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云舒瑞":早晨云雾散去,
"寒影初回长日至":在寒冷的阳光照耀下,周围事物长长的影子又映照在地上。
# 长日至:指白天开始渐长。,寒影初回:从冬至日起,太阳从南回归线北移,日影渐短,故称初回。
"罗袜新成":也望这日给长辈拜冬,进献履袜的习俗,
# 罗袜新成:冬至日晚辈要给长辈“拜冬”,进献履袜。称“履长之贺”。
"更有何人继后尘":代代相传。
"绮窗寒浅":冬至以后,天气转暖,寒意渐少,
"尽道朝来添一线":影长渐短,量日影的红线也慢慢变短。
# 添一线:添加量日影的线长。
"秉烛须游":从今天开始,夜间秉烛赏游时,
# 秉烛:拿着点着的蜡烛(用来照明)。
"已减铜壶昨夜筹":所携带的记时铜漏壶也将减少筹码。
# 已减铜壶昨夜筹:黑夜渐短,记时的铜漏壶已减其筹码。
宋代词人
阮阅(约公元1126年前后在世)字闳休,舒城(今属安徽)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北宋末前后在世。元丰八年(1085)进士(榜名美成)。自户部郎官责知巢县,宣和中,知郴州。建炎初,(公元1127年)以中奉大夫知袁州。初至,讼牒颇繁,乃大书“依本分”三字,印榜四城墙壁。郡民化之,谤四厅为无讼堂。阅著有松菊集,巳佚,今存《郴江百咏》一卷,《诗话总龟》九十八卷,《四库总目》并传于世。词有今辑本《阮户部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吟咏冬至的节令词,描写了冬至时节的景象和习俗,表达了作者对冬至这一节气的独特感受以及对时光流转、生活美好的体悟。
2. 写作手法
用典:“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化用三国魏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南朝宋《宋书》“冬至朝贺,皆如元旦之仪,又进履袜”以及后魏崔浩《女仪》“近古妇人,常以冬至进履于舅姑”等记载,借古代表达冬至日有进献鞋袜的习俗,为词增添了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开篇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冬至清晨的图景:云雾渐散,晨光初现,在清冷的日光映照下,万物的影子被拉长,投射于地面。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这一天,地表的影子也达到最长。我国传统阴阳学说认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点,故而冬至又被称为“长至节”。自冬至起,昼夜长短开始发生变化,白昼渐长,黑夜渐短,物候也随之悄然改变。“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二句,则聚焦于冬至的传统习俗。“罗袜新成”的说法,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三国魏曹植在《冬至献袜履表》开篇便写道:“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南朝宋沈约的《宋书》也记载:“冬至朝贺,皆如元旦之仪,又进履袜”;后魏崔浩在《女仪》中亦提到:“近古妇人,常以冬至进履于舅姑”。冬至时节,虽然从日照规律来看,白昼开始逐渐变长,但实际体感上,冬至过后便进入数九寒天。这是因为大地经过漫长的寒冬,早已冷透,尽管日照时间增加,寒意却依然浓重,恰似夜间最凉是在半夜之后,正午最热是在午后,其中蕴含着相似的自然规律。古人在冬至向长辈进献鞋袜,既饱含着温暖的节日祝福,又兼具实用的保暖功效。词的下片深入描绘冬至前后的气候变化与时节特征。“绮意寒浅”四字,生动展现出冬至过后,天气逐渐回暖,寒意渐消的微妙变化。“尽道朝来添一线”一句,化用《岁时记》中“魏晋宫中,以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日添长一线”的典故。按照自然规律,冬至过后日影渐短,测量日影的红线也应随之缩短。而“秉烛须游,已减铜壶昨夜筹”则巧妙地通过生活细节,表现出时节的变迁——随着白昼变长、黑夜渐短,夜间秉烛出游时,计时的铜漏壶所需的筹码也相应减少。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白昼渐长的欣喜之情,以及对冬日寒意渐退的欢愉心绪。
4. 作品点评
这首描绘节气时令更迭的词作,虽以自然规律为主题,语言却质朴中见精妙,平实而不流于寡淡。“晓”字勾勒晨光初绽的朦胧,“瑞”字赋予云雾祥瑞吉兆的意蕴,“绮”字则渲染出天气转暖时的柔和之美;而“回”“浅”“添”“减”等动词、形容词的运用,更是精妙入微——“回”字暗含光影流转的生机,“浅”字描摹寒意消融的过程,“添”“减”二字精准捕捉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些字眼如灵动的画笔,巧妙驱散寒日的肃杀凛冽,为词作注入丝丝暖意。此外,全词文辞典雅考究,化用典故信手拈来,在展现传统习俗与节气文化时浑然天成,足见作者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底与娴熟的艺术表现力。
上一篇:宋·阮阅《踏莎行·和田守》
下一篇:宋·阮阅《郴江百咏并序·栖凤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