浮现于脑海,自然而然地为后文对岐阳空城的描绘埋下伏笔。“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此联情感沉痛至深。江淹《恨赋》中有“试望平原,蔓草萦骨”之句,元好问在此诗中添入“有情”二字,让原本自在蔓延的野蔓瞬间鲜活起来,更赋予其深沉的情感力量,笔触之深刻,直抵人心。目睹夕阳余晖洒落在空城之上,作者内心悲愤难抑,仿佛在向天地间厉声责问蒙古军的屠城暴行,令读者读罢,无不心生震颤。“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若说上句的质问尚显宽泛,此句则将矛头精准指向。诗人愤而责问上苍,对蚩尤制造兵器引发战争的行径痛加谴责,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这惨绝人寰战争的极度憎恶。
上一篇:元·马钰《无梦令·莫讶迩来栽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