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sān
shí
shǒu
èr
shí

朝代:宋作者:释印肃浏览量:1
zhū
míng
xiàng
shí
jiàn
lái
zàng
néng
zhuǎn
chéng
jīng
běn
xīn
fēi
bǎng
yàng
shuō
yǒu
shì
shuō
liǎng
huì
zhuǎn
jīng
chéng
wàng
xiǎng
mèng
tuī
lún
xìn
shī
shuí
chóu
cháng
chū
niú
yáng
lán
juàn
yǎng
wén
hái
lián
sàng
zhě
zhēn
zhě
duò
tiě
wǎng
jiào
kōng
xiàng
miào
shàng
tiān
jiě
shuō
jīng
chàn
huǐ
zuì
liàng
yǒu
kōng
kōng
zhēn
shí
kuáng
yuán
xìn
liù
shén
tōng
tiān
lóng
xiàng
zhǐ
zhuǎn
xīn
jīng
zhōng
shuí
xiàng

译文

脱离各种名称和外在形象,才能真正见到真实的本性。能够将言语转化为经义,自己的本心并非外在的榜样。说“有”其实就是“无”,说“无”也没有固定的方法。无法自行转动藏经的层龛,依赖言语就会产生虚妄的想法。在梦中推木轮,信众的布施由谁来偿还。如同牛马羊一样,落入他人的圈栏被饲养。一字一句的言语,还足以让他人陷入困境。觉悟的人能发现真实义理,迷惑的人则落入困境。佛教主张“空”与“无形象”,其精妙契合至高的道理。天鼓般宣讲佛经,忏悔能消除无量罪过。“有”“无”“空”“不空”,这些都是真实不虚假的。圆满信受能得六种神通,不必雕刻天龙的形象。就这样体认《心经》,其中的深意谁能揣测。

逐句剖析

"离诸名色相":脱离各种名称和外在形象,

"实见如来藏":才能真正见到真实的本性。

"能转语成经":能够将言语转化为经义,

"本心非榜样":自己的本心并非外在的榜样。

"说有即是无":说“有”其实就是“无”,

"说无无伎俩":说“无”也没有固定的方法。

"不会自转经":无法自行转动藏经的层龛,

"依语成妄想":依赖言语就会产生虚妄的想法。

"梦里推木轮":在梦中推木轮,

"信施谁酬偿":信众的布施由谁来偿还。

"不出牛马羊":如同牛马羊一样,

"入他阑圈养":落入他人的圈栏被饲养。

# 阑:一作兰。

"一文四个字":一字一句的言语,

"还足连他丧":还足以让他人陷入困境。

"悟者发真机":觉悟的人能发现真实义理,

"迷者堕铁网":迷惑的人则落入困境。

"佛教空无相":佛教主张“空”与“无形象”,

"妙契合无上":其精妙契合至高的道理。

"天鼓解说经":天鼓般宣讲佛经,

"忏悔罪无量":忏悔能消除无量罪过。

"有无空不空":“有”“无”“空”“不空”,

"真实不虚诳":这些都是真实不虚假的。

"圆信六神通":圆满信受能得六种神通,

"不刻天龙像":不必雕刻天龙的形象。

"只么转心经":就这样体认《心经》,

"个中谁拟向":其中的深意谁能揣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偈颂三十首(其二十七)》是宋代释印肃所作的一首偈颂。此诗围绕对佛法的领悟展开,内容上强调要摆脱名相束缚,才能体悟如来藏,指出本心并非固定榜样,不可依语生妄,如同梦里推木轮般不切实际,否则就会如牛马被圈养,在虚妄中迷失。语言质朴直白,以通俗之语阐释深奥佛理。作品旨在告诫众人,佛教主张空无相,只有圆信六神通,领悟真实不虚之法,正确转《心经》,不执着于文字表面,才能契合无上妙道,避免堕入迷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离诸名色相,实见如来藏”,此句开篇点出核心思想,说脱离各种外在的名称和形象,才能真正见到事物的真实本性。这里的“名色相”指外在的表象和称谓,“如来藏”指真实的本性,语言直白,引导读者思考表象与本质的关系。“能转语成经,本心非榜样”,意为能将言语转化为经义,而自心本性并非外在的榜样所能替代。强调自心的重要性,说明真正的理解不在于模仿外在形式,而在于对本心的体认,道理简明易懂。“说有即是无,说无无伎俩”,阐述“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说“有”其实就是“无”,说“无”也没有固定的方法。通过看似矛盾的表述,引导理解两者并非绝对对立,语言质朴却含深意。“不会自转经,依语成妄想”,指出不能自己体认经义,只依赖言语就会产生虚妄的想法。提醒人们不能停留在表面文字,而要深入理解内涵,避免陷入错误认知,道理直白恳切。“梦里推木轮,信施谁酬偿”,以“梦里推木轮”比喻不悟时的徒劳,问谁来偿还信众的布施。用比喻说明不悟者的行为无实际意义,引发对真实与虚妄的思考,形象生动。“不出牛马羊,入他阑圈养”,说不悟者如同牛马羊,落入他人的圈栏被饲养。比喻不悟者受外在束缚,失去自主,警示人们要摆脱外在牵制,体认本性,表述通俗形象。“一文四个字,还足连他丧”,意为一字一句的言语,也可能让人陷入困境。强调不当执着言语的危害,提醒人们不要被文字束缚,语言简练却有警示意味。“悟者发真机,迷者堕铁网”,对比悟者能发现真实义理,迷者则陷入困境。突出能否体认本性的不同结果,引导人们追求觉悟,对比鲜明,道理清晰。“佛教空无相,妙契合无上”,说佛教主张“空”与“无形象”,其精妙契合至高的道理。直接阐述佛教核心思想,说明“空无相”的合理性,帮助理解基本教义。“天鼓解说经,忏悔罪无量”,以“天鼓”比喻宣讲佛经,说听闻后忏悔能消除无量罪过。用比喻说明听经忏悔的意义,增强内容的形象性,便于理解。“有无空不空,真实不虚诳”,指出“有”“无”“空”“不空”的道理是真实不虚假的。强调义理的真实性,引导人们相信并体认,语言肯定直白。“圆信六神通,不刻天龙像”,说圆满信受能得六神通,不必雕刻天龙的形象。说明内在信仰比外在形式重要,反对执着表象,道理简明。“只么转心经,个中谁拟向”,意为就这样体认《心经》,其中的深意谁能揣测。强调对经义的直接体认,而非揣测,引导专注于内在理解,结尾引人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印肃《彭心斋讳逢源自作颂呈师师於一句下加三句》

下一篇:宋·释印肃《金刚随机无尽颂·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