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比金刚":智慧如同金刚般坚硬锐利,
"能碎诸烦恼":能够粉碎一切烦恼。
"良哉须菩提":向佛陀提问真好啊,
"为众非草草":为了大众求解脱并非敷衍潦草。
"再三立问端":多次确立提问的头绪,
"一起复一倒":问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反复探讨。
"要以撼瞿昙":是想要触动佛陀,
"俾之摅怀抱":让佛陀抒发对佛法的胸怀抱负。
"瞿昙了不惜":佛陀全然不吝啬智慧与教义,
"意切如老媪":答疑时心意恳切得像老妇人诉说家常般真挚。
"始终谈四相":自始至终谈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
"毕竟尽除扫":最终将这些执着全部扫除。
"为言福德性":佛陀阐述说福德的本性,
"胜施千万宝":胜过施舍千万珍宝。
"因果本来空":因果的本质原本是空寂的,
"种种惟心造":世间种种现象都是由心所造。
"默观契予意":我默默体悟,佛法契合我的心意,
"披味恨不早":研读品味《金刚经》,悔恨没能更早接触。
"已喜识真吾":已然欣喜认识到真正的自我,
"何妨行六通":又何妨行走于六道轮回呢。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佛教哲理的古体诗。介绍了以《金刚经》智慧为核心,探讨烦恼与觉悟的关系,通过须菩提与佛陀的对话形式,阐释金刚智慧能破除烦恼、因果皆空、心造万物的佛理,表达对佛法的领悟、对真我的认知,以及不惧六道轮回的修行态度。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中“智慧比金刚,能碎诸烦恼”,将“智慧”比喻成“金刚”。佛教中,“金刚”象征无坚不摧的力量,诗人借这一比喻,把抽象的“智慧”具象化——如同金刚能破碎坚硬物体,佛法智慧也可破除众生的烦恼。用人们对“金刚坚硬、能摧毁障碍”的直观认知,类比“智慧破除烦恼”的功能,让抽象的佛理变得可以感知。
3. 分段赏析
“智慧比金刚,能碎诸烦恼”,开篇以比喻起势,将“佛法智慧”比作“金刚”,金刚在佛教象征无坚不摧,此喻精准点明佛法智慧可破除众生烦恼的特质,“能碎”二字,凸显智慧的强大力量,让抽象佛法智慧具象化,唤起读者对“破烦恼”的期待。“良哉须菩提,为众非草草”,转入对须菩提的赞叹。“良哉”直抒肯定,须菩提作为《金刚经》中向佛陀问法的核心人物,“为众”表明其问法是为大众求解脱,“非草草”强调态度郑重、用心恳切,从侧面烘托佛法探讨的严肃性与重要性,为下文详述问法过程铺垫。“再三立问端,一起复一倒”,描绘须菩提问法的执着与深入。“再三”显次数之多,“立问端”是确立问题方向,“一起复一倒”形容问题层层递进、反复探讨,展现佛法思辨的复杂性,也体现须菩提对真理的渴求,让问法场景鲜活起来。“要以撼瞿昙,俾之摅怀抱”,解释须菩提问法的意图——并非刻意为难,而是想触动佛陀,让佛陀抒发对佛法的深刻见解(“摅怀抱”),说明问法是为了开启更深入的佛法阐释,凸显佛法传承中“问答启智”的重要性。“瞿昙了不惜,意切如老媪”,写佛陀的回应。“了不惜”指佛陀不吝啬智慧与教义,“意切如老媪”以生动比喻,将佛陀答疑的恳切,比作老妇人诉说家常般真挚、耐心,展现佛陀慈悲为怀、倾囊相授的形象,让佛法传播的温情一面显现。“始终谈四相,毕竟尽除扫”,概括佛陀答疑的核心——围绕“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展开,最终目的是让众生破除对四相的执着(“尽除扫”),点明《金刚经》“破相显性”的关键义理,让读者抓住佛法阐释的主线。“为言福德性,胜施千万宝”,佛陀进一步阐述:真正的福德本性,胜过施舍千万珍宝,引导众生理解“福德”不在外在物质施舍,而在对佛法本性的领悟,深化对佛教“福德观”的认知,区分世俗功利与佛法真义。“因果本来空,种种惟心造”,揭示佛教“因果观”的核心——因果本质是空寂的,世间种种现象(“种种”)皆由心所造,强调心念对现实的塑造作用,是对佛法“空性”与“唯心”思想的凝练表达,将义理推向更深层次。“默观契予意,披味恨不早”,写诗人读经的感悟。“默观”是默默体悟,“契予意”指佛法义理契合自己的心意,说明诗人在经文中找到共鸣;“披味恨不早”,“披味”为研读品味,“恨不早”抒发悔恨没能更早接触《金刚经》的心情,体现佛法对诗人的精神触动,完成从“佛理阐释”到“个人体悟”的转换。“已喜识真吾,何妨行六道”,诗人因读经“识真吾”(认识到真正的自我,契合佛法“明心见性”追求),故而对“六道轮回”不再畏惧,“何妨”二字,展现出一种超脱的心境——即便身处轮回,因识得真吾,也能坦然面对,将个人感悟与佛教轮回观结合,升华主题,体现佛法对人生态度的指引。
上一篇:宋·郭印《乘桴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