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羞容敛翠":她因害羞而稍稍皱着翠眉,
# 敛翠:皱起眉头。翠,翠眉。
"嫩脸匀红":脸上是停匀红润的气色,
"素腰袅娜":身材苗条,亭亭玉立。
# 素腰:腰如束素。形容身材苗条。
"红药阑边":在芍药栏旁相会,
# 红药:芍药花。
"恼不教伊过":她恼他不放她过去。
"半掩娇羞":她既害怕又羞涩,
"语声低颤":语声发颤低低地问道:“
"问道有人知么":有人知道吗?”
"强整罗裙":勉强整理好罗裙,
"偷回波眼":往外偷偷看了一眼,
"佯行佯坐":半真半假地与他同行同坐。
"更问假如":如果真的那么做了,
"乱了云鬟":弄乱了发髻首饰,
# 云鬟:鬟,指高耸的环形发髻。
"被娘猜破":被母亲猜出来,怎么得了!
"我且归家":我先回家看看,
"你而今休呵":你先安静点儿,不要声张,
# 呵:呼唤,呵斥。
"更为娘行":母亲那边还有些针线没有收拾好,
"诮未曾收啰":母亲也许要生气呢。
# 啰:句末语气词。,诮:责问。
"却待更阑":等到晚上更深人静的时候,
"庭花影下":在庭院的花影下我等你,
"重来则个":你再来吧!
# 则个:表示委婉或商量的语气。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醉蓬莱·见羞容敛翠》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情词。这首词通过描绘一位年轻女子与情人幽会的情景,展现了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全词语言通俗自然,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细腻入微,真实动人。这首词既体现了宋代词风的婉约之美,也表达了女子在爱情与理智之间的复杂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2. 写作手法
对比:女子的娇羞与情人的主动形成对比,突出了她的矛盾心理。借代:“红药阑边”中“红药”指代芍药花,以花的名称代指具体的花卉,形象描绘出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增添了画面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头五句,“见”的主语是女子的情人,通过他的视角描绘了她的美丽。随后写到两人在芍药栏旁相会,情人主动逗引,故意不让她离开。事实上,他们是约好见面的,所谓“不教伊过”是她刻意设想的,借此减轻内心的负担。“半掩”六句,从正面刻画她的神态。面对这样的情景,她既感到激动与兴奋,又充满了害怕与羞涩,“半掩”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生动体现。“语声低颤”地问道,透露出她担心被人发现的紧张。“强整罗裙”是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动作,而“偷回波眼”则流露出她的情意,同时也呼应了“有人知么”的担忧。“佯行佯坐”则进一步表现她的半推半就,既想与情人亲近,又试图保持一定的距离。她的内心斗争并未就此结束,既不愿轻易放弃爱情,又不敢完全抛开理智。下片承接“有人知么”的担忧,进一步展现她的矛盾心理。“更问”四句,她有了新的顾虑,如果真的与情人亲近,“乱了云鬟”,被母亲察觉就糟糕了。“我且”五句,在无奈与不甘中,她告诫情人不要心急,自己需要先探明母亲的动向。这是一个缓冲,也是她谨慎思考的体现。然而,爱情的力量终究强大,尤其是两人赤诚相爱时。最后三句,她约定在夜深人静时,于“庭花影下”再次相会。全词对女子的外貌、内心、情感与理智的刻画细腻入微,真实动人。数百年后,脍炙人口的《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的初次相会,其情境与情感的描绘,也不过如此。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属于俗词范畴,与《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中雅词的风格截然不同。《醉翁琴趣外篇》收录的许多作品都属俗词之列,且多采用慢词长调的形式。这些俗词与欧阳修清雅的小令共同构成了欧词的两大阵营——雅与俗,展现了欧阳修词作风格的多样性。
# 上阕写女子幽会时的担惊受怕,娇羞窘态以及有意遮掩的情景;下阕写女子婉言拒绝男子的要求,并约定夜深更阑于庭花影下相会。诗人生动地描写了女子的姿容,又细致地表现出她担惊受怕的心态以及希望重新幽会的叮嘱,此与《西厢记》的《闹简》已相差无几了。
现代中国李白研究学会常务理事房日晰《欧阳修柳永之艳词比较》
上一篇:宋·蓟北处士《和水月洞韵》
下一篇:宋·刘克庄《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