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与闲时月一般":平日里的月亮,看着和今夜也没什么两样,
"宁知今夕最团栾":谁知道唯独今晚的月色,最是圆满皎洁。
"竹边借柄还如扇":月光洒在竹林边,明亮得像借来一把团扇,
"花下传杯可当盘":在花影下举杯饮酒,皎洁的月光仿佛能当托盘用。
"野兔易忘终夜梦":野兔子容易忘记整夜的梦境,
"林乌未许一枝安":林中的鸟儿,连一根安稳栖息的树枝都找不到。
"人生几个中秋节":人这一辈子,能有多少个中秋节,
"那得都将笑眼看":又怎能每次都笑着面对呢。
1. 分段赏析
“只与闲时月一般,宁知今夕最团栾。”首联以对比手法开篇:平日里的月亮看似与今夜无异,谁知唯独中秋夜的月色最为圆满。“宁知”(谁知)一词暗含惊喜,用日常口语般的表达,点出中秋月“最团栾”(最圆)的独特性,朴素的语言中透着对中秋月圆的珍视。“竹边借柄还如扇,花下传杯可当盘。”颔联以生动比喻描绘月下场景:月光洒在竹丛边,明亮如借来扇柄的团扇;花影下举杯畅饮,皎洁的月光仿佛可作托盘。“借柄如扇”“传杯当盘”将月光的清亮与圆形具象化,既写出月色的柔和明亮,又暗含月下宴饮的闲适,画面充满生活气息,语言直白却富童趣。“野兔易忘终夜梦,林乌未许一枝安。”颈联由自然景象转向人生感慨:野兔容易遗忘整夜的梦境,林中鸟儿连一枝安稳栖息之地都难寻。诗人以“野兔”“林乌”隐喻人生,用动物的漂泊无依,暗喻世人奔波不定、难以安身的状态,平实的描写中藏着对世事无常的喟叹,将自然意象与人生巧妙结合。“人生几个中秋节,那得都将笑眼看。”尾联直抒胸臆收束全诗:人生能有多少个中秋佳节?又怎能每次都以欢笑相待?“几个”“那得”以反问强化感慨,从赏月的闲情转向对生命短暂的思考——佳节难逢,世事多艰,并非所有时刻都能轻松面对。语言如话家常,却以直白的追问引发读者对时光与人生的共鸣,余味悠长。
上一篇:宋·宋伯仁《访林可山》
下一篇:宋·宋伯仁《书座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