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最佳须老丛":海棠中最好的必定是老树丛,
"远及百年花始红":要生长近百年,花朵才会变红。
"历看名葩此为盛":遍览各种名花,要数这里的最为繁盛,
"刚柯硬叶交相映":刚劲的枝干和坚硬的叶片相互映衬。
"倚石攒青二三丈":靠着石头聚集生长,高达二三丈,
"雨膏倒吸胭脂上":雨露仿佛被吸到花瓣上,像染上了胭脂。
"仿佛璇霄发曙光":仿佛是高天上透出的曙光,
"细族蓬莱绣旗仗":又如同蓬莱仙境中细密排列的锦绣旗仗。
"露欲收珠色转深":露水将要收起,像珠子般晶莹,花色变得更深沉,
"香玉万颗藏春阴":万颗香玉般的花朵藏在春天的树荫里。
"轻风欲透紫丝障":轻风吹来,像是要穿透紫色的丝帐,
"一片朝霞倾入林":一片朝霞般的花海倾泻进林中。
"凤城多少栽花处":京城里有多少栽花的地方,
"低嫩俱无可观树":那些低矮细嫩的海棠都没有值得观赏的树形。
"相对令人忆故山":面对这株海棠,让人想起故乡的山,
"年年雕萼扫朱栏":年年雕琢花萼,清扫红色的栏杆。
"只今惟有溪童在":如今大概只有溪边的孩童还在,
"应放高枝栖白鹇":应该让高高的树枝栖息白鹇鸟。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介绍了百年老丛海棠,开篇便点明海棠最佳的形态是老丛,历经百年才会绽放出红色花朵。表达了诗人对海棠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寄托了诗人的隐逸情思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刚柯硬叶”“倚石攒青”“香玉万颗”等意象组合,勾勒出老丛海棠的劲健枝干、繁茂枝叶与繁盛花朵,再衬以“紫丝障”“朝霞”,展现其刚劲与艳丽交织的全貌,凸显老丛海棠的独特风姿。比喻:“一片朝霞倾入林”以朝霞为喻,写出海棠盛开时的绚烂夺目;“香玉万颗藏春阴”将海棠花比作香玉,既显其洁白芬芳,又状其数量繁多,生动展现花色与形态之美。虚实结合:前八联“刚柯硬叶交相映”“露欲收珠色转深”等句实写海棠形态色泽;尾联“应放高枝栖白鹇”转入虚写,由眼前海棠联想到故山栖禽,以实衬虚,寄托隐逸情思。
3. 分段赏析
“海棠最佳须老丛,远及百年花始红”,此两句开篇点明主旨,直言海棠之中以老丛为最佳,需历经近百年时光,花朵才会绽放出红艳之色。“老丛”与“百年”突出了海棠生长的漫长与不易,也暗示了其珍贵,为后文细致描摹老丛海棠的风姿埋下伏笔,让读者先对这种海棠的特殊性有了初步认知。“历看名葩此为盛,刚柯硬叶交相映”,诗人将海棠与其他名花对比,历经观赏诸多名花后,认为此处的海棠最为繁盛。“刚柯硬叶”描绘出海棠枝干的刚劲、叶片的坚硬,它们相互交错映衬,展现出海棠蓬勃的生机与坚韧的姿态,不仅写出了海棠的繁茂,更凸显了其独特的质感与生命力。“倚石攒青二三丈,雨膏倒吸胭脂上”,前句写海棠依托石头生长,青色的枝叶聚集在一起,高达二三丈,展现出其生长的态势与规模;后句描绘雨后海棠的景象,雨水仿佛被吸入花瓣,使得花瓣如同染上胭脂般红艳,“倒吸”一词生动形象,将雨水滋养后花色愈发浓艳的状态刻画得鲜活可感。“仿佛璇霄发曙光,细族蓬莱绣旗仗”,此两句以比喻手法写海棠之美。前者将海棠花比作璇霄之上发出的曙光,明亮而璀璨;后者则说其如同蓬莱仙境中精细排列的锦绣旗仗,华丽而庄重,通过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比喻,展现出海棠花盛开时的光彩与华贵气象。“露欲收珠色转深,香玉万颗藏春阴”,前句写晨露将要收起,露珠如珠,此时海棠花色变得愈发深沉,写出了露水渐消时花色的变化;后句以“香玉万颗”喻指众多的海棠花,它们藏匿在春天的树荫之中,既写出了花的繁多、洁白与芬芳,又点出其在春日树荫下的静谧之态。“轻风欲透紫丝障,一片朝霞倾入林”,前句写轻风吹拂,仿佛要穿透如紫丝障般的海棠花丛,营造出一种朦胧而轻柔的氛围;后句将盛开的海棠花比作一片朝霞倾倒入林中,绚烂夺目,生动地描绘出海棠花大片盛开时的艳丽与壮阔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凤城多少栽花处,低嫩俱无可观树”,诗人由所咏海棠转向京城其他栽花之处,指出那些地方的海棠枝干低矮、枝条细嫩,都没有值得观赏的树形。通过这种对比,进一步反衬出前文所写老丛海棠的高大、劲健与可观,突出了其独特的价值与美感。“相对令人忆故山,年年雕萼扫朱栏”,面对眼前的海棠,诗人不禁回忆起故乡的山,想起过去年年在故乡观赏海棠,雕琢花萼、清扫朱栏的情景。由眼前之景触发对故山的思念,将对海棠的喜爱与思乡之情融合在一起,情感真挚自然,让海棠成为连接现实与回忆的纽带。“只今惟有溪童在,应放高枝栖白鹇”,诗人思绪延伸,想到如今故乡或许只有溪童还在,希望能让海棠的高枝上栖息白鹇。白鹇是一种珍禽,与海棠相伴,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既寄托了诗人对故山风物的眷恋,也暗含着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让情感有了寄托之处。
上一篇:宋·周弼《浣沙秋日五首其一》
下一篇:宋·周弼《访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