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诸名色相":脱离各种名称和外在形象,
"实见如来藏":才能真正见到真实的本性。
"能转语成经":能够将言语转化为经义,
"本心非榜样":自己的本心并非外在的榜样。
"说有即是无":说“有”其实就是“无”,
"说无无伎俩":说“无”也没有固定的方法。
"不会自转经":无法自行转动藏经的层龛,
"依语成妄想":依赖言语就会产生虚妄的想法。
"梦里推木轮":在梦中推木轮,
"信施谁酬偿":信众的布施由谁来偿还。
"不出牛马羊":如同牛马羊一样,
"入他阑圈养":落入他人的圈栏被饲养。
# 阑:一作兰。
"一文四个字":一字一句的言语,
"还足连他丧":还足以让他人陷入困境。
"悟者发真机":觉悟的人能发现真实义理,
"迷者堕铁网":迷惑的人则落入困境。
"佛教空无相":佛教主张“空”与“无形象”,
"妙契合无上":其精妙契合至高的道理。
"天鼓解说经":天鼓般宣讲佛经,
"忏悔罪无量":忏悔能消除无量罪过。
"有无空不空":“有”“无”“空”“不空”,
"真实不虚诳":这些都是真实不虚假的。
"圆信六神通":圆满信受能得六种神通,
"不刻天龙像":不必雕刻天龙的形象。
"只么转心经":就这样体认《心经》,
"个中谁拟向":其中的深意谁能揣测。
1. 分段赏析
“离诸名色相,实见如来藏”,此句开篇点出核心思想,说脱离各种外在的名称和形象,才能真正见到事物的真实本性。这里的“名色相”指外在的表象和称谓,“如来藏”指真实的本性,语言直白,引导读者思考表象与本质的关系。“能转语成经,本心非榜样”,意为能将言语转化为经义,而自心本性并非外在的榜样所能替代。强调自心的重要性,说明真正的理解不在于模仿外在形式,而在于对本心的体认,道理简明易懂。“说有即是无,说无无伎俩”,阐述“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说“有”其实就是“无”,说“无”也没有固定的方法。通过看似矛盾的表述,引导理解两者并非绝对对立,语言质朴却含深意。“不会自转经,依语成妄想”,指出不能自己体认经义,只依赖言语就会产生虚妄的想法。提醒人们不能停留在表面文字,而要深入理解内涵,避免陷入错误认知,道理直白恳切。“梦里推木轮,信施谁酬偿”,以“梦里推木轮”比喻不悟时的徒劳,问谁来偿还信众的布施。用比喻说明不悟者的行为无实际意义,引发对真实与虚妄的思考,形象生动。“不出牛马羊,入他阑圈养”,说不悟者如同牛马羊,落入他人的圈栏被饲养。比喻不悟者受外在束缚,失去自主,警示人们要摆脱外在牵制,体认本性,表述通俗形象。“一文四个字,还足连他丧”,意为一字一句的言语,也可能让人陷入困境。强调不当执着言语的危害,提醒人们不要被文字束缚,语言简练却有警示意味。“悟者发真机,迷者堕铁网”,对比悟者能发现真实义理,迷者则陷入困境。突出能否体认本性的不同结果,引导人们追求觉悟,对比鲜明,道理清晰。“佛教空无相,妙契合无上”,说佛教主张“空”与“无形象”,其精妙契合至高的道理。直接阐述佛教核心思想,说明“空无相”的合理性,帮助理解基本教义。“天鼓解说经,忏悔罪无量”,以“天鼓”比喻宣讲佛经,说听闻后忏悔能消除无量罪过。用比喻说明听经忏悔的意义,增强内容的形象性,便于理解。“有无空不空,真实不虚诳”,指出“有”“无”“空”“不空”的道理是真实不虚假的。强调义理的真实性,引导人们相信并体认,语言肯定直白。“圆信六神通,不刻天龙像”,说圆满信受能得六神通,不必雕刻天龙的形象。说明内在信仰比外在形式重要,反对执着表象,道理简明。“只么转心经,个中谁拟向”,意为就这样体认《心经》,其中的深意谁能揣测。强调对经义的直接体认,而非揣测,引导专注于内在理解,结尾引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