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正法明":过去是正法明如来,
"现前观自在":如今示现为观自在菩萨。
"眼观诸音声":以眼观照种种声音,
"耳听众妙色":以耳聆听种种妙色。
"二义俱寂灭":这两种意义都归于寂灭,
"谁受此说者":谁在领受这样的说法呢。
"是说亦寂灭":这样的说法本身也归于寂灭,
"谁为此说者":那么又是谁在进行这样的说法呢。
"能观及所观":能观照的和所观照的,
"能听洎所听":能聆听的和所聆听的对象。
"返观观听者":再反过来观照那个观照者和聆听者,
"是亦无所有":这也是不存在的。
"大哉观世音":伟大的观世音菩萨啊,
"快说如是法":快快宣说这样的妙法。
"是法不思议":这样的妙法不可思议,
"听者亦希有":能听闻的人也非常稀有。
"我今以一毛":我现在用一根汗毛,
"遍量法界空":去丈量整个法界虚空。
"作此如幻言":说出这样如幻的话语,
"赞是真实相":来赞颂这真实不虚的要义。
1. 分段赏析
开篇“过去正法明,现前观自在”,直接点明观音大士过去是正法明如来,现在以观自在菩萨的形象度化众生,简洁地交代了观音的身份,为后文对其神通和佛法的赞颂做铺垫。“眼观诸音声,耳听众妙色”,运用了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打破常规的感官认知,说观音大士能用眼睛观照声音,用耳朵聆听美妙的色相,突出了观音大士超越常人的神通和对世间万物的洞察入微。“二义俱寂灭,谁受此说者。是说亦寂灭,谁为此说者”,这几句通过对“观”与“听”的寂灭状态的探讨,以及对说法者和受法者的追问,营造出一种空灵、玄妙的意境,引发读者对佛法高深义理的思考。“能观及所观,能听洎所听。返观观听者,是亦无所有”,进一步深入剖析能观与所观、能听与所听的关系,最后得出一切皆无所有的结论,体现了佛教中“空”的思想,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直达本质的智慧。“大哉观世音,快说如是法。是法不思议,听者亦希有”,直接表达对观世音菩萨的赞叹,称其能快速宣说如此不可思议的佛法,而能听闻此法的人也是极为稀有的,强调了佛法的珍贵和观音菩萨说法的殊胜。“我今以一毛,遍量法界空。作此如幻言,赞是真实要”,诗人以夸张的手法,表示要用一根毛发去丈量法界虚空,最后表明自己所作的赞词如同幻言,但目的是为了赞颂观音大士佛法的真实要义,以奇幻的表达收束全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再次强调了对观音大士及其佛法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