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篱茅屋趁溪斜":竹篱茅屋盖在小溪畔,
"春入山村处处花":春日的山村遍布野花。
"无象太平还有象":太平盛世没有一定的标志,
# 无象太平:即太平无象。
"孤烟起处是人家":炊烟升起之处都是农家。
"烟雨濛濛鸡犬声":春雨蒙蒙中听见鸡鸣犬吠,
# 濛濛:如烟雾般的。,烟雨:细雨。
"有生何处不安生":人生一世在哪里不是生活呢。
# 不安生:不能安心过日子。
"但教黄犊无人佩":只要没人像小牛般佩带武器,
# 犊:小牛。
"布谷何劳也劝耕":布谷鸟又何必辛苦催促春耕。
# 何劳:用不着。
"老翁七十自腰镰":七十岁的老人还腰插镰刀,
# 腰镰:腰里佩戴的镰刀。,老翁:老年人。
"惭愧春山笋蕨甜":因人们生活困顿,去山里割竹笋和蕨菜充饥。
"岂是闻韶解忘味":人们不是因为听韶乐忘了饭菜的滋味,
# 韶:古代的音乐。
"迩来三月食无盐":而是山中百姓无盐下锅。
"杖藜裹饭去匆匆":拄着手杖带上饭食匆匆出门去了,
# 杖藜:拄着藜木的手杖。
"过眼青钱转手空":百姓手里的钱转眼就在城市花光。
"赢得儿童语音好":跟在大人身后的小孩儿反倒学会了城里人的口音,
# 语音:说话的声音。
"一年强半在城中":农民一年当中有大半年在城里赌钱消遣。
# 强半:大半。
"窃禄忘归我自羞":为了这些俸禄一直不归隐,为此我感到惭愧,
"丰年底事汝忧愁":丰收的年景何事还会让人忧愁呢。
# 底事:何事。
"不须更待飞鸢坠":不必等到鸢鹰坠水身亡之时,
# 飞鸢坠:东汉名将马援南征五溪蛮,见瘴气中飞鸢坠水而亡,叹"哀哉!人在良可畏,何特鸟乎",暗喻险恶环境中功业难成。反用此典,劝人不必等到身陷绝境(如自己贬谪海南)才思归隐。
"方念平生马少游":才想起马少游安于平淡的夙愿。
# 马少游:马援之弟,《后汉书》载其劝兄:"士生一世,取衣食裁足,乡里称善人,斯可矣",代表中国文人心目中"知足守拙"的人生哲学。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此诗以王安石变法为背景,通过巡行新城途中所见的山村景象,尖锐揭露了青苗法、盐法等新政执行中的弊端及其对民生的摧残。全诗共五首,首篇以奠定批判基调,中间三首直指具体社会问题,第四首揭露官府敛财与民生困顿的矛盾,末篇表明对官场的不满与归隐之志。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托哀情,首联“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以明丽笔触描绘山水田园的恬淡图景,颔联“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描绘山村的实际凋敝,将春光的盎然生机与山村的实际凋敝形成视觉与情感的强烈反差,形成“以乐景写哀情”的张力结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首联“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中竹篱、茅屋、溪水与春花构成传统文人心中的理想栖居意象,描绘了一幅山水田园的恬淡景象用典:“岂是闻韶解忘味”,反转《论语》典故: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审美体验,被置换成百姓"三月食无盐"的生存困境。强化了对盐法苛政的讽刺力度。白描:“老翁七十自腰镰”,通过年龄与劳作的错位书写,直击盐法导致的生存困境,凸显新政对底层的结构性压迫。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通过竹篱、茅屋、溪流和春花,构成田园风光;“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其中“无象太平”是指当时所谓的太平盛世,“孤烟”则暗示人烟稀少,通过孤烟来讽刺新政下的虚假繁荣。构建自然景象与社会现实的对立,通过思辨完成对北宋新政的隐性批判。第二段:“烟雨濛濛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以"烟雨濛濛"视觉来取代传统田园的鸡犬相闻,构建一种压抑氛围;“但教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其中"布谷劝耕"形成反讽,表达新政重税之下,农耕已无利可图。第三段:“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七十老翁本应安享晚年,却需腰镰采蕨,直击盐法导致的生存危机;“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反用《论语》"闻韶忘味"典故,形成强烈反讽。第四段:“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青钱转手空"表达青苗钱"发放-回收"形成闭环剥削,构建新政摧毁农村生态的链条;“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儿童语音好"则通过细节白描,揭示农村人口滞留城市,引发乡村人口流失、土地抛荒的现实困境。第五段:“窃禄忘归我自羞,丰年底事汝忧愁”,"窃禄"直指官员与新政的共谋关系,将个人道德困境升华为士大夫群体的精神困局;“不须更待飞鸢坠,方念平生马少游”,"飞鸢堕"意象,暗喻对权力巅峰的危机预感,折射北宋党争对文人书写的压制。
4. 作品点评
诗中运用白描、反讽、用典等手法,将政治批判融入田园叙事,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刻,既展现苏轼“以诗为史”的写实精神,又体现其“寓物托讽”的艺术特色。后世评价其为宋代政治讽喻诗典范,兼具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既真实记录了变法时期的民生苦难,也彰显了苏轼深沉的民本情怀与独立不阿的士人风骨。
上一篇:宋·张炎《暗香》
下一篇:宋·冉居常《白帝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