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原本就没有菩提树,
# 菩提本无树:“菩提”二句:采用了倒装语法结构,可理解为“本无菩提树,亦非明镜台”。这两句是针对神秀《无相偈》的前两句所作,应联系在一起理解。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觉悟成佛。明镜台是僧人坐禅之处,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
"明镜亦非台":也没有明镜台。
# 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
"佛性常清净":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
# 清净:佛教术语,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佛性:是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如来性”,有时被称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来藏”的异名。原指佛陀本性,发展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这个问题,小乘和大乘的观点不一致,提出种种不同的见解,引起长期争论。中国南北朝时盛谈佛性,隋唐各宗也重视佛性说。天台宗提出五种佛性,法相宗归结为两种佛性,华严宗更把“有情”众生的佛性与“非情”之物的法性区别开来。
"何处有尘埃":哪会有什么尘埃!
# 何处有尘埃:针对无相偈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作,佛性清净,色即是空,所以尘埃也是空。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
"身是菩提树":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心如明镜台":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 如:一作为。
"明镜本清净":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
"何处染尘埃":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本无树":原本就没有菩提树,
"明镜亦非台":也没有明镜台。
"本来无一物":心里本来就空无一物,
# 本来无一物:菩提体性,本自离一切相,无染、净等任何二边分别,觅尘垢了不可得,无可拂拭。
"何处惹尘埃":到哪里染上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
"何劳向外求玄":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
# 玄:佛教术语,这里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信心铭》:“不识玄者,徒劳念佛。”对于佛教徒来说,通晓玄机,是至关重要的。
"听说依此修行":以此进行修行自身,
"西方只在目前":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 西方:佛教术语,指净土所在的极乐世界。过去,佛教徒认为:东方日出,是万物滋生之地;西方日落,才是万物终归之处。因此,传统的教义都认定佛教徒要以西方(或称西天)为其归宿。惠能的这个观点,实是对西方“净土”的否定,为“顿悟”成佛提供了理论根据。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偈颂诗,也是一组禅理哲理诗。体现了禅宗“心性本净”的核心思想,通过菩提树与明镜台的意象解构,展现了“佛性本自具足,不假外求”的顿悟境界。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敦煌文献《坛经》记载了禅宗南北宗派创始人的一段公案。弘忍大师的大弟子神秀在寺院廊壁上题写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看后认为这首偈子虽然有一定修行道理,但尚未触及佛法真谛,便让神秀重新思考。神秀苦思多日未能再作新偈。此时在寺院做杂役的惠能针对神秀的修行观,提出自己的见解:“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后来被称为《无相偈》的说法,核心在于强调众生本具清净本性。据《坛经》第二十节记载,惠能认为人的本性原本清净,世间万象都源于自心。当心中生起恶念就是造恶,产生善念即为行善。惠能的学说突破传统修行观念,主张“迷”与“悟”只在念头转变之间。他认为普通人与佛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就像手持屠刀的人只要悔悟也能立即觉悟。这种强调当下觉悟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佛教发展,对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也产生过重要作用。第二首:主要讲述惠能与神秀两位禅宗人物在教义上的差异。惠能针对神秀创作的《无相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要表达的是“明镜”般清净的“自性”,即佛教徒相信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够达到觉悟境界的共同内在基础。敦煌文献中的《坛经》抄本虽然收录了这首偈子,但学者郭朋在《坛经校释》中指出,这首偈子可能是后人补充的内容。特别是前两句只是将“身”与“心”的位置对调,实际上重复了神秀的观点,并不能代表惠能本人的思想。第三首:《六祖坛经》中有一首广为流传的偈语,曾被收入《全唐诗外编》。根据郭朋的研究,这首偈子是从《菩提偈》第一首演变而来,关键改动在第三句。从惠昕本开始,将“佛性常清净”改为“本来无一物”,这种改动被契嵩本、宗宝本沿用,实则存在误解,宋代已有学者指出这个问题。大乘佛教所说的“空”和“无”,主要是针对人的妄念和虚幻外境而言。若论真实本性,则并非绝对虚无。在《坛经》第十五节,惠能说:“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第二十四节又说:“虚空能包含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草木虫鱼,以及善恶人、正邪法、天堂地狱,都存在于虚空中;人的本性也是如此。”这些论述表明,惠能的思想体系与“万法皆空”的理论并不相同。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惠能在强调“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时,把一切现象归结于“心”的范畴,这确实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但无论如何,将“佛性常清净”与“本来无一物”简单等同是不恰当的。前者强调佛性本自清净,后者则指向事物本质的空性,两者内涵有明显区别。第四首:《坛经》第三十五节记载,惠能引用佛的话说:“心境清净,所处的世界就清净。”他进一步解释道:“只要内心没有杂念,西方净土其实并不遥远;如果心存杂念,再怎么念佛也难到达彼岸。”第三十六节提到:“真正领悟佛法的人,行为端正就是修行之道;如果自己心术不正,即使修行也难以明悟真道。心里没有佛性,到哪里去找真正的佛呢?”第五十二节强调:“每个人心中都有佛性,自己的佛性才是真佛;若不向内心寻求佛性,还能到哪里找佛呢?”第五十三节再次说明:“若能在心中发现真性,这就是成佛的根基;不向内心求真,反而向外寻找佛,实在是愚痴之举。”这些论述反复阐明,惠能教导弟子要通过自我觉悟、回归本心来实现觉悟,这才是成就佛道的根本途径。
下一篇:唐·白居易《花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