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一切心":若没有一切心念,
"何用一切法":何须用一切佛法。
"佛说一切法":佛陀宣说一切佛法,
"为除一切心":是为了去除一切心念。
"若人解实相":若有人悟解真实之相,
"于中无虚诳":其中便无虚假欺诳。
"说与不说同":说与不说本质相同,
"是师名最上":这样的老师才是最上乘的。
"实相未全融":若对真实之相未能全然融会,
"语默空花同":言说或沉默都如同追逐空花。
"而复结空果":进而结出虚妄之果,
"后进不能通":后辈学人难以悟通。
"何故不能通":为何难以悟通,
"缘师指落空":因老师引导时执着于空的概念。
"依妄不归实":依凭虚妄而不回归真实,
"师子堕邪宗":本具佛性也会堕入邪见宗派。
"二妄相依堕":两种虚妄相互依赖而堕落,
"带累千万个":会连累千万修行者。
"因人一道虚":因一人执着虚妄之道,
"契类皆招祸":同类契合者都招来灾祸。
"不了却自心":不悟解自己本心,
"只管说他过":只知指责他人过错。
"将谓佛法僧":竟认为佛法僧三宝,
"也似陈行货":也像市场上陈列的货物。
"倒床吃不得":(执着虚妄者)遇困境佛法无法“受用”,
"苦痛忍难过":只能强忍苦痛艰难熬过。
"晓夕无把捉":日夜修行无把握,
"又见火轮磨":又像被业力“火轮”碾压折磨。
"始悔我自错":开始悔恨自己犯错,
"无福转加祸":本无福报反倒增添灾祸。
"未得将为得":未得悟境却当作已得,
"未证将为证":未证得果位却当作已证。
"妄想一刹那":刹那间的虚妄念想,
"果招沙劫病":终将招致极漫长劫数的痛苦业报。
"皆是自欺心":全是自欺欺人的心思,
"不依佛慧命":不依循佛陀智慧与解脱之“命”。
"六度未能圆":六度修行未能圆满,
"五戒犹未定":五戒持守尚且不定。
"口说一切无":口头上说一切皆空无,
"贪嗔转增盛":贪嗔烦恼反倒愈发炽盛。
"人问道如何":他人问修行如何做,
"胡应全无性":胡乱应答毫无悟性。
"此不见性种":这类不见本性的人,
"三界魔民虫":如同三界中魔障、凡俗的“虫类”。
"众生若遭遇":众生若遭遇这类人,
"万劫堕贫穷":会堕入万劫不复的“贫穷”。
"自坏他亦坏":自己败坏,也让他人败坏,
"自聋他亦聋":自己不解真意,也让他人耳聋。
"自堕彼亦堕":自己堕落,也让他人堕落,
"自空彼亦空":自己执着空见,也让他人执着空见。
"究竟还如佛":究竟而言众生本同于佛,
"万像一镜中":万象如同一面镜子中的影像。
"若能如是解":若能如此悟解,
"可表警凡笼":可作为警醒跳出虚妄牢笼的表率。
1. 分段赏析
开篇至“为除一切心”以简洁问答式偈语,抛出核心观点。“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直接点明“心”与“法”的依存关系,若内心无妄念执着,佛法修行法门便无施用必要;“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阐释佛法本质,是为帮助众生破除妄念、回归本心,以直抒教义的方式,为全偈奠定“明心除妄”的基调,让修行者迅速抓住佛法修行的关键逻辑。“若人解实相”至“后进不能通”聚焦“实相”悟解。“若人解实相,於中无虚诳”说明悟得实相(事物真实本质)后,内心便无虚妄欺诳,进入纯净觉悟境界;“说与不说同,是师名最上”强调真正悟解实相者,言说与沉默无本质区别,因为实相本不可言诠,此等境界的修行者才是最上乘的导师。“实相未全融,语默空花同”则转向未完全悟解实相的情况,指出若对实相理解不透,无论言说佛法还是沉默,都如同追逐空花般虚妄;“而复结空果,后进不能通”进一步说明执着虚妄会陷入错误修行,结出无意义的“空果”,还会让后辈修行者无法理解真正佛法,从正反对比中,突出悟解实相、不执虚妄的重要性。“何故不能通”至“自空彼亦空”:深入剖析修行者“不能通”(无法悟解正道)的根源与危害。“何故不能通,缘师指落空”指出问题源于导师引导时执着于虚妄概念(如片面强调“空”等),让学人偏离正道;“依妄不归实,师子堕邪宗”说明修行者自身依傍虚妄、不回归真实本心,即便有善根,也会堕入邪见宗派。“二妄相依堕,带累千万个”强调师生皆执虚妄的连锁危害,会连累众多修行者;“因人一道虚,契类皆招祸”指出因一人执着虚妄之道,同类共鸣者都会招来修行灾祸。“不了却自心,只管说他过”批判修行中不修正自心、只指责他人的错误心态;“将谓佛法僧,也似陈行货”讽刺把佛法僧三宝当作普通货物、不懂真意的行为。“倒床吃不得,苦痛忍难过”以修行遇困境,凸显执着虚妄无法借佛法解脱的痛苦;“晓夕无把捉,又见火轮磨”描绘因无正确修行指引,日夜被烦恼业力折磨的状态。“始悔我自错,无福转加祸”写执着虚妄者受苦后才悔悟,却因无福修正而灾祸更重;“未得将为得,未证将为证”批判自欺欺人的修行态度,把未悟当已悟、未证当已证。“妄想一刹那,果招沙劫病”说明刹那虚妄念头,会招致极漫长时间的业报痛苦;“皆是自欺心,不依佛慧命”总结这些问题源于自欺,不依循佛陀智慧与真正解脱之道。“六度未能圆,五戒犹未定”指修行者在布施、持戒等六度、五戒上的不足;“口说一切无,贪嗔转增盛”批判口头说空无、实际贪嗔更盛的言行不一。“人问道如何,胡应全无性”写对他人修行请教胡乱回应,无真正悟性;“此不见性种,三界魔民虫”指出这类不见本性的修行者,如同三界中的魔障、害虫。“众生若遭遇,万劫堕贫穷”强调其对其他众生的不良影响,会让众生堕入万劫不复的“贫穷”。“自坏他亦坏,自聋他亦聋。自堕彼亦堕,自空彼亦空”进一步说明执着虚妄者自毁且毁人、自堕且引人堕入虚妄的连锁恶果。结尾部分:“究竟还如佛,万像一镜中”回归佛法正见,指出若能悟解,众生究竟与佛无异,世间万象如同镜中影像,本质虚妄却也不离真心,强调明心见性后对万象的观照;“若能如是解,可表警凡笼”呼吁修行者若能如此理解,便可跳出凡俗虚妄的牢笼,获得解脱,收束全偈,重申修行正道与目标。
上一篇:宋·释印肃《一心听佛》
下一篇:宋·释印肃《颂证道歌·证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