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灿萱草花":灿灿的萱草花,
# 萱草花:中国的母亲花。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我们古人就把萱草花称作母亲花,也称忘忧草。
"罗生北堂下":生在北堂之下。
"南风吹其心":南风吹着萱草,
"摇摇为谁吐":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着芬芳?
"慈母倚门情":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
# 倚:倚着。
"游子行路苦":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
"甘旨日以疏":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
"音问日以阻":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
# 阻:阻拦。
"举头望云林":抬头仰望高高的树林,
"愧听慧鸟语":听到慧鸟的叫声思念起来至此很是惭愧。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王冕(1287~1359),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幼年牧牛,后从韩性学,试进士不第。后归隐九里山,靠卖画为生。其工墨梅,所作墨梅,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偶用胭脂作没骨梅。其诗风格豪迈刚健,不受常规格式的束缚。他还兼擅竹石,长于刻印。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等。著有《竹斋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墨萱图(其一)》是一首写母爱的五言古诗。此诗乃作者忆及母亲倚门翘盼游子归之景,以象征中国母亲之萱草花为喻,暗藏深沉母爱。那萱草摇曳,恰似母爱如影随形,母亲牵挂游子之心,贯穿一生,未曾有片刻停歇。这般情感,对于求学于外的孩子而言,实具深刻教育之义,令人铭记于心。
2. 分段赏析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这两句描绘萱草花在北堂之下灿烂生长的景象。“灿灿”一词生动展现出萱草花色泽鲜亮、生机勃勃之态,“罗生”则体现出萱草花在北堂下繁茂分布的样子。北堂在传统文化中常与母亲相关联,此处以萱草花罗生北堂下,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暗示着母爱如同这萱草花一样,在母亲所在之处静静绽放、默默守护。“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此句承接上文萱草花,写南风吹动萱草花心,使其摇曳不定。“摇摇”形象地描绘出萱草花在风中摆动的姿态,引发读者对“为谁吐”的思索。这里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萱草花以人的情感,仿佛它在为某人吐露心声。结合北堂与母爱的象征意义,可理解为萱草花(象征母爱)在南风(象征外界环境)中摇曳,是母亲对游子牵挂之情的自然流露,不知这份牵挂能否传递到游子那里。“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这两句分别刻画了慈母与游子的形象。“慈母倚门情”生动地展现出母亲倚靠门框,深情盼望游子归来的画面,将母亲对游子的思念与牵挂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游子行路苦”则从游子的角度出发,描绘出游子在外漂泊的艰辛与不易。通过对比慈母的深情守望与游子的艰难行路,深刻地表达出母子之间相互牵挂的情感,以及游子对母亲的愧疚与思念。“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甘旨”指美味的食物,这里代指对母亲的奉养。“甘旨日以疏”说明游子因在外漂泊,对母亲的物质奉养日益减少;“音问日以阻”则表示游子与母亲之间的书信往来日益断绝。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游子因远离家乡,无法在物质和精神上尽孝的无奈与愧疚,同时也反映出母子之间因距离而产生的隔阂,使情感更加深沉。“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结尾两句写游子抬头仰望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却心生愧疚。“举头望云林”描绘出游子孤独、思乡的姿态,“云林”营造出一种空旷、悠远的意境,暗示游子漂泊在外的孤独与迷茫。“愧听慧鸟语”则将游子的愧疚之情推向高潮,慧鸟的叫声本应悦耳动听,但游子却因无法尽孝而感到愧疚,连鸟鸣声都成了触动他内心愧疚的媒介,使全诗的情感在结尾处得到了升华,令人动容。
上一篇:元·马钰《西楼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