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n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4
hán
jià
chūn
fēng
zhēng
cháng
mén
bìn
zhǐ
dòng
miàn
shàng
chuāng
shì
ěr
kǒng
yóu
zhuì
máo
chuī
jiāng
láo
chí
yǒu
shī
zhù
yǐn
liú
tāng
tóng
tóng
sāng
chū
yǒu
wàn
guāng
lián
dāng
shí
shī
湿
shàng
shuāng
míng
míng
hóng
鸿
yàn
fēi
běi
wàng
chéng
háng
shuí
yán
yǒu
bǎi
niǎo
niǎo
zhī
yīn
yáng
shí
yǒu
zhì
qián
shí
shèng
suǒ
zāng
jiǔ
xiè
gāo
hàn
zhī
xiāng

译文

残留的寒意乘着春风而来,钻进了我远行的衣裳里。摸摸鬓角只感到一片冰冷,遮住脸面还怀疑脸上被冻伤。将士的耳朵恐怕都要冻掉,马的毛发也仿佛要被吹得僵硬。紧紧握住筷子还差点掉落,快速地喝汤,一点也没剩下。那明亮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散发出万里光芒。可惜在这个时候,阳光却无法融化地上的寒霜。暮色中鸿雁飞翔,向北望去排成整齐的行列。谁说有众多的鸟儿,只有这鸿雁懂得阴阳变化的规律。难道时节一定会到来,预先知晓这些是圣人所赞赏的。举起酒杯感谢鸿雁高飞传书,我由此懂得了思乡之情。

逐句剖析

"余寒驾春风":残留的寒意乘着春风而来,

"入我征衣裳":钻进了我远行的衣裳里。

"扪鬓只得冻":摸摸鬓角只感到一片冰冷,

# 鬓:龙舒本作“须”。

"蔽面尚疑创":遮住脸面还怀疑脸上被冻伤。

"士耳恐犹坠":将士的耳朵恐怕都要冻掉,

# 恐犹:龙舒本作“犹恐”。

"马毛欲吹僵":马的毛发也仿佛要被吹得僵硬。

"牢持有失箸":紧紧握住筷子还差点掉落,

"疾饮无留汤":快速地喝汤,一点也没剩下。

"曈曈扶桑日":那明亮的太阳从东方升起,

"出有万里光":散发出万里光芒。

"可怜当此时":可惜在这个时候,

"不湿地上霜":阳光却无法融化地上的寒霜。

"冥冥鸿雁飞":暮色中鸿雁飞翔,

"北望去成行":向北望去排成整齐的行列。

# 北:张本作“前”。

"谁言有百鸟":谁说有众多的鸟儿,

"此鸟知阴阳":只有这鸿雁懂得阴阳变化的规律。

"岂时有必至":难道时节一定会到来,

"前识圣所臧":预先知晓这些是圣人所赞赏的。

"把酒谢高翰":举起酒杯感谢鸿雁高飞传书,

"我知思故乡":我由此懂得了思乡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余寒》是北宋王安石所作的一首诗。此诗主题是诗人在陪同契丹使者途中,通过描述北方的寒冷景象,抒发了自己的羁旅之苦与思乡之情。诗中运用赋的手法,详细描绘了一路的寒冷艰辛,如“余寒驾春风,入我征衣裳”等句,将寒冷刻画得具体可感。开篇写余寒侵袭,中间描述寒冻之状,如士耳欲坠、马毛欲僵等,接着写阳光虽照却未融霜,鸿雁北飞引发思乡之情。全诗以平实的语言,细腻地展现了北方冬日的寒冷,生动呈现出诗人的旅途境遇,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孤寂与对故乡的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嘉祐四年(1059)的秋季,北宋朝廷委派沈遣担任正旦使、高继芳为副使,前往契丹庆贺新年。同年冬天,契丹亦派遣正旦使前来回贺。到了嘉祐五年的正月至二月期间,契丹的正旦使踏上归国之程,朝廷下诏命令王安石负责陪同。彼时北方大地依旧被严寒笼罩,一片天寒地冻之景,王安石就在这旅途之中,有感而发写下了《余寒》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赋:诗人在诗中详细地铺陈了余寒时节的种种景象和自身感受,“余寒驾春风,入我征衣裳”直接叙述余寒借着春风侵入征衣;“扪鬓只得冻,蔽面尚疑创”“士耳恐犹坠,马毛欲吹僵”等句细致描绘了在寒冻下人的状态以及将士和马匹的情况,将寒冷的场景和征人的艰难处境一一呈现。

2. 分段赏析

开篇“余寒驾春风,入我征衣裳”,生动展现残留的寒意裹挟着春风,侵入征人衣裳的情景,既点明时节,又为全诗奠定了寒冷基调,暗含旅途的艰辛。“扪鬓只得冻,蔽面尚疑创”,通过“扪鬓”“蔽面”的动作细节,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诗人在严寒中的感受,鬓角冰冷,面部仿若冻伤,凸显寒意彻骨。“士耳恐犹坠,马毛欲吹僵”,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寒冷程度之深,将士耳朵似要冻掉,马毛也仿佛要被吹僵,侧面烘托出环境的恶劣,同时也体现出征人在酷寒中的艰难处境。“牢持有失箸,疾饮无留汤”,描绘出诗人因寒冷而颤抖,即便紧握筷子仍差点掉落,只能快速饮汤取暖的狼狈模样,进一步强化了寒冷带来的影响。“曈曈扶桑日,出有万里光”,笔锋一转,描绘出明亮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光芒万丈的壮丽景象,给人以希望之感。然而“可怜当此时,不湿地上霜”,却又陡然转折,太阳虽光芒万里,却无法融化地上的寒霜,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寒意顽固,暗示困境依旧,也暗含人生境遇的无奈。“冥冥鸿雁飞,北望去成行”,描写暮色中鸿雁排成整齐的行列向北飞去,营造出苍茫悠远的意境。“谁言有百鸟,此鸟知阴阳”和“岂时有必至,前识圣所臧”,诗人借对鸿雁的赞叹,感慨其能知晓阴阳变化、时节规律,暗含对自然万物智慧的敬畏,也折射出自身对人生规律的思考。最后“把酒谢高翰,我知思故乡”,诗人举起酒杯感谢鸿雁,借由鸿雁北飞触发思乡之情,直抒胸臆,将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推向高潮,使全诗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整首诗围绕“余寒”,通过细腻的描写、多样的手法,将旅途的艰辛、自然的景象与内心的思乡之情紧密结合,情感真挚且富有层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炎《吕待制所居八咏·舒啸》

下一篇:宋·张蕴《溪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