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ǎi
táng

朝代:宋作者:周弼浏览量:1
hǎi
táng
zuì
jiā
lǎo
cóng
yuǎn
bǎi
nián
huā
shǐ
hóng
kàn
míng
wéi
shèng
gāng
yìng
jiāo
xiāng
yìng
shí
cuán
qīng
èr
sān
zhàng
gāo
dào
yān
zhī
shàng
fǎng
仿
xuán
xiāo
shǔ
guāng
péng
lái
xiù
zhàng
shōu
zhū
zhuǎn
shēn
xiāng
wàn
cáng
chūn
yīn
qīng
fēng
tòu
zhàng
piàn
zhāo
xiá
qīng
lín
fèng
chéng
duō
shǎo
zāi
huā
chù
nèn
guān
shù
xiāng
duì
lìng
rén
shān
nián
nián
diāo
è
sǎo
zhū
lán
zhǐ
jīn
wéi
yǒu
tóng
zài
yīng
fàng
gāo
zhī
bái
xián

译文

海棠中最好的必定是老树丛,要生长近百年,花朵才会变红。遍览各种名花,要数这里的最为繁盛,刚劲的枝干和坚硬的叶片相互映衬。靠着石头聚集生长,高达二三丈,雨露仿佛被吸到花瓣上,像染上了胭脂。仿佛是高天上透出的曙光,又如同蓬莱仙境中细密排列的锦绣旗仗。露水将要收起,像珠子般晶莹,花色变得更深沉,万颗香玉般的花朵藏在春天的树荫里。轻风吹来,像是要穿透紫色的丝帐,一片朝霞般的花海倾泻进林中。京城里有多少栽花的地方,那些低矮细嫩的海棠都没有值得观赏的树形。面对这株海棠,让人想起故乡的山,年年雕琢花萼,清扫红色的栏杆。如今大概只有溪边的孩童还在,应该让高高的树枝栖息白鹇鸟。

逐句剖析

"海棠最佳须老丛":海棠中最好的必定是老树丛,

"远及百年花始红":要生长近百年,花朵才会变红。

"历看名葩此为盛":遍览各种名花,要数这里的最为繁盛,

"刚柯硬叶交相映":刚劲的枝干和坚硬的叶片相互映衬。

"倚石攒青二三丈":靠着石头聚集生长,高达二三丈,

"雨膏倒吸胭脂上":雨露仿佛被吸到花瓣上,像染上了胭脂。

"仿佛璇霄发曙光":仿佛是高天上透出的曙光,

"细族蓬莱绣旗仗":又如同蓬莱仙境中细密排列的锦绣旗仗。

"露欲收珠色转深":露水将要收起,像珠子般晶莹,花色变得更深沉,

"香玉万颗藏春阴":万颗香玉般的花朵藏在春天的树荫里。

"轻风欲透紫丝障":轻风吹来,像是要穿透紫色的丝帐,

"一片朝霞倾入林":一片朝霞般的花海倾泻进林中。

"凤城多少栽花处":京城里有多少栽花的地方,

"低嫩俱无可观树":那些低矮细嫩的海棠都没有值得观赏的树形。

"相对令人忆故山":面对这株海棠,让人想起故乡的山,

"年年雕萼扫朱栏":年年雕琢花萼,清扫红色的栏杆。

"只今惟有溪童在":如今大概只有溪边的孩童还在,

"应放高枝栖白鹇":应该让高高的树枝栖息白鹇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海棠》是宋代诗人周弼所写的七言古诗,被收录在《周弼诗选》中。这首诗以生长百年的老丛海棠为描写对象,通过“海棠最佳须老丛,远及百年花始红”等意象,展现出海棠虬曲苍劲的姿态与艳丽的花色。诗中使用“香玉万颗藏春阴”“露欲收珠色转深”等比喻,既凸显了海棠花的色泽变化,又以“细族蓬莱绣旗仗”“一片朝霞倾入林”描绘出海棠的仙美姿态。结尾“相对令人忆故山”一句,寄托了诗人的隐逸情怀,体现出宋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创作传统。此诗在艺术手法上,遵循了周弼《三体唐诗》中提出的“虚实对”理论,前六联着重对景物进行实写,尾联则转入对情感的虚写,形成“先实后虚”的结构特点。同一时期,还有《寓宿黄观复书堂晨至海棠花下走笔呈苏召叟》这一同题诗作,其中“春风忽来花满树,海棠最多绕栏吐”等诗句,印证了周弼对海棠这一题材的持续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代是海棠意象创作的鼎盛时期,苏轼、李清照等诗人都留下了以海棠为题材的名作。周弼身为南宋江湖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海棠》一诗延续了以物喻情的创作传统。诗中“春风忽来花满树,海棠最多绕栏吐”的细节描写,体现出南宋文人借助园林植物寄托隐逸情怀的时代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介绍了百年老丛海棠,开篇便点明海棠最佳的形态是老丛,历经百年才会绽放出红色花朵。表达了诗人对海棠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寄托了诗人的隐逸情思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刚柯硬叶”“倚石攒青”“香玉万颗”等意象组合,勾勒出老丛海棠的劲健枝干、繁茂枝叶与繁盛花朵,再衬以“紫丝障”“朝霞”,展现其刚劲与艳丽交织的全貌,凸显老丛海棠的独特风姿。比喻:“一片朝霞倾入林”以朝霞为喻,写出海棠盛开时的绚烂夺目;“香玉万颗藏春阴”将海棠花比作香玉,既显其洁白芬芳,又状其数量繁多,生动展现花色与形态之美。虚实结合:前八联“刚柯硬叶交相映”“露欲收珠色转深”等句实写海棠形态色泽;尾联“应放高枝栖白鹇”转入虚写,由眼前海棠联想到故山栖禽,以实衬虚,寄托隐逸情思。

3. 分段赏析

“海棠最佳须老丛,远及百年花始红”,此两句开篇点明主旨,直言海棠之中以老丛为最佳,需历经近百年时光,花朵才会绽放出红艳之色。“老丛”与“百年”突出了海棠生长的漫长与不易,也暗示了其珍贵,为后文细致描摹老丛海棠的风姿埋下伏笔,让读者先对这种海棠的特殊性有了初步认知。“历看名葩此为盛,刚柯硬叶交相映”,诗人将海棠与其他名花对比,历经观赏诸多名花后,认为此处的海棠最为繁盛。“刚柯硬叶”描绘出海棠枝干的刚劲、叶片的坚硬,它们相互交错映衬,展现出海棠蓬勃的生机与坚韧的姿态,不仅写出了海棠的繁茂,更凸显了其独特的质感与生命力。“倚石攒青二三丈,雨膏倒吸胭脂上”,前句写海棠依托石头生长,青色的枝叶聚集在一起,高达二三丈,展现出其生长的态势与规模;后句描绘雨后海棠的景象,雨水仿佛被吸入花瓣,使得花瓣如同染上胭脂般红艳,“倒吸”一词生动形象,将雨水滋养后花色愈发浓艳的状态刻画得鲜活可感。“仿佛璇霄发曙光,细族蓬莱绣旗仗”,此两句以比喻手法写海棠之美。前者将海棠花比作璇霄之上发出的曙光,明亮而璀璨;后者则说其如同蓬莱仙境中精细排列的锦绣旗仗,华丽而庄重,通过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比喻,展现出海棠花盛开时的光彩与华贵气象。“露欲收珠色转深,香玉万颗藏春阴”,前句写晨露将要收起,露珠如珠,此时海棠花色变得愈发深沉,写出了露水渐消时花色的变化;后句以“香玉万颗”喻指众多的海棠花,它们藏匿在春天的树荫之中,既写出了花的繁多、洁白与芬芳,又点出其在春日树荫下的静谧之态。“轻风欲透紫丝障,一片朝霞倾入林”,前句写轻风吹拂,仿佛要穿透如紫丝障般的海棠花丛,营造出一种朦胧而轻柔的氛围;后句将盛开的海棠花比作一片朝霞倾倒入林中,绚烂夺目,生动地描绘出海棠花大片盛开时的艳丽与壮阔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凤城多少栽花处,低嫩俱无可观树”,诗人由所咏海棠转向京城其他栽花之处,指出那些地方的海棠枝干低矮、枝条细嫩,都没有值得观赏的树形。通过这种对比,进一步反衬出前文所写老丛海棠的高大、劲健与可观,突出了其独特的价值与美感。“相对令人忆故山,年年雕萼扫朱栏”,面对眼前的海棠,诗人不禁回忆起故乡的山,想起过去年年在故乡观赏海棠,雕琢花萼、清扫朱栏的情景。由眼前之景触发对故山的思念,将对海棠的喜爱与思乡之情融合在一起,情感真挚自然,让海棠成为连接现实与回忆的纽带。“只今惟有溪童在,应放高枝栖白鹇”,诗人思绪延伸,想到如今故乡或许只有溪童还在,希望能让海棠的高枝上栖息白鹇。白鹇是一种珍禽,与海棠相伴,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既寄托了诗人对故山风物的眷恋,也暗含着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让情感有了寄托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周弼《浣沙秋日五首其一》

下一篇:宋·周弼《访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