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城边野草春":春天汉寿城边野草丛生,
# 汉寿:县名,在今湖南常德东南。
"荒祠古墓对荆榛":那荒祠和古墓前面荆棘满布。
# 荆榛:荆棘。
"田中牧竖烧刍狗":田里的牧童烧化着丢弃的刍狗,
# 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牧竖:牧童。
"陌上行人看石麟":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
# 石麟:石头雕刻的麒麟,这里泛指古代王公贵族墓前的石刻。,陌:田间小路。
"华表半空经霹雳":经过雷电轰击,华表已经半毁,
# 华表:古代位于宫殿及墓地前坐标志与装饰用的石柱。
"碑文才见满埃尘":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
# 才见:依稀可见。
"不知何日东瀛变":不知什么时候又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呢,
# 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东瀛,东海。据《神仙传·麻姑》记载,“麻姑谓王方平日:自接待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
"此地还成要路津":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
# 要路津:交通要道。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汉寿城春望》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人通过描绘汉寿城遗址的荒凉景象,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同时隐含了对大唐江山现状的忧虑。诗中融入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兴废转化的辩证观点。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诗人通过对汉寿城遗址荒凉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自己遭贬谪后的凄凉心境。荒芜的城池与诗人的身世形成共鸣,情景交融,情感深沉。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感慨。对比:“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诗中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了汉寿城从繁华到衰败的巨大变化。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象征:诗中的“野草春”、“荒祠古墓”等意象,不仅描绘了眼前的实景,还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凄凉与落寞。同时,“东瀛变”等词语则暗示了世事的变迁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3. 分段赏析
首联:点明了“春望”的地点,含蓄而凝练地表现了汉寿城已成一片废墟的景象。“野草春”三字引人深思:若汉寿城并非荒芜之地,而是如当年那般人烟稠密、繁华兴盛,春日里生机勃勃,诗人又怎会用城边野草初生的景象来描绘春色呢?首联对句描绘了诸多景物:荒废的祠堂、古老的墓冢、丛生的荆棘和榛莽,唯独不见人烟。正是这些荒凉的意象,通过“对”字的巧妙组合,愈发凸显出汉寿城的凄凉与孤寂,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荒芜之感。颔联:“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虽有“牧童”和“行人”出现,但并未增添任何生气。牧童在田中焚烧草料,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只能放牧牛羊。行人在陌上驻足观看石麟,是因为荆榛丛生,别无其他景物可观赏,唯有古墓前的石兽群尚可注目。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汉寿城的荒凉与冷落。颈联:“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清楚地告诉人们,汉寿城今非昔比。当年繁华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败不堪。指示路途的华表被雷电轰击得半残,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破败,尽在残缺的华表和断裂的石碑中显露无遗。诗人不惜耗费大量笔墨大写特写这样的破败和荒凉,为尾联的哲理升华作了充分铺垫。尾联:“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即兴与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诗人认为,兴衰并非永恒不变,而是有兴必有废,有废必有兴,兴可以变为废,废亦可以变为兴。这种朴素辩证的观点,正如老子所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4. 作品点评
《汉寿城春望》这首诗全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荒凉、破败之景,却格调昂扬,毫无低沉之感。于兴与废的更迭间,诗人朴素辩证的发展变化观展露无遗,使得全诗洋溢着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此诗突破了常规律诗起、承、转、合的固有模式,首联、颔联、颈联紧密相连,浑然一体,皆聚焦于汉寿城遗址的荒芜、颓败之状,共同构建起全诗的整体架构,别具一格。
# 不是感叹荒原,实是唤醒要路,正笔反写,其意甚深。
清毛张健《唐体馀编》
# 只“野草春”三字,已具无限苍凉,无限感慨。
清钱朝鼒等《唐诗鼓吹笺注》
# 结句亦是去国之恨,寄托言外。今日为迁客所历,安知他日不为要津乎,幻想最妙,然亦是无可奈何语。
清屈复《唐诗成法》
上一篇:唐·吴融《阌乡寓居十首·山僧》
下一篇: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