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án

朝代:唐作者:姚合浏览量:2
shí
shū
zhōng
nián
zhù
zài
chéng
guò
mén
mǎn
zhái
shì
chán
shēng
dài
bìng
yín
suī
xiū
guān
mèng
qīng
dāng
xué
chán
guān
zhǐ
xiān
shēng

译文

不知道自己生性疏懒粗鄙,一年到头住在繁华的都城。门前从来没有车马的痕迹,院子里尽是一片蝉的叫声。身上有病痛吟诗虽觉辛苦,不再做官梦境已变得幽清。什么时候去学学禅机参悟,皈依佛家好古修道的先生。

逐句剖析

"不自识疏鄙":不知道自己生性疏懒粗鄙,

# 疏鄙:粗野,俗陋。这里指诗人自己疏懒的性格。

"终年住在城":一年到头住在繁华的都城。

"过门无马迹":门前从来没有车马的痕迹,

# 过门:登门;上门。唐高适《赠杜二拾遗》诗:“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

"满宅是蝉声":院子里尽是一片蝉的叫声。

"带病吟虽苦":身上有病痛吟诗虽觉辛苦,

"休官梦已清":不再做官梦境已变得幽清。

# 休官:辞去官职。 唐李商隐《天平公座中呈令狐令公》诗:“白足禅僧思败道,青袍御史拟休官。”

"何当学禅观":什么时候去学学禅机参悟,

# 禅观:即禅理、禅道,学佛参禅。禅,梵语“禅那”的省略,意“静思自虐”,“思维修”,为心注一境、正深思虑的意思。观,即观照。

"依止古先生":皈依佛家好古修道的先生。

# 古先生:道家对佛的称呼。唐白居易《酬梦得以予五月长斋延僧徒绝宾友见戏》:“交游诸长老,师事古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闲居》是唐代诗人姚合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质朴自然的笔调,展现了诗人辞官后的闲居生活。诗中“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的描写,以动衬静,勾勒出一个远离尘嚣的幽居环境。诗人通过“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的对比,表达出摆脱官场后的轻松心境。末联“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则流露出对禅意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平实流畅,在寻常景物中寄寓闲适之趣,体现了姚合诗歌清新淡雅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姚合(777~843),唐代诗人。字大凝,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东硖石乡)人。元和进士,授武功主簿。历官金州、杭州刺史及秘书少监,官至秘书监。世称姚武功、姚少监,其诗作也称武功体。姚合与贾岛友善,诗亦相近,并称“姚贾”。其善学诸家之长而自成一体,善写自然景色,喜为五律且刻意求工。推崇王维一派玄远清丽的诗风,对晚唐李频等诗人及南宋“永嘉四灵”、明竟陵派颇有影响。著有《姚少监诗集》《极玄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闲居》此诗应作于姚合卸任秘书少监一职后,具体创作年份已不可考。纵观其仕宦生涯,姚合始终表现出对官场的疏离态度,早年便怀有隐逸之志,致仕后更倾心于禅理。本诗正是其禅意心境的外化,可与他的另一首禅意作品《谢韬光上人赠百龄藤杖》及友人朱庆馀所作《与贾岛顾非熊无可上人宿万年姚少府宅》一诗互为参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闲适诗。诗歌描写了诗人辞官后的清闲生活,提到了带病吟诗、休官后的清净梦境,以及学习禅观的愿望,流露出诗人对官场的疏离与对禅意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通过描写门前无车马、院中蝉鸣的景象,以蝉声的喧闹反衬出居所的幽静,突显诗人远离尘嚣的闲适心境。托物言志:“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借参禅悟道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向往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人生志趣。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写道:“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诗人在《闲居遣怀》其八中曾自述“野性多疏惰”,可见其性情本不喜拘束。这般疏放懒散的脾性,在旁人看来确实不适合为官治民。然而诗人自己却未能觉察这一点,依旧长年居于城中,终日与喧嚣的乐声为伴,被繁琐的公务所累,既不得清静,又难享闲适,这都是因为“不自识”的缘故。原本不喜城市生活,如今却久居城中,诗人不得不为自己寻找开解之辞。古人云“大隐隐于市”,他便以此为由,认为在城中亦可算作隐居。其在《武功县诗》中写道:“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这番自我宽慰的说辞,既表明了心迹,也求得心安。此处虽写身处县城的境况,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内心对宁静的向往。城中车马喧嚣,案牍劳形,诗人却能在繁杂中寻得一方净土,这份超然的心境,恰是其与众不同之处。诗中“终年住在城”与“野性多疏惰”形成鲜明对照,更凸显出诗人矛盾的心境与处世之道。诗中描绘的景象确实如此:“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这两句承接前文,将诗人疏放不羁的性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门前不见车马往来,说明少有访客,可见为官之清闲。庭院中蝉鸣阵阵,正因无人打扰,反倒在这喧闹声中更觉宁静。看似写满耳声响,实则透过声音传递出深沉的静意。前句道出闲适,后句写出幽静,正是以有声衬无声,使静谧之意愈发浓郁。在这座喧嚣城市的一角,诗人过着“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的生活。此联从抱病吟诗写起,在古人看来,小病在身反倒增添几分雅致,抱病仍不辍吟咏,更显闲情逸致。而今卸去官职,连微末差事也不复存在,连梦中都觉得格外清闲宁静。笔触渐次深入,愈发显出幽静之境。唐代文人多受佛学熏染,往往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即将生活寄托于禅理之中,因此诗人在末联自问道:“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何时才能抛却烦忧,向佛祖学习禅观之道?所谓观照,就是要消除杂念,使心境澄明。达到这般境界,便是禅观真谛,是闲适宁静的更高层次。借禅理抒发心绪,既表达了对官场腐败、世道昏暗的鄙弃,也生动展现了诗人所向往的艺术化的闲适意境。

4. 作品点评

姚合在五言律诗创作方面造诣颇深。他作诗时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行文如行云流水般连贯流畅;其诗风清新淡雅,于质朴中见精巧,既明白如话又不失韵味,故而备受推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中四句皆佳。“四灵”亦学到此地,但却学贾岛,未升其堂,况入其室乎?

元方回《瀛奎律髓》

# 秘书与阆仙善,兼效其体。古诗不唯气格近之,尚无其酸言。至近体如“酒熟听琴酌,诗成削树题”、“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看月嫌松密,垂纶爱水深”、“弄日莺狂语,迎风蝶倒飞”,俱为宋人所尊,观之果亦警策。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纪昀:武功诗之雅驯者。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姚合极称赏王维的诗,特别追求王诗中的一种“静趣”,此诗就反映了这个倾向。

不详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唐诗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百药《渡汉江》

下一篇:唐·吴融《阌乡寓居十首·蛙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