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寒驾春风":残留的寒意乘着春风而来,
"入我征衣裳":钻进了我远行的衣裳里。
"扪鬓只得冻":摸摸鬓角只感到一片冰冷,
# 鬓:龙舒本作“须”。
"蔽面尚疑创":遮住脸面还怀疑脸上被冻伤。
"士耳恐犹坠":将士的耳朵恐怕都要冻掉,
# 恐犹:龙舒本作“犹恐”。
"马毛欲吹僵":马的毛发也仿佛要被吹得僵硬。
"牢持有失箸":紧紧握住筷子还差点掉落,
"疾饮无留汤":快速地喝汤,一点也没剩下。
"曈曈扶桑日":那明亮的太阳从东方升起,
"出有万里光":散发出万里光芒。
"可怜当此时":可惜在这个时候,
"不湿地上霜":阳光却无法融化地上的寒霜。
"冥冥鸿雁飞":暮色中鸿雁飞翔,
"北望去成行":向北望去排成整齐的行列。
# 北:张本作“前”。
"谁言有百鸟":谁说有众多的鸟儿,
"此鸟知阴阳":只有这鸿雁懂得阴阳变化的规律。
"岂时有必至":难道时节一定会到来,
"前识圣所臧":预先知晓这些是圣人所赞赏的。
"把酒谢高翰":举起酒杯感谢鸿雁高飞传书,
"我知思故乡":我由此懂得了思乡之情。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写作手法
赋:诗人在诗中详细地铺陈了余寒时节的种种景象和自身感受,“余寒驾春风,入我征衣裳”直接叙述余寒借着春风侵入征衣;“扪鬓只得冻,蔽面尚疑创”“士耳恐犹坠,马毛欲吹僵”等句细致描绘了在寒冻下人的状态以及将士和马匹的情况,将寒冷的场景和征人的艰难处境一一呈现。
2. 分段赏析
开篇“余寒驾春风,入我征衣裳”,生动展现残留的寒意裹挟着春风,侵入征人衣裳的情景,既点明时节,又为全诗奠定了寒冷基调,暗含旅途的艰辛。“扪鬓只得冻,蔽面尚疑创”,通过“扪鬓”“蔽面”的动作细节,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诗人在严寒中的感受,鬓角冰冷,面部仿若冻伤,凸显寒意彻骨。“士耳恐犹坠,马毛欲吹僵”,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寒冷程度之深,将士耳朵似要冻掉,马毛也仿佛要被吹僵,侧面烘托出环境的恶劣,同时也体现出征人在酷寒中的艰难处境。“牢持有失箸,疾饮无留汤”,描绘出诗人因寒冷而颤抖,即便紧握筷子仍差点掉落,只能快速饮汤取暖的狼狈模样,进一步强化了寒冷带来的影响。“曈曈扶桑日,出有万里光”,笔锋一转,描绘出明亮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光芒万丈的壮丽景象,给人以希望之感。然而“可怜当此时,不湿地上霜”,却又陡然转折,太阳虽光芒万里,却无法融化地上的寒霜,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寒意顽固,暗示困境依旧,也暗含人生境遇的无奈。“冥冥鸿雁飞,北望去成行”,描写暮色中鸿雁排成整齐的行列向北飞去,营造出苍茫悠远的意境。“谁言有百鸟,此鸟知阴阳”和“岂时有必至,前识圣所臧”,诗人借对鸿雁的赞叹,感慨其能知晓阴阳变化、时节规律,暗含对自然万物智慧的敬畏,也折射出自身对人生规律的思考。最后“把酒谢高翰,我知思故乡”,诗人举起酒杯感谢鸿雁,借由鸿雁北飞触发思乡之情,直抒胸臆,将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推向高潮,使全诗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整首诗围绕“余寒”,通过细腻的描写、多样的手法,将旅途的艰辛、自然的景象与内心的思乡之情紧密结合,情感真挚且富有层次。
上一篇:宋·王炎《吕待制所居八咏·舒啸》
下一篇:宋·张蕴《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