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彼三千七十士":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唯恐迷流增嫉妒":担心人们会被世俗的欲望所迷惑和嫉妒。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是担心缺少财物,而是担心财物分配不均。
"后代绵绵常贵富":后代的财富应该是持续增长的,不应该只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我道无心粥饭缘":自己对吃穿没有太多的执着,
"饥餐渴饮全无措":不会因为没有丰盛的饭菜而感到困惑。
# 饥餐渴饮: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古白话小说中常用以形容长途跋涉。
"一家有事百家忧":一个家庭的问题会牵动百家的心,
"心净还如佛净土":这种担忧应该被净化和超越,就像佛教所追求的净土一样。
"庐陵米价也寻常":庐陵米价很普通,
"一粒破时全体露":一粒米即使破裂也是完整的。
# 一粒破时全体露:化斋粮语。
1. 分段赏析
“化彼三千七十士,唯恐迷流增嫉妒”,诗人开篇便展现宏大愿心,希望教化众多士人,唯恐世人在世俗迷途中生出嫉妒之心。“三千七十士”化用孔子弟子数量,既指众多求道之人,也暗示众生皆可被点化,而“嫉妒”则被视为修行路上的阻碍,点明警示贪欲嫉妒的主旨。“不患寡而患不均,后代绵绵常贵富”,借用《论语》名句,强调“均”的重要性,指出只有秉持平等之心,摒弃私心贪欲,家族后代才能长久昌盛,将儒家思想与佛教倡导的平等观巧妙结合。“我道无心粥饭缘,饥餐渴饮全无措”,诗人以“无心”表明修行者应顺应自然,对饮食等基本需求不执着、不贪求。“饥餐渴饮”看似平常,实则暗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意,倡导一种随性自在、不被物欲束缚的生活态度。“一家有事百家忧,心净还如佛净土”,从个体修行延伸到社会层面,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同时点明“心净”是通往佛国净土的关键,只要内心清净无染,当下即是净土。“庐陵米价也寻常,一粒破时全体露”,以“庐陵米价”这一禅宗公案作结,表面说米价平常,实则隐喻佛法本就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当参透一粒米的真谛,便能顿悟佛法全体,将高深佛理融入平凡事物,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