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ān
·
·
zuó
bàn

朝代:唐作者:韦庄浏览量:2
zuó
bàn
zhěn
shàng
fēn
míng
mèng
jiàn
duō
shí
jiù
táo
huā
miàn
pín
liǔ
méi
bàn
xiū
hái
bàn
yòu
jiào
lái
zhī
shì
mèng
shèng
bēi

译文

昨天深夜里,你在我的梦里翩然出现了。我们说了好多好多的话。发现你依旧还是那么美丽、可爱,像从前一样面若桃花,频频低垂的眼睑,弯弯的柳叶眉。看上去好像又有些羞涩,又有些欢喜,该走时却又频频回首,依依不舍。只到醒来才知道是大梦一场,心中不觉涌起难忍的悲哀。

逐句剖析

"昨夜夜半":昨天深夜里,

# 夜半:深夜。

"枕上分明梦见":你在我的梦里翩然出现了。

"语多时":我们说了好多好多的话。

# 语多时:说了好多话。

"依旧桃花面":发现你依旧还是那么美丽、可爱,像从前一样面若桃花,

# 桃花面:表示所思念的美女。

"频低柳叶眉":频频低垂的眼睑,弯弯的柳叶眉。

# 柳叶眉:如柳叶之细眉,这里以“眉”借代为“面”,亦是“低面”的意思。

"半羞还半喜":看上去好像又有些羞涩,又有些欢喜,

"欲去又依依":该走时却又频频回首,依依不舍。

# 依依:恋恋不舍的样子。

"觉来知是梦":只到醒来才知道是大梦一场,

# 觉来:醒来。

"不胜悲":心中不觉涌起难忍的悲哀。

# 胜: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女冠子・昨夜夜半》是唐末韦庄所作的《女冠子二首》其二,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恋人离别后的梦境与情思。词中先描绘梦中重逢场景,恋人执手倾诉离愁,女子“桃花面”“柳叶眉”的娇美与“欲去又依依”的缱绻神态跃然纸上;继而笔锋一转,以“夜长梦短”点破梦境虚幻,梦醒后的悲戚更添相思之苦。全词采用虚实结合手法,前七句铺陈梦中欢愉,后两句直抒梦后哀伤,情感真挚浓烈。作品摆脱花间词浓艳之风,以清淡笔触写深婉情思,“意婉词直”“似直而纤”,层次分明、语短情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诗人,花间派重要词人

韦庄(836?~910),唐末至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乾宁进士,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后期为仕蜀时期,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词多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善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诗多忧时伤乱之作,以近体诗见长,清词丽句,情致婉曲。其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另有代表词作《菩萨蛮》《浣溪沙》。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末韦庄所写的《女冠子》二首词的创作背景,在学术界存在诸多分歧。部分学者认为这两首词是“思姬”之作,如吴世昌在《词林新话》中提出是“忆故姬之作”,华钟彦在《花间集注》中也认为是韦庄为怀念宠姬而作。然而,也有观点指出,“思姬”一说目前缺乏足够充分的证据支撑,其具体创作缘由与韦庄个人经历之间的关联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女冠子・昨夜夜半》是唐末韦庄创作的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爱情词。作品围绕男子相思成梦、梦醒生悲的过程,通过细腻描绘梦中与恋人重逢的甜蜜场景,以及梦醒后的孤寂哀伤,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深切的思念、无法相聚的遗憾与痛苦,展现出浓烈而深沉的相思之情。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实写梦醒后的悲伤,虚写梦中欢聚,以梦境的美好反衬现实的孤寂,增强情感冲击力。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昨夜夜半,分明梦魂中”,简洁交代入梦时间与梦境之清晰。不同于寻常梦境的朦胧虚幻,此处的“分明”暗示主人公对意中人朝思暮想,使其形象早已深植于心,故而梦中方有如此真切的重逢。继而展开梦中场景,恋人执手倾诉,千言万语诉不尽离愁别绪,“语多时”既描绘出重逢时的絮语缠绵,又暗喻二人阔别之久、相思之深。“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以细腻笔触勾勒女子容颜,桃花般娇美的面庞、频频低垂的柳叶眉,将少女的娇羞、温柔刻画得栩栩如生;“欲去又依依”则通过动作描写,展现出二人难舍难分的深情,使整个梦境洋溢着旖旎柔情,充满浪漫色彩。下片笔锋陡转,从甜蜜的梦境坠入残酷的现实。“觉来知是梦,不胜悲”,一个“知”字,道尽梦醒时分的恍然与悲戚。当缱绻柔情戛然而止,现实中形单影只的孤寂瞬间袭来,巨大的落差令人肝肠寸断。细品此“知”,不仅是对梦境虚幻的认知,更暗含对往昔美好时光如梦幻泡影般消逝的顿悟,徒留无尽的感慨与悲伤。全词前七句浓墨重彩地渲染梦中的甜蜜温馨,结尾两句则以浓重的悲伤收束,乐与悲形成强烈对比,在虚实相生间,将相思之苦、离情之痛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具艺术感染力。

4. 作品点评

《女冠子・昨夜夜半》突破传统上下片格局,以时间为序,依次铺陈入梦背景、梦中情状与醒后心境,浑然天成。词人对梦境的刻画细腻入微,人物神态动作栩栩如生,“分明”二字贯穿虚实,既强化梦境真实感,又为梦醒之悲埋下伏笔。全词层次分明,意脉流畅,于清淡笔触中尽显深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首通篇记梦境,一气赶下。梦中言语,情态皆真切生动。著末一句翻腾,将梦境点明,凝重而沉痛。韦词结句多畅发尽致,与温词之多含蓄者不同。

近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勃《春园》

下一篇:唐·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