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shí
shǒu
shí

朝代:宋作者:释印肃浏览量:1
zhū
yìn
qiān
fēng
yuè
téng
jīn
chù
chù
tōng
yuán
chán
dào
guàn
xiān
háo
jué
fāng
zhī
céng
qióng
yún
piàn
piàn
biāo
xīn
qiào
sōng
biǎo
róng
qiān
yǎn
nán
guān
shuí
jiě
jiàn
chì
fān
zhí
xià
qīng
fēng
miào
jué
shí
fāng
yǐng
xiàng
líng
zhī
sān
jiè
jué
xíng
zōng

译文

一颗珍贵的骊珠,它的印记遍布千峰,穿越古代,延续到现今,处处都能通达。禅道贯穿一切,细微之处都透彻体现,这才知道佛法是无穷无尽的。一片片孤云,象征着佛法的心法,野鹤翘立在松树上,表现出自在之态。即使有千只眼睛也难以看清其真谛,红色的幡旗之下,直接升起如清风般的佛法智慧。佛法的妙觉在十方世界中没有具体的影像,佛法的灵知在三界之中没有固定的行踪。

逐句剖析

"骊珠一颗印千峰":一颗珍贵的骊珠,它的印记遍布千峰,

"越古腾今处处通":穿越古代,延续到现今,处处都能通达。

"元禅道贯纤毫绝":禅道贯穿一切,细微之处都透彻体现,

"方知佛法不曾穷":这才知道佛法是无穷无尽的。

"孤云片片标心法":一片片孤云,象征着佛法的心法,

"野鹤翘松表自容":野鹤翘立在松树上,表现出自在之态。

"千眼难观谁解见":即使有千只眼睛也难以看清其真谛,

"赤幡直下起清风":红色的幡旗之下,直接升起如清风般的佛法智慧。

"妙觉十方无影像":佛法的妙觉在十方世界中没有具体的影像,

"灵知三界绝行踪":佛法的灵知在三界之中没有固定的行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偈颂十四首(其十一)》是南宋释印肃创作的一首偈颂。开篇将佛法比作一颗珍贵的骊珠,它的光辉印记在千峰之上,从古至今,无处不在,强调佛法的普遍性与永恒性。接着表明佛法所蕴含的禅道透彻至极,纤毫之处皆能体现,让人领悟到佛法的无穷无尽。随后以孤云片片和野鹤翘松的景象,象征心法的高远空灵以及自我修行应有的超脱之态。佛法高深,即便拥有千眼也难以观透,只有真正领悟,才能感受到如清风般的佛法智慧。最后进一步强调佛法超越了十方的影像、三界的行踪,是一种难以用世俗认知去把握的至高境界,整首偈颂围绕佛法的特质、修行境界等方面展开,旨在引导众生领悟佛法的真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骊珠一颗印千峰,越古腾今处处通”,以生动的比喻开篇,将佛法比作骊珠,这颗骊珠具有神奇的力量,它的印记能遍布千峰,寓意佛法对世间万物的深远影响。“越古腾今”强调佛法不受时间限制,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且发挥着作用,“处处通”则表明佛法的普遍性,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体现其存在与价值,为整首偈颂奠定了佛法至高无上、无所不在的基调。“元禅道贯纤毫绝,方知佛法不曾穷”,深入阐述佛法所蕴含的禅道。“元禅道贯”表明佛法中的禅道贯穿一切,“纤毫绝”突出这种贯穿是细致入微、毫无遗漏的,体现出佛法的透彻与精妙。“方知佛法不曾穷”则是在前述基础上,让修行者领悟到佛法的无穷无尽,引导人们不断探索佛法的奥秘。“孤云片片标心法,野鹤翘松表自容”,通过描绘孤云、野鹤、松树等自然景象来象征佛法的境界和修行者的状态。孤云片片在天空飘荡,象征着心法的高远、空灵,不受拘束;野鹤翘立在松树上,展现出一种自在、超脱的姿态,代表着修行者应有的自我修行状态,以自然之景烘托出佛法所追求的超脱尘世、自在从容的境界。“千眼难观谁解见,赤幡直下起清风”,前半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佛法的高深莫测,即使拥有千眼也难以看清其真谛,突出佛法超越了一般的认知,引发人们对佛法的敬畏之情。后半句则寓意着只有真正领悟佛法,才能感受到如清风般的智慧和清凉,暗示着对佛法的领悟能带来心灵的解脱与清凉。“妙觉十方无影像,灵知三界绝行踪”,进一步深化对佛法境界的描述。前半句表明佛法的妙觉境界超越了十方世界的一切影像,不依赖于具体的形象而存在;后半句则强调佛法的灵知在三界之中没有固定的行踪,不受三界的束缚。这两句强调佛法超越了世俗的认知和时间的限制,引导修行者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更高层次的觉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印肃《颂证道歌·证道歌》

下一篇:宋·释印肃《加颂蜀僧雪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