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qiū
yuè

朝代:宋作者:宋伯仁浏览量:1
zhǐ
xián
shí
yuè
bān
nìng
zhī
jīn
zuì
tuán
luán
zhú
biān
jiè
bǐng
hái
shān
huā
xià
chuán
bēi
dāng
pán
wàng
zhōng
mèng
lín
wèi
zhī
ān
rén
shēng
zhōng
qiū
jié
dōu
jiāng
xiào
yǎn
kàn

译文

平日里的月亮,看着和今夜也没什么两样,谁知道唯独今晚的月色,最是圆满皎洁。月光洒在竹林边,明亮得像借来一把团扇,在花影下举杯饮酒,皎洁的月光仿佛能当托盘用。野兔子容易忘记整夜的梦境,林中的鸟儿,连一根安稳栖息的树枝都找不到。人这一辈子,能有多少个中秋节,又怎能每次都笑着面对呢。

逐句剖析

"只与闲时月一般":平日里的月亮,看着和今夜也没什么两样,

"宁知今夕最团栾":谁知道唯独今晚的月色,最是圆满皎洁。

"竹边借柄还如扇":月光洒在竹林边,明亮得像借来一把团扇,

"花下传杯可当盘":在花影下举杯饮酒,皎洁的月光仿佛能当托盘用。

"野兔易忘终夜梦":野兔子容易忘记整夜的梦境,

"林乌未许一枝安":林中的鸟儿,连一根安稳栖息的树枝都找不到。

"人生几个中秋节":人这一辈子,能有多少个中秋节,

"那得都将笑眼看":又怎能每次都笑着面对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中秋月》是南宋诗人宋伯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中秋月夜为主题,通过描绘中秋月的圆满明亮,以及月下竹边、花下的景致,结合对野兔、林鸟等动物状态的联想,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境遇相联系。全诗语言质朴直白,情景交融,既表达了对中秋月圆的欣赏,又抒发了对人生漂泊的感慨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怅惘,在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深沉的人生哲理,展现了中秋夜独特的氛围与诗人复杂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只与闲时月一般,宁知今夕最团栾。”首联以对比手法开篇:平日里的月亮看似与今夜无异,谁知唯独中秋夜的月色最为圆满。“宁知”(谁知)一词暗含惊喜,用日常口语般的表达,点出中秋月“最团栾”(最圆)的独特性,朴素的语言中透着对中秋月圆的珍视。“竹边借柄还如扇,花下传杯可当盘。”颔联以生动比喻描绘月下场景:月光洒在竹丛边,明亮如借来扇柄的团扇;花影下举杯畅饮,皎洁的月光仿佛可作托盘。“借柄如扇”“传杯当盘”将月光的清亮与圆形具象化,既写出月色的柔和明亮,又暗含月下宴饮的闲适,画面充满生活气息,语言直白却富童趣。“野兔易忘终夜梦,林乌未许一枝安。”颈联由自然景象转向人生感慨:野兔容易遗忘整夜的梦境,林中鸟儿连一枝安稳栖息之地都难寻。诗人以“野兔”“林乌”隐喻人生,用动物的漂泊无依,暗喻世人奔波不定、难以安身的状态,平实的描写中藏着对世事无常的喟叹,将自然意象与人生巧妙结合。“人生几个中秋节,那得都将笑眼看。”尾联直抒胸臆收束全诗:人生能有多少个中秋佳节?又怎能每次都以欢笑相待?“几个”“那得”以反问强化感慨,从赏月的闲情转向对生命短暂的思考——佳节难逢,世事多艰,并非所有时刻都能轻松面对。语言如话家常,却以直白的追问引发读者对时光与人生的共鸣,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宋伯仁《访林可山》

下一篇:宋·宋伯仁《书座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