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伤春去":杜鹃鸟悲鸣着春天的离去,
"蝴蝶喜风清":蝴蝶却欣喜于清风的舒爽。
"一犁梅雨":一场梅雨过后,犁田的时节到了,
"前村布谷正催耕":前村的布谷鸟正声声催促着耕种。
"天际银蟾映水":天边的明月倒映在水中,
"谷口锦云横野":谷口的彩云横铺在原野,
"柳外乱蝉鸣":柳树外蝉鸣杂乱。
"人在斜阳里":夕阳余晖里立着人影,
"几点晚鸦声":伴着几声晚鸦的啼叫。
"采杨梅":采来杨梅,
"摘卢橘":摘下卢橘,
"饤朱樱":再摆上鲜红的樱桃。
"奉陪诸友":陪着各位好友,
"今宵烂饮过三更":今夜要畅饮到三更过后。
"同入醉中天地":一同醉入浑然忘我的天地,
"松竹森森翠幄":看四周松竹茂密如翠绿帐幕,
"酣睡绿苔茵":酣然睡在青苔铺就的茵垫上。
"起舞弄明月":起身起舞,与明月嬉戏,
"天籁奏箫笙":天地间的自然声响仿佛奏响了箫笙般的乐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题材的词。通过描绘杜宇、蝴蝶等物候意象及宴饮、赏月场景,表达对自然流转与生活之乐的感悟。
2. 写作手法
对比:上片“杜宇伤春去”以杜鹃啼血的意象,奠定伤春、叹时光流逝的悲情基调;下片“蝴蝶喜风清”则以蝴蝶在清风中翩跹的欢欣姿态,勾勒夏日的生机,形成“春去”与“夏来”的物候反差,展现出自然规律的流转。托物言志:“杜宇伤春去”借杜鹃啼血,托时光流逝之慨与时序更迭的怅惘;“蝴蝶喜风清”“布谷催耕”“蝉鸣喧闹”,托夏日活力与对生命顺时序的认同;“明月”“天籁”托醉后与自然相融的旷达,寄寓超俗顺自然的人生追求。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杜宇伤春去,蝴蝶喜风清”以“杜宇(杜鹃)”啼血的意象奠定伤春基调,杜鹃泣血本就关联惜春与时光流逝的感叹;而“蝴蝶喜风清”则以蝴蝶在清风中翩跹的欢欣姿态,切换至夏日物候,形成春去夏来的强烈对比。这种反差不仅展现自然时序的更替,更折射出作者对“万物随节候而动”的自然规律的观察与哲学思考。“一犁梅雨,前村布谷正催耕”,承接夏日语境,“梅雨”“布谷催耕”点明初夏农忙时节,将自然物候与人间农事结合,让季节转换更具生活实感。“天际银蟾映水,谷口锦云横野,柳外乱蝉鸣”以“银蟾(月亮)映水”“锦云横野”“乱蝉鸣”等意象,铺展夏日傍晚的开阔图景,月夜、彩云、蝉鸣,声色交织中尽显夏日生机,呼应“蝴蝶喜风清”的明快氛围。“人在斜阳里,几点晚鸦声”以“斜阳”“晚鸦”收束上片,在光影渐暗、鸦声点缀中,为夏日图景添一丝静谧,也暗合时光悄然流逝的隐意。下片:“采杨梅,摘卢橘,饤朱樱”以“杨梅”“卢橘(枇杷)”“朱樱”等夏日鲜果的罗列,勾勒丰收与尝鲜的乐趣,紧扣时节特征,画面鲜活而富有生活气息。“奉陪诸友,今宵烂饮过三更”,转入人事场景,写与友人欢聚畅饮至深夜,尽显宴饮的酣畅与情谊的浓厚,将自然之乐延伸至人际之乐。“同入醉中天地,松竹森森翠幄,酣睡绿苔茵”,描绘醉后的悠然境界,在松竹如翠帐的环境中,于绿苔上酣睡,将自然景致与醉态相融,营造出超脱尘世的闲适感。“起舞弄明月,天籁奏箫笙”,以“起舞弄月”的豪放与“天籁如箫笙”的空灵作结,将个人的欢悦融入天地自然,既呼应上片的自然哲思,又尽显夏日欢聚的洒脱与旷达。
4. 作品点评
该词承苏轼《水调歌头》词牌范式,既守长短句之韵律美,又别出新意,将道教自然观融于词作,显见创变之巧。其“杜宇伤春去,蝴蝶喜风清”一联,对仗工稳、意象鲜明,历来为后世研究宋代物候诗词之重要实例,至2025年,仍为权威古诗集锦采录,奉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