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霞照水":晚霞照映着水面,
# 暮霞:晚霞。
"水边无数木芙蓉":水边生长着无数的拒霜花。
# 木芙蓉:即芙蓉花,又名拒霜花。
"晓来露湿轻红":清晨露水沾湿浅红花瓣。
"十里锦丝步障":十里繁花如锦缎屏风,
# 步障:屏幕。用以遮蔽风尘或视线。
"日转影重重":日光流转间,花影层层叠叠。
"向楚天空迥":遥望楚地天空辽阔,
# 迥:远。
"人立西风":人独立于西风中。
"夕阳道中":夕阳映照路上。
"叹秋色、":慨叹秋色、
"与愁浓":与愁绪俱浓。
"寂寞三千粉黛":三千佳丽寂寞无言,
# 粉黛:此指宫女。
"临鉴妆慵":对镜慵懒梳妆。
# 临鉴妆慵:对着镜子懒于化妆。
"施朱太赤":胭脂太红显突兀,
"空惆怅、":只有失意而伤感、懊恼、
# 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教妾若为容":教我如何饰容颜。
# 妾:古时也作为女子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男人自称的“仆”。
"花易老、":花易凋零、
"烟水无穷":秀美的风光则是无穷无尽。
# 烟水无穷:水波渺茫,无穷无情,表现惆怅、空虚的心情。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词。这首词介绍了木芙蓉盛开的景象,描绘了其娇艳的姿态和灿烂的色彩。词中营造了一种寂寞、惆怅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施朱太赤,教妾若为容”写美人因拒霜花色泽天然难及而妆容无措,用“寂寞妆慵,惆怅恨难逢”的美人情态反衬“木芙蓉”的绝世风姿,以人境衬物境,凸显花之神韵。比喻:“暮霞照水,水边无数木芙蓉”以“暮霞”喻拒霜花的绚烂色泽,如“暮霞照水”句借晚霞的斑斓色彩暗喻花影,使花之妍丽隐于霞色之中;以“锦丝步障”喻繁盛花丛,“十里锦丝步障”化用典故,将成片拒霜花比作华美的丝织屏障,极写花簇密如屏幕的视觉效果,使物象更具具象化美感。侧面烘托:“暮霞照水,水边无数木芙蓉”以晚霞映水的斑斓背景烘托花影绰约,“晓来露湿轻红”借晨露沾花的细节侧面展现拒霜花的娇嫩色泽,以环境描写烘衬物态。联想:“暮霞照水,水边无数木芙蓉”中“暮霞”指傍晚的云霞,通常呈现绚丽的红、橙等暖色调;而木芙蓉的花色以粉红、浅红为主,与晚霞的色彩高度契合。词人未直接描写拒霜花的颜色,而是用“暮霞”作背景,让读者从“暮霞”的色彩中自然联想到——水边的木芙蓉正与晚霞交相辉映,其花瓣的粉嫩、花朵的繁密,与天边的霞光融为一体,形成“花与霞同色”的视觉联想。侧面烘托:“水边无数木芙蓉””中“水边”二字点明了木芙蓉的生长习性。词人未直接写“花多”,却暗示拒霜花并非零星点缀,而是成片生长于水滨。这种对生长环境的强调,侧面突出了拒霜花“丛生”的特点。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句“暮霞照水,水边无数木芙蓉”,以“木芙蓉”应和“拒霜”之名,“水边”二字切合物种喜潮湿的生长习性,“无数”状写其丛生之态,而“暮霞照水”四字既勾勒天光水色交映的背景,亦以绚烂霞彩暗衬花影。此句状物紧扣物象特征,兼融画面层次,天光、水色、花影彼此映照,于开篇便显构图之妙。上片继而分写三段时分的花姿:“暮霞”二句以霞色为衬,虽未直言花形,却让读者从“暮霞”的绚烂色泽中联想花之妍丽,此为侧笔烘托之法;“晓来轻红露湿”则转写晨景,“轻红”点染花瓣色泽,“露湿”状其含娇带润之态,以细腻笔触绘出带露芙蓉的柔嫩质感;“十里锦丝步障,日转影重重”则正面铺陈正午花景,“十里”承“无数”极言花之繁盛,“锦丝步障”化用《世说新语》中石崇、王恺以锦障斗富的典故,以华美的织物喻指繁花密簇如屏的景象,“日转影重重”则借光影移动表现花林之茂密,此三句由暗至明、由简入繁,层层递进地展现花之形态,而“向楚天空迥,人立西风”二句忽作转折,将笔触由物及人,楚天辽阔、西风萧瑟的背景中,人影与花影相映,既以“人立西风”的孤高之姿衬写花之傲岸,又以“空迥”的空间感拓宽词境,使笔墨由质实转向空灵,避免了铺陈过实的弊端。下片以“秋色浓于愁”承续上片“西风”意象,表面写秋意深浓惹人愁思,实则暗引白居易“水莲花尽木莲开”之诗意,以“愁”字引出拒霜花这一“伴愁物”。“寂寞妆慵,惆怅娇容”八字以美人情态写愁绪,“寂寞”“惆怅”状其心绪,“妆慵”绘其倦怠之态,而“施朱太赤,教妾若为容”则化用杜荀鹤《春宫怨》“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的意趣,兼取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施朱则太赤”的成句,却翻出新意:古典诗词多以花喻美人,此处却以美人临镜自惭妆容难及花容,言美人欲施朱色则嫌过艳,欲素面朝天又觉失色,百般妆扮皆无法媲美拒霜花的天然之色,故生“教妾若为容”的怅惘。这种以美人反衬花美的笔法,突破了传统比兴的套路,通过美人的自愧弗如,从侧面烘托出花姿的绝世无双,较之于“梨花一枝春带雨”之类以花喻人的写法,更显构思之巧。结句“花易老、烟水无穷”陡然转笔,以“花易老”点出花开有时的怅惘,却以“烟水无穷”的浩渺景象作结,将视野从转瞬即逝的花光拓展至苍茫无际的水天之间。“烟水”二字既呼应开篇“水边”的环境,又以空濛的水汽营造出悠远意境,使花的凋零之憾在烟水的无穷中得到消解,境界随之由纤秾转向高旷。此种以景结情的笔法,于收束处翻出新意,使词意如烟水般绵延不尽,颇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致。从咏物词发展脉络观之,两宋咏物词风貌有别:北宋作品多借物抒情,抒情成分浓重且意旨显豁,如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以杨花写离情;南宋则渐趋工于体物,抒情趋于隐微,此风在宋末尤为显著。赵昂身处南宋初期,其词中对拒霜花的形态、色泽、生长环境作多维度描摹,咏物成分较北宋词明显增重,而借物抒情的成分则相对弱化,这种以体物为重心的创作倾向,恰体现了咏物词由北宋向南宋过渡的特征,为南宋后期史达祖、吴文英等人精工咏物的词风埋下了伏笔。
4. 作品点评
赵昂生活于南宋初期,其词作正处于咏物词由北向南的过渡阶段。从咏物与抒情的比重来看,作品中咏物的成分显著增多,而北宋时期借物抒情的特色则明显减弱。这一特点实际上预示了南宋咏物词的发展走向,在鉴赏这首词时也需留意这一点。
# 此词有很高的艺术技巧。上片集中描绘芙蓉花盛开时的景况:似乎是纯粹咏物,显得有些质实,但词人笔锋一转,逗出几分空灵:“向楚天空迥,人立西风”,耐人回味。下片在与美人的对比中,进一步描绘出芙蓉花的形象和神韵,词人没有从正面运笔,而是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至此,芙蓉花已被描绘得形神毕肖,词人却更遣馀力,写下了“花易老、烟水无穷”的名句,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的余地,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不详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管士光《宋词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