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惠能浏览量:3
běn
shù
míng
jìng
fēi
tái
xìng
cháng
qīng
jìng
chǔ
yǒu
chén
āi
shēn
shì
shù
xīn
míng
jìng
tái
míng
jìng
běn
qīng
jìng
chǔ
rǎn
chén
āi
běn
shù
míng
jìng
fēi
tái
běn
lái
chǔ
chén
āi
zhǐ
xiàng
xīn
láo
xiàng
wài
qiú
xuán
tīng
shuō
xiū
xíng
西
fāng
zhǐ
zài
qián

译文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会有什么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心里本来就空无一物,到哪里染上尘埃!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逐句剖析

"菩提本无树":原本就没有菩提树,

# 菩提本无树:“菩提”二句:采用了倒装语法结构,可理解为“本无菩提树,亦非明镜台”。这两句是针对神秀《无相偈》的前两句所作,应联系在一起理解。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觉悟成佛。明镜台是僧人坐禅之处,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

"明镜亦非台":也没有明镜台。

# 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

"佛性常清净":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

# 清净:佛教术语,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佛性:是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如来性”,有时被称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来藏”的异名。原指佛陀本性,发展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这个问题,小乘和大乘的观点不一致,提出种种不同的见解,引起长期争论。中国南北朝时盛谈佛性,隋唐各宗也重视佛性说。天台宗提出五种佛性,法相宗归结为两种佛性,华严宗更把“有情”众生的佛性与“非情”之物的法性区别开来。

"何处有尘埃":哪会有什么尘埃!

# 何处有尘埃:针对无相偈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作,佛性清净,色即是空,所以尘埃也是空。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

"身是菩提树":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心如明镜台":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 如:一作为。

"明镜本清净":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

"何处染尘埃":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本无树":原本就没有菩提树,

"明镜亦非台":也没有明镜台。

"本来无一物":心里本来就空无一物,

# 本来无一物:菩提体性,本自离一切相,无染、净等任何二边分别,觅尘垢了不可得,无可拂拭。

"何处惹尘埃":到哪里染上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

"何劳向外求玄":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

# 玄:佛教术语,这里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信心铭》:“不识玄者,徒劳念佛。”对于佛教徒来说,通晓玄机,是至关重要的。

"听说依此修行":以此进行修行自身,

"西方只在目前":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 西方:佛教术语,指净土所在的极乐世界。过去,佛教徒认为:东方日出,是万物滋生之地;西方日落,才是万物终归之处。因此,传统的教义都认定佛教徒要以西方(或称西天)为其归宿。惠能的这个观点,实是对西方“净土”的否定,为“顿悟”成佛提供了理论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菩提偈》是六祖慧能创作的四首解释佛教道理的诗,记录在《坛经》中。前两首是回应神秀写的《无相偈》,主要想说“明镜”的清净状态。第三首诗解释了顿悟的依据和达到解脱的直接方法。第四首则着重讲述修行的具体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敦煌写本《坛经》第四节到第八节详细记载了这段历史:五祖弘忍某天召集所有弟子,要求每人作一首偈语。他表示若有人真正领悟佛法要义,就将禅宗衣钵传授给他,让他成为第六代祖师。当时首座弟子神秀在寺院廊壁上题写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看后把神秀叫到堂中,告诉他这首偈语虽然不错,但尚未达到最高境界,若想求得无上佛法,还需继续努力,让他再作一偈。然而神秀思考多日也未能写出新作。此时不识字的惠能听闻此事,请人诵读神秀的偈语后,针对其内容创作了新的偈语。他请人在廊壁西侧写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段记载详细说明了两位弟子创作偈语的前因后果,以及六祖惠能如何通过自己的理解作出回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偈颂诗,也是一组禅理哲理诗。体现了禅宗“心性本净”的核心思想,通过菩提树与明镜台的意象解构,展现了“佛性本自具足,不假外求”的顿悟境界。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敦煌文献《坛经》记载了禅宗南北宗派创始人的一段公案。弘忍大师的大弟子神秀在寺院廊壁上题写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看后认为这首偈子虽然有一定修行道理,但尚未触及佛法真谛,便让神秀重新思考。神秀苦思多日未能再作新偈。此时在寺院做杂役的惠能针对神秀的修行观,提出自己的见解:“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后来被称为《无相偈》的说法,核心在于强调众生本具清净本性。据《坛经》第二十节记载,惠能认为人的本性原本清净,世间万象都源于自心。当心中生起恶念就是造恶,产生善念即为行善。惠能的学说突破传统修行观念,主张“迷”与“悟”只在念头转变之间。他认为普通人与佛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就像手持屠刀的人只要悔悟也能立即觉悟。这种强调当下觉悟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佛教发展,对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也产生过重要作用。第二首:主要讲述惠能与神秀两位禅宗人物在教义上的差异。惠能针对神秀创作的《无相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要表达的是“明镜”般清净的“自性”,即佛教徒相信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够达到觉悟境界的共同内在基础。敦煌文献中的《坛经》抄本虽然收录了这首偈子,但学者郭朋在《坛经校释》中指出,这首偈子可能是后人补充的内容。特别是前两句只是将“身”与“心”的位置对调,实际上重复了神秀的观点,并不能代表惠能本人的思想。第三首:《六祖坛经》中有一首广为流传的偈语,曾被收入《全唐诗外编》。根据郭朋的研究,这首偈子是从《菩提偈》第一首演变而来,关键改动在第三句。从惠昕本开始,将“佛性常清净”改为“本来无一物”,这种改动被契嵩本、宗宝本沿用,实则存在误解,宋代已有学者指出这个问题。大乘佛教所说的“空”和“无”,主要是针对人的妄念和虚幻外境而言。若论真实本性,则并非绝对虚无。在《坛经》第十五节,惠能说:“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第二十四节又说:“虚空能包含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草木虫鱼,以及善恶人、正邪法、天堂地狱,都存在于虚空中;人的本性也是如此。”这些论述表明,惠能的思想体系与“万法皆空”的理论并不相同。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惠能在强调“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时,把一切现象归结于“心”的范畴,这确实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但无论如何,将“佛性常清净”与“本来无一物”简单等同是不恰当的。前者强调佛性本自清净,后者则指向事物本质的空性,两者内涵有明显区别。第四首:《坛经》第三十五节记载,惠能引用佛的话说:“心境清净,所处的世界就清净。”他进一步解释道:“只要内心没有杂念,西方净土其实并不遥远;如果心存杂念,再怎么念佛也难到达彼岸。”第三十六节提到:“真正领悟佛法的人,行为端正就是修行之道;如果自己心术不正,即使修行也难以明悟真道。心里没有佛性,到哪里去找真正的佛呢?”第五十二节强调:“每个人心中都有佛性,自己的佛性才是真佛;若不向内心寻求佛性,还能到哪里找佛呢?”第五十三节再次说明:“若能在心中发现真性,这就是成佛的根基;不向内心求真,反而向外寻找佛,实在是愚痴之举。”这些论述反复阐明,惠能教导弟子要通过自我觉悟、回归本心来实现觉悟,这才是成就佛道的根本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下一篇:唐·白居易《花非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