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露繁霜著似无":浓重的露水和繁密的霜覆盖在白菊上,它却好像丝毫未受影响,
"几多光彩照庭除":那绚烂的光彩照亮了整个庭院。
"何须更待萤兼雪":哪里还需要等待萤火虫的微光和冬日的雪光来照明呢,
"便好丛边夜读书":在这白菊丛边,夜晚读书正合适。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白菊在浓露繁霜中淡雅坚韧、光彩照人的景象,体现了白菊高洁坚韧的品质,营造了清幽淡泊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白描:“浓露繁霜著似无,几多光彩照庭除。”这两句诗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直接描绘了白菊在浓露繁霜侵袭下的状态,“著似无”(仿佛没有受到影响),以及它绽放时散发的光彩照亮了整个庭院。诗人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或复杂的修辞,而是通过白描手法,真实再现了白菊的坚韧与美丽,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白菊的独特魅力。借物喻人:“何须更待萤兼雪,便好丛边夜读书”诗人借白菊这一物象,寄托了自己不慕名利、淡泊宁静的心志。白菊在霜露中依然光彩照人,不畏艰难,象征着诗人坚韧不拔、高洁自守的品格。而“何须更待萤兼雪,便好丛边夜读书”一句,则进一步表明诗人认为有白菊相伴,便无需外界的名利或繁华,直接在白菊丛边夜读便是最好的选择,这体现了诗人追求精神富足、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是借物喻人的典型表现。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浓露繁霜著似无”,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菊在浓露和繁霜的覆盖下,却仿佛未受影响,依旧保持本色的景象。这里的“著似无”三字,既表现了白菊的坚韧,又透露出其淡雅之美。“几多光彩照庭除”,则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白菊在庭院中光彩照人的形象,使得整个庭院都因之明亮起来。后两句“何须更待萤兼雪,便好丛边夜读书”,诗人笔锋一转,将白菊与夜读相结合。他认为,无需再等待萤火虫和雪光的微弱照明,有白菊相伴,便可在丛边安心夜读。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白菊的喜爱,更体现了他追求宁静、淡泊生活的文人雅趣。
下一篇:宋·魏野《和酬李殿院见访之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