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以敌国兴师":近来因为敌国出兵,
"都城失守":都城被攻破,
"祲缠宫阙":不祥之气笼罩着宫殿,
"既二帝之蒙尘":已经导致二位皇帝被掳,
"祸及宗祊":祸患殃及宗庙,
"谓三灵之改卜":这意味着国家有改朝换代的危险。
"众恐中原之无主":众人担心中原没有君主,
"姑令旧弼以临朝":所以让旧臣来主持朝政。
"虽义形于色":虽然他正义之气表现在脸上,
"而以死为辞":并且以死来推辞,
"然事迫于危":但事情被危急的形势所迫,
"而非权莫济":不用变通的方法就无法拯救国家。
"内以拯黔首将亡之命":对内拯救了百姓即将灭亡的生命,
"外以纾邻国见逼之威":对外缓解了邻国逼迫的威胁,
"遂成九庙之安":于是使国家得以安定,
"坐免一城之酷":也避免了城中百姓遭受残酷的灾难。
"乃以衰癃之质":于是我以衰弱多病的身体,
"起于闲废之中":从被废闲居的状态中被迎回,
"迎置宫闱":安置在宫中,
"进加位号":被加封为太后,
"举钦圣已还之典":这是遵循钦圣太后以来的旧典,
"成靖康欲复之心":完成靖康皇帝想要恢复国家的心愿,
"永言运数之屯":长久地叹息国运艰难,
"坐视邦家之覆":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将要灭亡。
"抚躬犹在":我抚摸着自身,身体还在(却无能为力),
"流涕何从":伤心流泪该向何处寄托?
"缅维艺祖之开基":遥想太祖皇帝开创基业,
"实自高穹之眷命":实在是上天的眷顾和命令,
"历年二百":历经二百年,
"人不知兵":百姓不知道战争的痛苦,
"传序九君":皇位传承了九位君主,
"世无失德":每一代都没有失德之处。
"虽举族有北辕之衅":虽然皇族全族有被掳到北方的祸患,
"而敷天同左袒之心":但天下人都有拥戴赵宋皇室的心意。
"乃眷贤王":于是上天眷顾贤明的康王,
"越居近服":他身处靠近王畿之地,
"已徇群情之请":已经顺应众人的请求,
"俾膺神器之归":使他承担起继承皇位的责任。
"繇康邸之旧藩":从康王的旧藩国开始,
"嗣宋朝之大统":继承宋朝的大统。
"汉家之厄十世":就像汉朝经历了十世的厄运,
"宜光武之中兴":应该恢复光武帝那样的兴盛,
"献公之子九人":晋献公的九个儿子,
"惟重耳之尚在":只有重耳还在。
"兹惟天意":这是天意,
"夫岂人谋":哪里是人的谋划呢?
"尚期中外之协心":还希望朝廷内外齐心协力,
"同定安危之至计":共同制定转危为安的大计,
"庶臻小愒":希望能达到暂时的休养生息,
"渐底丕平":逐渐实现天下太平,
"用敷告于多方":因此向各方宣告,
"其深明于吾志":希望大家深切明白我的心意!
宋代文学家,“南渡三词人”之一
汪藻(1079~1154),宋代文学家。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宋徽宗时,与胡伸俱有文名,时有“江左二宝,胡伸汪藻”之称。崇宁进士,南宋时官至显谟阁大学士、左大中大夫。汪藻曾执掌制诰,工四六文,其文深醇雅健,用事贴切,对仗工稳,《元祐太后告天下手书》一文,被尊为“宋代四六文第一”。其诗初学江西派,后学苏轼,诗歌具有现实感与时代感,清新疏朗,意气高旷。其词作清丽俊爽,蕴藉悠远。后人将汪藻与李邴、楼钥并称为“南渡三词人”。代表作品有《春日》《小重山》《点绛唇》等。著有《浮溪集》《后集》《靖康要录》。
1. 写作手法
用典:文中多处用典,如 “献公之子九人,惟重耳之尚在”这里使用了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的典故。晋献公的儿子众多,其中重耳在经历了国内的政治动乱后,被迫流亡在外。最终,重耳回到晋国,成为晋文公,使晋国走向强盛。手书中以晋献公之子比喻宋徽宗的儿子们,当时北宋皇室在“靖康之变”中大多被金人掳走,只有赵构得以幸免,就像重耳在众多公子中得以存活一样,强调赵构是皇室中合适的继承人选,他的存在对于延续宋朝国祚具有重要意义。
2. 分段赏析
“比以敌国兴师,都城失守,祲缠宫阙,既二帝之蒙尘,祸及宗祊,谓三灵之改卜。”短短数语,便将靖康之变后北宋都城沦陷、徽钦二帝被掳,宗庙受祸,国家面临改朝换代的危局清晰呈现,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局势的严峻与紧迫,也为后文拥立赵构做了铺垫。“众恐中原之无主,姑令旧弼以临朝。虽义形于色,而以死为辞,然事迫于危,而非权莫济。内以拯黔首将亡之命,外以纾邻国见逼之威,遂成九庙之安,坐免一城之酷。”这段肯定了张邦昌在特殊时期临朝的行为,解释其并非主动叛国,而是形势所迫,且客观上对拯救百姓、缓解邻国威胁、稳定局势起到了一定作用,在复杂政治局面下,为安抚张邦昌势力、争取各方支持新政权巧妙布局。“乃以衰癃之质,起于闲废之中,迎置宫闱,进加位号,举钦圣已还之典,成靖康欲复之心,永言运数之屯,坐视邦家之覆。抚躬犹在,流涕何从?”元祐太后表明自己是在国家危亡之际,从被废闲居状态中被迎回,尊号是遵循旧典所加,旨在完成靖康年间恢复宋朝的心愿,清晰地阐述自己垂帘听政、参与拥立皇帝的合法性与正当性。“缅维艺祖之开基,实自高穹之眷命,历年二百,人不知兵,传序九君,世无失德。虽举族有北辕之衅,而敷天同左袒之心。乃眷贤王,越居近服,已徇群情之请,俾膺神器之归。繇康邸之旧藩,嗣宋朝之大统。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惟重耳之尚在。兹惟天意,夫岂人谋?”先回顾宋朝开国以来的天命所归及历代君主贤德,强调虽遭劫难但民心仍在;接着指出赵构作为贤王,顺应群情继承大统,还用刘秀中兴汉朝、重耳复兴晋国的典故,进一步强化赵构即位是天意,为南宋新政权的建立赋予了正统性。“尚期中外之协心,同定安危之至计,庶臻小愒,渐底丕平,用敷告于多方,其深明于吾志!”这是对朝廷内外的呼吁,期望大家齐心协力,共商救国大计,使国家得以休养生息,走向太平,体现出对国家复兴的殷切期望,也为全文收束,凝聚起人心。
上一篇:宋·汪藻《蚕妇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