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ī
huā
·
·
yǒng

朝代:元作者:张养浩浏览量:2
yòng
jìn
wèi
guó
wèi
mín
xīn
xià
xiē
zhí
jīn
zhí
shù
nián
kōng
pàn
wàng
dàn
suì
zhān
huàn
xǐng
jiāo
wàn
xiàng
chūn
hèn
liú
mín
shàng
zài
liú
zhù
dōu
pāo
jiā
dāng
xiāng
bèi
hèn
cǎo
fān
téng
zuò
shū
dèng
shā
dōu
biàn
huà
zuò
jīn
zhū
zhí
shǐ
使
qiān
mén
wàn
jiā
háo
wǎng
liǎo
shòu
tiān
yǎn
zhuó
zāi
shāng
jiào
méi
shì
chù
zhǐ
luò
xuě
mǎn
tóu
qīng
tiān
duō
xiè
xiāng
zhù
chì
cóng
jīn
tàn
zhǐ
yuàn
sān
lín
yín
tíng
zhù
biàn
便
xià
dāng
jiē
shàng
dōu
yān
liǎo
jiǔ
yóu
jìn
cóng
qián
shòu
guò

译文

为国为民,我鞠躬尽瘁、沥血呕心,求来了这一场雨,宝贵得如玉如金。老百姓空盼了好几年,今天终于有雨水把大地滋润了,也唤醒了干枯的庄稼。春天回来了,使万物欣欣向荣,令我高兴,只是逃荒的百姓,仍颠沛流离,使我遗恨,老百姓待不住了便抛家别业,灾民们受不了时才离乡背井。我恨不得把遍地野草都变成茂密的庄稼,让河底沙石都化做澄黄的金珠。直到家家户户都生活得富足,我也算没有糟踏国家的俸禄。眼睁睁看着天灾成害无所助,让我只急得白发长满了头颅。多谢老天爷的扶持帮助,老百姓从此没有哀叹处。但愿这大雨一连三天不停住,哪怕下得街道成了五大湖,大水淹没了所有大路,也还洗不尽老百姓这几年受过的苦楚。

逐句剖析

"用尽我为国为民心":为国为民,我鞠躬尽瘁、沥血呕心,

"祈下些值金值玉雨":求来了这一场雨,宝贵得如玉如金。

# 值金值玉:形容雨水的珍贵。

"数年空盼望":老百姓空盼了好几年,

"一旦遂沾濡":今天终于有雨水把大地滋润了,

# 沾濡:浸润,浸湿。,一旦:一天之间,表示在非常短的时间内。

"唤省焦枯":也唤醒了干枯的庄稼。

# 焦枯:指被干旱焦枯的庄稼。,省:通“醒”。

"喜万象春如故":春天回来了,使万物欣欣向荣,令我高兴,

"恨流民尚在途":只是逃荒的百姓,仍颠沛流离,使我遗恨,

# 恨流民尚在途:指雨后旱象初解,但灾民还在外乡流浪逃荒,作者心中引为憾事。流民,指为逃避天灾人祸而流亡外地、生活无着的平民百姓。

"留不住都弃业抛家":老百姓待不住了便抛家别业,

"当不的也离乡背土":灾民们受不了时才离乡背井。

# 当不的:受不了,挡不住。

"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我恨不得把遍地野草都变成茂密的庄稼,

# 菽粟:豆类和谷类,泛指粮食。,翻腾:这里是变成的意思。

"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让河底沙石都化做澄黄的金珠。

# 澄:沉淀到水底。

"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直到家家户户都生活得富足,

"我也不枉了受天禄":我也算没有糟踏国家的俸禄。

# 天禄:朝廷给的俸禄(薪水)。

"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眼睁睁看着天灾成害无所助,

# 没是处: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

"只落得雪满头颅":让我只急得白发长满了头颅。

# 雪满头颅:白发满头。

"青天多谢相扶助":多谢老天爷的扶持帮助,

"赤子从今罢叹吁":老百姓从此没有哀叹处。

# 罢叹吁:再不必为久旱不雨叹息了。,赤子:指平民百姓。

"只愿得三日霖霪不停住":但愿这大雨一连三天不停住,

# 霖霪:长时间的连绵大雨。

"便下当街上似五湖":哪怕下得街道成了五大湖,

"都渰了九衢":大水淹没了所有大路,

# 九衢:街道,纵横交叉的大道,分散如九达之衢。,渰:同“淹”。

"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也还洗不尽老百姓这几年受过的苦楚。

# 犹自:依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一枝花·咏喜雨》是元代张养浩创作的一组散曲。作品由三支曲子组成,以关中旱灾为背景,通过描写久旱逢雨的复杂心情,展现了作者作为地方官员的忧民之思。首曲开篇直抒为民祈雨的迫切,继而刻画甘霖降临后既喜且忧的矛盾心理:既为庄稼得救而欣慰,又对流民苦难无法释怀。梁州曲着重表现作者面对天灾时的责任意识与救灾急迫感。尾声曲则寄托了作者期盼灾情早日结束、百姓安居乐业的心愿。曲中“野草变粮”“河沙化金”的想象,道出救灾的急切;“雪满头颅”的细节,则流露赈灾的艰辛。全曲语言平实质朴,情感真挚动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和适度的夸张手法,增强了整体的感染力,在“喜雨”的表象下,深藏着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

张养浩(1269?~1329),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字希孟,号齐东野人,别号顺庵,晚号云庄老人,谥文忠,济南(今属山东)人。早年荐为东平学正,历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因上疏触怒英宗,遂辞官归隐。天历二年关中大旱,起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积劳而病卒于任所。张养浩与元明善、曹元用齐名,号称山东“三俊”。其诗多写民生疾苦,诗风颇受散曲影响,通俗晓畅,风致潇洒。散曲风格豪宕放旷,超逸雄浑,时有清丽俊爽之气。其以散曲反映社会重大主题,提高了散曲的社会功能。代表作品有《山坡羊·潼关怀古》。有政论集《三事忠告》,诗文集《归田类稿》,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套曲子作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张养浩年少成名,深受朝廷器重,仕途顺遂。他为人耿直敢谏,心怀济世安民之志,然当时朝政腐败,《元史·张养浩传》载其时朝堂“忠直为国者少,惟己之为者多”。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加之其刚直性格与官场格格不入,张养浩深感失望。为求自保,他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以父病为由辞官归隐,此后屡拒朝廷征召。直至天历二年关中大旱,他才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毅然赴任。途中于华山岳祠祈雨时痛哭跪拜,到任后“夜则祷天,昼则赈灾,终日不怠”。《元史·张养浩传》记载“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大雨如注,水三尺方止”。此曲约作于其在陕赈灾期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套数,也是一首悯农曲。描写了关中久旱逢雨时,作者既为庄稼得救而欣喜,又为流民逃荒而痛心。全曲用朴素语言,写出了天灾下百姓的苦难与官员的责任。

2. 写作手法

想象:“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运用大胆想象,将野草比作粮食、河沙比作金珠,借此表达作者渴望解决饥荒、让百姓富足的迫切愿望。夸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采用夸张手法,通过“千门万户”的宏大场景描写,强化了作者希望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的强烈情感。比喻:“祈下些值金值玉雨”,通过将自然景物比作珍贵物品,使久旱逢雨的喜悦之情更加生动可感。

3. 分段赏析

“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这两句直白地表达了作者的为官初心。“为国为民心”点明其仕途理想,“值金值玉雨”用比喻手法形容久旱后的甘霖之珍贵,既体现对百姓疾苦的关切,又流露出对天降甘霖的期盼。“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通过时间对比展现旱情之久与得雨之喜。“数年”与“一旦”形成强烈反差,“空盼望”道出等待的煎熬,“遂沾濡”则生动描绘雨水浸润大地的景象,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写雨后大地复苏的景象。“唤省焦枯”拟人化地表现雨水唤醒干枯作物的神奇力量,“万象春如故”则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大地回春的生机勃勃画面。“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笔锋一转,由喜转忧。“恨”字直抒胸臆,“流民在途”与“弃业抛家”具体描写灾民流离失所的惨状,体现作者对灾情的清醒认识。“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运用夸张手法表达救灾心切。将野草想象成粮食、河沙幻想成金珠,这种不切实际的愿望恰恰反衬出灾情之重与救助之难。“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官员的无力感。“雪满头颅”既实写愁白头发,又暗喻忧心如焚,一个心系百姓却又束手无策的官员形象跃然纸上。“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写对天降甘霖的感激。“青天”代指上天,“赤子”喻指百姓,用恭敬的语气表达对降雨的谢意,同时寄寓着对灾民能安居乐业的期盼。“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结尾句意味深长。“洗不尽”三字既指雨水冲刷不掉灾痕,又暗喻苦难记忆难以抹去,在喜悦中保留着对现实的清醒认知。

4. 作品点评

这首曲子生动展现了一位爱民如子的官员久旱逢甘霖时的欣喜之情。作者摒弃繁复技巧与华丽辞藻,以真挚直白的语言吐露心声。同时,巧妙运用丰富想象、大胆夸张与生动比喻,更使全曲熠熠生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论写作技巧,比起那些闲情逸致的云庄自适小乐府,显得有点拙而直,但是气象阔大,情感极其真挚而深厚,在元人散曲中是别开生面的。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曾永义《黑暗时代的自由颂——元人散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查德卿《蟾宫曲·怀古》

下一篇:元·张可久《寨儿令·次韵怀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