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远塞皂雕旗":在萧瑟秋风中王昭君跟着打皂雕旗的人到塞外去,
# 秋风远塞皂雕旗:这句指昭君出塞和亲。皂雕旗:绘有黑色大雕的旗,这是古代匈奴人用的一种旗帜。
"明月高台金凤杯":明月高照时西施常常在姑苏台上端起金凤杯侍候吴王。
# 明月高台金凤杯:该句指夫差很宠爱西施,时常和她在姑苏台上喝酒。高台:这里指姑苏台,在今江苏吴县西南姑苏山上。金凤杯:雕刻有凤凰的金酒杯。
"红妆肯为苍生计":一个女子能为人民的利益着想,
# 苍生:百姓。,红妆:妇女的盛妆,借指美女。
"女妖娆能有几":这样的美女古往今来能有几人?
# 女妖娆:指美女。
"两蛾眉千古光辉":两个美女的事迹千百年来都闪耀着光辉:
# 蛾眉:指美女。
"汉和番昭君去":汉元帝与匈奴和亲时昭君出塞,
# 和番:与匈奴人和亲。番:旧时对西北各族的称呼,这里指匈奴。
"越吞吴西子归":越国攻灭吴国以后西施才回越国来。
# 越吞吴西子归: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献美女西施求和,后来吴终于被越所灭,西施也回到吴国。这句指此事。
"战马空肥":养肥了的战马也就无用了。
# 战马空肥:是说统治者依靠美色而卫国,战马得以闲置而肥。空:白白地。
元代散曲作家
张可久(1280~1350?),元代散曲作家。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移居杭州。延祐末年任绍兴路吏,历桐庐典史、徽州路税务大使等职,后归隐西湖以终。张可久能诗词,尤以散曲知名于世,与散曲作家乔吉并称“张乔”或“乔张”。今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余首,套曲九套。作品风格清雅明丽,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常常熔铸诗词名句。《太和正音谱》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如瑶天笙鹤”。生前曾编定《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四种散曲集,已散佚。今传有《张小山小令》《小山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代张可久创作的散曲,也是一首怀古题材的散曲。描绘了塞外秋风中飘扬的皂雕旗,高台上明月映照下的金凤杯之景。表达了对王昭君为汉和番、西施助越吞吴这种“为苍生计”胸怀的热情歌颂,认为她们是“千古光辉”的杰出女性。同时,以“战马空肥”简洁有力地斥责、抨击了丧邦亡国的昏君奸臣,既有着对杰出女性的执着赞美,也有无情的鞭笞,表现出作者对封建社会黑暗面的无比愤慨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汉和番昭君去,越吞吴西子归”运用王昭君出塞和西施助越的典故,借历史人物事迹表达对其“为苍生计”行为的赞美,体现作者构思巧妙,同时含蓄表达对当下社会的批判。借古讽今:“两蛾眉千古光辉:汉和番昭君去,越吞吴西子归”作者借对古代昭君、西施故事的叙述,联系南宋偏安亡国的历史,批判当时社会的昏君奸臣,抒发内心愤慨。
3. 分段赏析
开篇“秋风远塞皂雕旗,明月高台金凤杯”,仅用两句便以高度凝练且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秋风远塞皂雕旗”描绘塞外秋风瑟瑟,军旗猎猎的战场景象,尽显壮豪之中的凄凉之感;“明月高台金凤杯”展现明月高悬于高台之上,人们手持金凤杯畅饮作乐的宫廷场景,清冷中透着妩媚。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使读者仿若身临其境,视听感官被充分调动,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氛围。接着“红妆肯为苍生计,女妖娆能有几?两蛾眉千古光辉:汉和番昭君去,越吞吴西子归”这五句,前两句以设问引出思考,询问能为苍生着想、以天下为己任的女子能有多少,后三句则以王昭君出塞和番、西施入吴助越的故事作答。作者先用“红妆”写女子装束之华丽,“妖娆”绘其体态之妩媚,“蛾眉”赞其容貌之美丽,层层铺垫后,才点明昭君与西子之名以及她们惊天动地的爱国壮举,并给予“千古光辉”的高度赞誉,至此,昭君与西子绝世佳人兼巾帼英雄的完美形象跃然纸上,既有着迷人的艳丽,又有着令人敬仰的浩然正气。最后“战马空肥”一句堪称整首小令的神来之笔,此句是对怯懦无能的封建统治者的猛烈批判,也是对那些平日里只知阿谀奉承,国难当头却逃之夭夭的文臣武将们的辛辣嘲讽。国家面临危机,这些人不思报国,反而依赖女子,实在昏庸至极,“战马空肥”四个字力重千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弊病,充分展现出作者内心无比的愤慨之情。
4. 作品点评
《水仙子・怀古》这首五十字小令,既有对古人的诚挚赞美,又含对现实的辛辣讽刺,字里行间倾注着诗人的爱憎情感。
# 这首曲歌颂昭君、西施为国家人民利益而牺牲个人幸福,是“千古光辉”的“蛾眉”,这种妇女观还是进步的。末句陡转,责备亡国之臣,是点睛之笔。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洪柏昭
下一篇:元·王恽《如梦令·友道雨翻云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