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bǎi
líng
shǒu
sān
shí

朝代:宋作者:释绍昙浏览量:1
tiān
rén
wàn
wéi
chú
gǒu
shèng
rén
rén
bǎi
xìng
wéi
chú
gǒu
zhǔ
zhàng
rén
sān
shì
zhū
dài
shī
shèng
liù
fán
wéi
chú
gǒu
huà
chūn
yáng
qián
cuī
cán
shuāng
xuě
píng
líng
hòu
jié
zhé
héng
pōu
dǒu
jìn
shén
kùn
gēn
xiào
rén
kǒu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是无所谓仁慈的,无所偏爱,对待百姓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百姓自生自灭。禅杖毫无仁爱之意,竟将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乃至四圣六凡等一切,皆视作用完即弃的刍狗。它有时如春日暖阳,在前温柔呵护化育万物,有时却似霜雪肆虐,随后冷酷摧残欺凌众生。如同截断仙鹤长腿去接野鸭短腿般荒谬,又似折断秤杆、剖毁量斗般破坏常规权衡。最终弄得自己力竭神疲,困于墙角,沦为他人笑谈。

逐句剖析

"天地不仁":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

"以万物为刍狗":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 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圣人不仁":圣人是无所谓仁慈的,无所偏爱,

"以百姓为刍狗":对待百姓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百姓自生自灭。

"拄杖子不仁":禅杖毫无仁爱之意,

# 杖子:多指仪杖或刑杖。

"以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四圣六凡为刍狗":竟将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乃至四圣六凡等一切,皆视作用完即弃的刍狗。

# 四圣:四位圣明的统治者。

"化育春阳煦妪前":它有时如春日暖阳,在前温柔呵护化育万物,

# 煦:一作照。

"摧残霜雪凭陵后":有时却似霜雪肆虐,随后冷酷摧残欺凌众生。

"截鹤续凫":如同截断仙鹤长腿去接野鸭短腿般荒谬,

"折衡剖斗":又似折断秤杆、剖毁量斗般破坏常规权衡。

"力尽神疲困壁根":最终弄得自己力竭神疲,困于墙角,

"笑破他人口":沦为他人笑谈。

# 他人:别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偈颂一百零四首(其三十八)》是宋代诗僧释绍昙创作的禅理诗。此诗以《道德经》“天地不仁”为引,通过三重递进式否定展开思辨:首句承袭道家自然观,次句转写儒家圣人观,终以“拄杖子不仁”颠覆宗教权威,将三世诸佛、四圣六凡皆喻为刍狗,形成对世俗价值体系的解构。诗中“化育春阳”与“摧残霜雪”的意象对比,暗喻自然法则的无情与无常;“截鹤续凫”等典故则讽刺刻意造作之态。末句“笑破他人口”以反讽笔法,揭示对执着于形式修行的批判,体现禅宗直指本心的思想特质。全篇语言犀利,逻辑缜密,在颠覆性表达中蕴含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叩问。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此句化用《道德经》典故,以“刍狗”喻指万物在自然法则下的卑微与无常。天地本无偏爱,万物皆如草芥般被自然规律支配,既无眷顾亦无苛待,暗含对宇宙运行中绝对客观性的揭示。作者借此消解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强调众生平等的本质。“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延续前句逻辑,将批判视角转向圣人治理。表面指圣人治国若效法天道,则百姓亦如刍狗般被漠视;深层则暗讽世俗权力以“无为”之名行不公之实,或揭示宗教权威对众生的形式化救度。此句以反讽手法解构传统圣贤形象,呼应禅宗“平常心是道”的平等观。“拄杖子不仁,以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四圣六凡为刍狗。”“拄杖子”象征修行者或禅者自身,将佛祖、祖师乃至众生皆视作刍狗,彻底打破宗教等级与偶像崇拜。此句以极端平等观颠覆传统佛教的尊卑秩序,强调破除我执、直指本心的禅宗思想,体现对形式化修行的批判。“化育春阳煦妪前,摧残霜雪凭陵后。”通过自然意象的对比,揭示生命历程的双重性:春阳化育象征顺境中的滋养,霜雪摧残隐喻逆境中的考验。二者共同构成修行的必经之路,既无永恒的慈悲亦无绝对的严酷,暗合禅宗“烦恼即菩提”的转化观。“截鹤续凫,折衡剖斗。”以“截鹤续凫”(强行改变生物本性)和“折衡剖斗”(破坏度量衡器)为喻,批判人为干预自然与社会的荒谬。此句呼应前文对“不仁”的诠释,强调顺应本性、摒弃执着的修行态度,反对以主观意志扭曲客观规律。“力尽神疲困壁根,笑破他人口。”收束全篇于修行者的自嘲与超脱。前句描绘苦修后的身心俱疲,后句以“笑破人口”消解世俗评判。通过反差对比,展现禅者于困顿中悟道、不为外境所动的境界,最终指向“不著相”的终极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绍昙《偈颂一百一十七首其一》

下一篇:宋·释绍昙《偈颂一百零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