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首诗先用四句诗概说黄楼高耸入云的气势作为引首,接着笔锋一转,以极简洁的笔法叙述了大水袭来,苏轼率军民战胜洪水的经过和水后黄楼的修建及修楼的意义。然后再次描绘黄楼的雄伟,叙写楼成后苏轼与民同乐的情景。最后推出诗的主题:但愿永享太平、永无灾变!其间述古征今,微言大义,使诗的内涵更加丰富。此诗结构讲究,语言酣畅,把叙事与抒情、写人与写景、纪实与纪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确乎是宋诗此类题材中难得的佳作。开头四句,先写黄楼之高,笔势飞腾。用山丘、云雾、日月来烘托,气魄宏大。接着跳开来,回头写黄河决口水及徐城之事。先用黄河西来四句写水势凶猛,城被水围,刻画生动,写出难写之景。再以斯民等句写徐城情势危急与苏轼的勇于尽责。斯民句,用嚣嚣两字写当时人民惊恐呼号之状,情景逼真;加以坐恐化鱼鳖,点明这是人命攸关的人事。刺史句写入苏轼。在危急时,苏轼毅然挺身而出,一面发动群众,一面动用驻军,来筑堤护城。诗用刺史为天子分忧,措词庄重得体。植材两句写筑堤措施与工程速度。神物借力非人谋,尤得修辞之妙。句意言工程进度之速,如得神助,充分表明军民力量之大;说非人谋,实则正是赞颂人谋,这从下面匪公句就可以知道。河还两句,借用徐州人民口气,写出筑堤捍水的效果及对苏轼的赞颂,具体生动而又亲切,为传神之笔。公来以下转入黄楼。公来两句写苏轼利用筑堤所余的木石修建黄楼。修黄楼并不是苏轼为了个人享受,下面就此细说。根据旧传五行说法,土能克水,而土为黄色。用黄楼制服水患,这是迷信说法;苏轼、陈师道并不真的相信它,所以用不独排河流一语带过,接下便说壮观弹压东诸侯。徐州自古为东方军事重镇,在东方起弹压作用,这是历史事实。句言壮观弹压东诸侯,是说黄楼的壮观在东方郡县中为第一,这是就楼而言的。但这还只是一层;更深层的意思是:通过黄楼表明徐州繁荣昌盛,对其他州郡某些阴谋割据者会起镇慑作用。重檐两句刻画壮观之壮,这是写楼的必不可少之笔。妙在用惊电、蟠虬来形容,写得气势飞动,刻画出一个壮字,把黄楼写活了。乘闲两句写楼成宴客。苏轼《九日黄楼作》诗说:诗人猛士杂龙虎,楚舞吴歌乱鹅鸭,客人中有文有武,宴会上有舞有歌,可为此句作注脚。句中诗兴即指《九日黄楼作》而言。这两句不仅写出苏轼的文采风流,而且暗示着与人同乐。这是修建黄楼的另一作用。这两个作用其实是联结在一起的,因为重镇的繁华,便是镇压力量的象征。作者俯仰今古,引起沉思:重镇的强大,是否又会被野心家用为割据之地?因而有了下一段议论。沉思四句,就汉唐往事,指出:怙险、逆节的人,只能自致杀戮,没有好下场;圣祖四句,写出宋朝从太祖、太宗以来,统一了中原,并且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局面,使朝庭尊崇,群县肃穆;具体到徐州,人民也就能过着平安无事的日子。他用彭门子弟长欢游,象征地方安定、社会繁华。写得形象生动。这也就暗渡到黄楼。因为黄楼也是歌舞之场,陈师道后来写《寄曹州晁大夫》诗说:堕絮随风化作尘,黄楼桃李不成春。只今容有名驹子,困倚阑干一欠伸。陈师道《南乡子》词序中还说:晁大夫增饰披云,初欲压黄楼而曹妓未有显者,黄楼不可胜也。透露出黄楼当时歌舞之盛,下文有红袖舞华筵之语,与此承接。最后,以随五马,点明苏轼与民同乐。五马是汉代太守仪制,用典恰当。苏轼在徐州作的《江城子》词中有为报倾城随太守之句,人民既随太守出猎,也就可随太守观看歌舞。这里主要是为了写水退楼成之后的地方繁华、官民同乐景象。这三句突然换韵,并用长短句写出,从语言风格看,很像民间歌谣。用它来总括全篇,真切而有余味。这首诗有写景,有写人,有叙事,有议论,有抒情。其中既写了水来与捍水,又写了筑楼与楼成;写了苏轼,也写徐州人民;还写到汉代、唐代往事。内容充实,层次繁多,千端万绪,而作者执简御繁,举重若轻,纵横跳宕,转折自如。这固然由于他诗功纯熟,巧于修辞,精于组织,更由于着眼点高,想象力强,正如朱珪评李白诗时所言:陵蹈虚空,俯视沧海,英光浩气,溢乎毫墨之外,故造语豪壮(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足以上继李白,近比苏舜钦、王令、苏轼。朱珪认为,作者当与晃、秦同传,但他与晁补之、秦观风格并不相近。
上一篇:宋·郭祥正《田家四时·其一》
下一篇:宋·郭祥正《醉翁操·效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