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朝代:宋作者:强至浏览量:1
cán
xīn
chūn
pàn
zhāo
dòu
hán
yóu
wèi
dòng
yín
biāo
bái
cuī
xiǎo
róng
bīng
piàn
绿
zhuǎn
fēng
guāng
liǔ
tiáo
cài
luò
pán
suí
shǒu
lòu
huā
chuí
shèng
jīn
qiáo
liù
nián
jiàn
jiāng
méi
yǐng
cháng
jué
guī
xīn
pèi
yáo

译文

残冬和新春在这一天分界,争斗的寒气还未让寅时的北斗星杓转动。白色催促着晨光融化结冰的碎片,绿色转变着风光进入柳树枝条。切丝的菜落到盘中,随着美丽的玉手摆放,雕刻花纹的春幡垂挂着,胜过并压住金饰。六年没见到江边梅花的身影,常常觉得归家的心思像旗帜一样摇动。

逐句剖析

"残腊新春判此朝":残冬和新春在这一天分界,

"斗寒犹未动寅杓":争斗的寒气还未让寅时的北斗星杓转动。

"白催晓色融冰片":白色催促着晨光融化结冰的碎片,

"绿转风光入柳条":绿色转变着风光进入柳树枝条。

"丝菜落盘随玉手":切丝的菜落到盘中,随着美丽的玉手摆放,

"镂花垂胜压金翘":雕刻花纹的春幡垂挂着,胜过并压住金饰。

"六年不见江梅影":六年没见到江边梅花的身影,

"长觉归心似旆摇":常常觉得归家的心思像旗帜一样摇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立春》是宋代诗人强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两联描绘了立春这一节气的特点,残冬与新春在此日分界,寒气未消而春意已显,晨光融冰、绿入柳条的景象;后两联提及了切菜、挂春幡等节令习俗,并通过“六年不见江梅”的感慨,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全诗将节令风光与个人情愫融合,语言自然,展现了立春的独特景象与游子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残腊新春判此朝,斗寒犹未动寅杓”点明立春时节的特点。“残腊”指腊月将尽,“新春”指春天伊始,“判此朝”的“判”字有划分之意,清晰点出立春这天是冬春交替的分界点。“寅杓”指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立春的标志),而“犹未动”则表现出早春寒意未消、春意初显的状态。​颔联“白催晓色融冰片,绿转风光入柳条”描绘立春的自然景象。“白催晓色”写晨光渐亮,“融冰片”则是春气渐生的表现,一个“催”字赋予晨光动感,仿佛是清晨的光亮在催促冰雪消融,尽显春意萌动的生机。“绿转风光”写出景色由冬入春的转变,“入柳条”则将春意聚焦于柳枝,一个“转”字巧妙体现了风光渐变的过程,展现出立春时节冰雪初融、柳色将绿的清新画面。​颈联“丝菜落盘随玉手,镂花垂胜压金翘”描写立春的民俗活动。“丝菜”指立春食用的春菜,“落盘随玉手”勾勒出人们准备春菜的场景;“镂花垂胜”是立春时佩戴的装饰,“压金翘”则写出饰品与头饰相映的模样。这两句通过“丝菜”“镂花”等意象,再现了立春节气的生活习俗,字里行间透着节日的温馨氛围,让诗歌更具生活气息。​尾联“六年不见江梅影,长觉归心似旆摇”抒发思乡之情。“六年不见江梅”点出离家已久,“江梅”常作为故乡的象征,久未得见更添思念。“归心似旆摇”中,“旆”指旗帜,诗人以旗帜摇动为喻,形象写出归乡之心的迫切,让思乡的浓烈之情跃然纸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强至《二月十二日城西送韩玉汝龙图马上作》

下一篇:宋·强至《书香严屋壁呈寺主隆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