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ǒu
ér
·
·
shī
néng
yùn

朝代:宋作者:舒亶浏览量:1
chí
qiū
shuǐ
shū
xīng
dòng
hán
yǐng
héng
xié
mǎn
zuò
fēng
huā
hóng
zhú
fēn
fēn
tòu
jiàng
shā
jiāng
sàn
dàn
piān
zhōu
dào
chù
jiā
qiě
jìn
liú
xiá
guǎn
nián
lái
liǎng
bìn
huá

译文

一池秋水映着稀疏的星光轻轻摇动,清冷的光影在水中倾斜交错。席间满是风中飘舞的花瓣。红烛的光芒透过深红的纱帘摇曳生姿。自在漂泊在江湖的扁舟之上,四处为家。暂且饮尽杯中流转的霞光(美酒)。不必在意岁月流逝两鬓已生华发。

逐句剖析

"一池秋水疏星动":一池秋水映着稀疏的星光轻轻摇动,

"寒影横斜":清冷的光影在水中倾斜交错。

# 寒影:指水中花的倒影。

"满坐风花":席间满是风中飘舞的花瓣。

# 风花:风吹落的花。

"红烛纷纷透绛纱":红烛的光芒透过深红的纱帘摇曳生姿。

# 绛纱:红色的纱。逍遥自在。

"江湖散诞扁舟里":自在漂泊在江湖的扁舟之上,

"到处如家":四处为家。

"且尽流霞":暂且饮尽杯中流转的霞光(美酒)。

# 流霞:仙酒名。

"莫管年来两鬓华":不必在意岁月流逝两鬓已生华发。

# 两鬓华:鬓发花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丑奴儿·次师能韵》是北宋舒亶写的一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清幽的秋夜水景图。营造出一种优雅且宜人的氛围。红烛的光影摇曳,给画面增添了一抹温暖与朦胧的美感,体现出一种闲适惬意的生活状态。下片直抒胸臆,表明词人在江湖中,乘一叶扁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虽漂泊在外,却觉得所到之处都如同家乡一样自在。结尾两句用“且尽”“莫管”前后呼应,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无奈与颓废。词中景物描写层层收束,情感则在铺展中渐渐显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舒亶(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慈溪(今属浙江)人。治平二年(1065)试礼部第一,即状元(进士及第),授临海尉。神宗时,除神官院主簿,迁秦凤路提刑,提举两浙常平。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与李定同劾苏轼,是为「乌台诗案」。进知杂御史、判司农寺,拜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后为御史中丞。崇宁元年(1102)知南康军,京以开边功,由直龙图阁进待制,翌年卒,年六十三。《宋史》、《东都事略》有传。今存赵万里辑《舒学士词》一卷,存词50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次韵唱和类词作。该词以秋江湖为背景,通过描绘秋夜水景、摇曳烛影等清幽景致,勾勒闲适生活状态,表达了词人漂泊江湖却自在如归的心境,尽显其淡泊世情的人生境界和超脱岁月羁绊的豁达情怀。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上片聚焦眼前夜景:“一池秋水疏星动,寒影横斜”,以秋水、疏星、斜影构成清冷幽静的画面,水面星光微动、光影交错,暗合词人此刻的闲适心境;“满坐风花。红烛纷纷透绛纱”,又以席间风动花影、红烛透纱的暖景,平衡了秋夜的清寒,将宴饮的温馨与环境的清幽融合,景中藏情,凸显聚会的惬意。

3. 分段赏析

上片“一池秋水疏星动,寒影横斜”此句描绘了一幅清幽的秋夜水景图。秋水澄澈,稀疏的星星倒映在水中,随着水波轻轻晃动,寒梅或其他景物的影子横斜在水面上。词人虽未直接写风,却让星影在水面颤动,仿佛能感受到微风拂过;未直接写冷,一个“寒”字却仿佛让整幅画面都充满了寒意,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冷的氛围。“满坐风花。红烛纷纷透绛纱”:进一步渲染环境氛围,满座皆是秋风与花香,营造出一种优雅且宜人的氛围。红烛的光芒透过深红色的纱帐,光影摇曳,给画面增添了一抹温暖与朦胧的美感,在清冷中又有了些许温馨之感,体现出一种闲适惬意的生活状态。下片“江湖散诞扁舟里,到处如家”直抒胸臆,表明词人在江湖中,乘一叶扁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虽漂泊在外,却觉得所到之处都如同家乡一样自在。“散诞”二字尽显其洒脱不羁,展现出词人远离尘世喧嚣,享受隐居江湖生活的心境,摆脱了世俗的束缚,内心获得了宁静与归属感。最后两句“且尽流霞。莫管年来两鬓华”“流霞”代指美酒,词人劝自己暂且饮下这杯美酒,不要去在意岁月流逝,致使两鬓已生出白发。体现出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但又不愿为此忧愁,而是选择豁达面对,活在当下,尽情享受眼前的美好,有一种看淡世事的无奈与颓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舒亶《菩萨蛮》

下一篇:宋·舒亶《菩萨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