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óng
shǒ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lǐn
rán
gāo
jié
zhào
shí
rén
xìn
wēi
guān
jiě
měi
jūn
jiǎng
wèi
néng
lái
ruǎn
xuē
xuān
zhí
zhū
yún
hǎo
shī
chōng
kǒu
shuí
néng
rén
wèi
qiǎn
wén
qiān
piān
kàn
jùn
jiāng
qīng
bào
cān
jūn

译文

高尚的节操如冰雪般凛然,照亮了当世的人们,我难以相信那些微不足道的小官职能够玷污你。就像蒋济曾说他能让阮籍出山,薛宣也曾想让朱云为官一样。真正的好诗往往脱口而出,无需刻意雕琢,然而世俗之人却常常怀疑别人的才华,因为他们从未真正领略过真正的佳作。我恳求你拿出千篇佳作让我欣赏,那俊逸的文风绝不是轻易就能与鲍参军相提并论的。

逐句剖析

"凛然高节照时人":高尚的节操如冰雪般凛然,照亮了当世的人们,

"不信微官解浼君":我难以相信那些微不足道的小官职能够玷污你。

"蒋济谓能来阮籍":就像蒋济曾说他能让阮籍出山,

"薛宣直欲吏朱云":薛宣也曾想让朱云为官一样。

"好诗冲口谁能择":真正的好诗往往脱口而出,无需刻意雕琢,

"俗子疑人未遣闻":然而世俗之人却常常怀疑别人的才华,因为他们从未真正领略过真正的佳作。

"乞取千篇看俊逸":我恳求你拿出千篇佳作让我欣赏,

"不将轻比鲍参军":那俊逸的文风绝不是轻易就能与鲍参军相提并论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重寄一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诗中“凛然高节照时人,不信微官解浼君”体现了苏轼对高尚品德和独立人格的赞美,同时表达了对世俗偏见的批判。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如蒋济赞美阮籍、薛宣任命朱云为官,苏轼暗示了真正有才华的人应受到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蒋济谓能来阮籍,薛宣直欲吏朱云”两句,分别引用了蒋济赞美阮籍、薛宣任命朱云为官的典故,借此表达对真正才华的赏识。对比:诗人通过“好诗冲口谁能择,俗子疑人未遣闻”的对比,突出了世俗之人对才华的误解与忽视,反映出真正有才华的人应被重视的主题。直抒胸臆:诗的结尾“乞取千篇看俊逸,不将轻比鲍参军”直接表达诗人对优秀作品的推崇和对轻视才华行为的批判,展现了苏轼对文学的自信和对世俗的不屑。

2. 分段赏析

首联:“凛然高节照时人,不信微官解浼君。”诗人开篇便以“凛然高节”形容某人(可能是诗人自己或友人)的高尚品格,这种品格足以照亮时人。诗人接着说“不信微官解浼君”,表明即使身处微小的官职,也不会玷污其高尚的节操。颔联:“蒋济谓能来阮籍,薛宣直欲吏朱云。”诗人引用历史典故,以蒋济对阮籍的赏识和薛宣对朱云的重用为例,暗示真正有才华的人应当被时代所重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或友人才华的自信,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忽视。颈联:“好诗冲口谁能择,俗子疑人未遣闻。”“好诗冲口谁能择”描绘了诗人创作时的自然流畅,好诗如泉水般喷涌而出,难以选择。而“俗子疑人未遣闻”则批判了世俗之人对诗人才华的怀疑和误解,这种误解使诗人的真实价值未被广泛认可。尾联:“乞取千篇看俊逸,不将轻比鲍参军。”诗人希望友人或读者能够欣赏其众多诗作,从中领略其俊逸的才华。最后,诗人强调“不将轻比鲍参军”,表明自己的诗作不应轻易与鲍照(鲍参军)相提并论,暗示其诗作的独特与卓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无咎《阳春》

下一篇:宋·苏轼《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