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ū
rén
tài
zhōng

朝代:宋作者:魏野浏览量:3
xiàn
jūn
hái
chù
bàng
lín
quán
yàn
tūn
pēng
chá
yān
xián
wéi
shèng
dài
lǎo
hèn
liú
nián
měi
dào
lùn
shī
wài
yōng
duō
duì
mián

译文

羡慕你如同我,居住的地方在依林傍泉之地。清洗砚台时鱼儿争相吞咽墨汁,煮茶时烟雾熏得仙鹤连忙躲避。闲暇时只吟咏赞颂当代的圣明,年老时也不遗憾时光流逝。每当谈论诗歌之外的话题,总因慵懒而与你同榻而眠。

逐句剖析

"羡君还似我":羡慕你如同我,

# 羡君还似我:一作达人轻禄位。达人:通达知命的人,指友人俞太中。轻:轻看,藐视。

"居处傍林泉":居住的地方在依林傍泉之地。

# 林泉: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洗砚鱼吞墨":清洗砚台时鱼儿争相吞咽墨汁,

# 洗砚鱼吞墨: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典故,形容俞太中治学的勤奋,因为天天洗砚台,以致池水都成了墨汁,水里的鱼当然就只能“吞墨”了。

"烹茶鹤避烟":煮茶时烟雾熏得仙鹤连忙躲避。

# 烹茶鹤避烟:极写俞太中的高雅,宋人讲究茶道,沏茶时要以刚烧开的三滚之水冲泡茶叶,称为烹茶,而仙鹤有灵性,为了不被烟熏黑了羽毛,在主人烧水时就从主人身边跑开了,连豢养的仙鹤都知道自重羽毛,主人的高雅可想而知。

"闲惟歌圣代":闲暇时只吟咏赞颂当代的圣明,

# 圣代:封建时代的文人指称所处的时代。,閒:一作娴,文雅美好。

"老不恨流年":年老时也不遗憾时光流逝。

"每到论诗外":每当谈论诗歌之外的话题,

# 每到论诗外:一作静想閒来者。

"慵多对榻眠":总因慵懒而与你同榻而眠。

# 慵多对榻眠:一作还应我最偏。偏,指心境偏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书逸人俞太中屋壁》是北宋隐逸诗人魏野为友人俞太中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前两联​​描绘友人俞太中的隐逸生活与高雅志趣​​:首联以“达人轻禄位”点明友人淡泊名利、选择林泉隐居的志向;颔联通过“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的典故,生动刻画其治学勤奋、品性高洁的隐士形象,展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闲适场景。后两联​​转向诗人自我抒怀与心境共鸣​​:颈联“闲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既写友人以诗歌赞颂时代、超然面对衰老的豁达,也暗含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认同;尾联“静想闲来者,还应我最偏”则直抒胸臆,强调自己与友人心性相通,以“心境偏僻”自嘲对世俗的疏离,凸显二人超脱凡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志趣。作品以清雅笔触勾勒出友人远离世俗纷扰的隐逸生活图景,既展现了俞太中“达人轻禄位”的超然心境,也暗含了诗人自身对隐逸志趣的认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通过​​林泉隐居、洗砚烹茶等意象​​,描写了​​友人俞太中幽静闲适的隐逸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淡泊名利心境的向往与自得​​。

2. 分段赏析

首联“羡君还似我,居处傍林泉”以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友人俞太中远离尘嚣的隐逸生活。诗人以“羡君”开篇,既表达对友人的倾慕,又暗含自身对隐逸志趣的认同。林泉之畔的居所,象征着与世俗的割裂,呼应了首句“达人轻禄位”的价值观——友人视功名如浮云,选择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宁静。这种生活态度与世人汲汲营营形成鲜明对比,奠定了全诗超脱尘俗的基调。颔联“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以工笔细描的笔法,展现隐士生活的雅趣与闲适。洗砚时墨色染泉,鱼群争相吞墨;烹茶时烟火袅袅,仙鹤惊避烟尘。这两句通过“鱼吞墨”“鹤避烟”的拟人化意象,既暗含典故(如王羲之临池学书),又赋予自然景物以灵性,凸显友人治学之勤、品性之高洁。同时,炼字精准——“吞”“避”二字化静为动,将隐士与自然的互动刻画得生动传神,形成诗画交融的意境。颈联“闲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由生活场景转向心境抒写,揭示隐士的精神世界。“闲惟歌圣代”表面写歌咏盛世,实则暗含对朝廷征召的淡然——友人虽受朝廷礼遇,却选择避世,仅以诗歌寄寓对时代的认同。而“老不恨流年”则展现其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与“静想闲来者”的从容相呼应。此联通过“闲”与“老”的对照,既点明隐逸生活的闲适,又深化了随遇而安、顺应天命的哲思。尾联“每到论诗外,慵多对榻眠”以日常细节收束全诗,凸显诗人与友人的志趣相投。诗人以“慵多对榻眠”的慵懒之态,暗示二人论诗之外的默契与精神共鸣。这种“对榻眠”的闲适场景,既是隐逸生活的缩影,也是对首联“羡君还似我”的呼应。末句“还应我最偏”更以自嘲口吻,强化了诗人孤高淡泊的性情,使全诗在洒脱中透出孤寂,深化了隐逸主题的层次感。

3. 作品点评

《书逸人俞太中屋壁》全诗​​以虚实相生、意象叠加与白描留白交织手法,体现冲淡空灵而孤高自持的隐逸美学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沈砚”、“烹茶”一 联最佳。

宋末元初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曾巩《离齐州后五首(其一)》

下一篇:宋·汪炎昶《竹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