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yán
shā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3
qiān
xiān
xiàng
ráo
dào
chéng
dān
shú
zhòu
shēng
xiāo
yán
qián
bǎo
qìng
zhuǎn
sōng
yùn
dòng
kǒu
líng
chí
yīng
hǎi
cháo
zhé
bǎi
huā
chí
wǎn
guī
qīng
shēng
yáo
dēng
lín
jiàn
dào
jìng
shǒu
xíng
yún
shí
qiáo

译文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山中的自然景象丰富多样,仙人修炼道法成功,丹药炼制成熟后在白昼之时飞升上了云霄。岩石前面的宝磬发出的声音,与松涛的韵律相互交织、流转,洞口的那处神奇的池水,似乎与大海的潮汐相呼应。山崖边曲折处,百花在傍晚的夕阳下,稍晚一些,在清冷的夜晚,仙鹤归巢,它鸣叫的声音远远地传来。我一步步攀登这座山,渐渐进入了一种虚寂玄妙、超凡脱俗的境界,我伸出手轻轻拂过漂浮的云彩,缓缓走过那座石桥。

逐句剖析

"千古仙居物象饶":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山中的自然景象丰富多样,

"道成丹熟昼升霄":仙人修炼道法成功,丹药炼制成熟后在白昼之时飞升上了云霄。

"岩前宝磬转松韵":岩石前面的宝磬发出的声音,与松涛的韵律相互交织、流转,

"洞口灵池应海潮":洞口的那处神奇的池水,似乎与大海的潮汐相呼应。

"崖折百花迟日晚":山崖边曲折处,百花在傍晚的夕阳下,稍晚一些,

"鹤归清夜唳声遥":在清冷的夜晚,仙鹤归巢,它鸣叫的声音远远地传来。

"登临渐到希夷境":我一步步攀登这座山,渐渐进入了一种虚寂玄妙、超凡脱俗的境界,

"手拂行云度石桥":我伸出手轻轻拂过漂浮的云彩,缓缓走过那座石桥。

# 手拂行云度石桥:自注:同前卷二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岩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西岩山为吟咏对象,开篇便点明西岩山为千古以来的仙人居所,借仙人白日飞升的传说增添神秘色彩。接着从多感官入手,颔联写岩前宝磬与松韵、洞口灵池与海潮,颈联绘山崖百花、清夜归鹤,将山中景致描绘得清幽奇幻又静谧空灵。尾联叙述诗人登山渐入超凡之境,流露对西岩山的陶醉以及对超脱境界的向往。全诗通过丰富意象和细腻笔触,营造出充满仙气的氛围,展现了西岩山的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烘托:开篇“千古仙居物象饶”,点明西岩山是千古以来的仙人居住之地,用“千古仙居”烘托出此地的神秘与超凡,再以“物象饶”表明山中景象丰富,进一步凸显西岩山的独特魅力。多感官描写:“岩前宝磬转松韵,洞口灵池应海潮”一句,“岩前宝磬转松韵”从听觉角度,写岩石前宝磬之声与松涛之韵交织;“洞口灵池应海潮”从视觉角度,描绘洞口灵池与海潮相应的画面,视听结合,让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西岩山的奇妙。动静结合:“崖折百花迟晚日”描绘山崖、迟暮日光下的百花,是静态画面;“鹤归清夜唳声遥”中归鹤在清夜长鸣,为动态描写。动静结合,使诗歌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生动感。

2. 分段赏析

首联“千古仙居物象饶,道成丹熟昼升霄”:开篇点明西岩山是千古以来的仙人居所,强调此地有着丰富的景象,充满神秘色彩。“道成丹熟昼升霄”讲述仙人修炼得道、丹药炼成后白日飞升的传说,为西岩山增添了奇幻的神话氛围,引发读者对这座山的好奇与遐想。颔联“岩前宝磬转松韵,洞口灵池应海潮”:此联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写西岩山的景致。岩石前,宝磬的声音与松涛声相互交融,似有韵律;洞口的灵池,水面的变化仿佛与海潮相应和。这两句诗生动地展现出西岩山清幽又奇妙的特点,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间独特的氛围。颈联“崖折百花迟晚日,鹤归清夜唳声遥”:描绘了山中早晚的不同画面。傍晚时分,山崖边的百花在夕阳的余晖中摇曳,展现出一种宁静之美;而在清冷的夜晚,仙鹤归巢,它那悠远的唳鸣声在山间回荡,更增添了几分空灵和静谧,进一步渲染了西岩山的清幽与神秘。尾联“登临渐到希夷境,手拂行云度石桥”:诗人写到自己登山时,逐渐进入一种超凡脱俗、宁静虚无的境界。“手拂行云度石桥”这一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出诗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与周围的云雾、石桥融为一体,表达出诗人对西岩山的陶醉和对这种超凡境界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晁采《子夜歌十八首》

下一篇:唐·柳中庸《听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