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蓑笠叟":海边那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驼背曲":背脊弯如弓,
"鹤形臞":身形瘦削似鹤。
# 臞:瘦。
"定不是凡人":这绝非等闲之辈,
"古来贤哲":自古贤能哲人,
"多隐于渔":多半隐遁于渔樵生活。
"任公子":任公子,
"龙伯氏":龙伯氏这两位传说人物,
"思量来岛大上钩鱼":曾试图钓尽东海岛巨鱼。
"又说巨鳌吞饵":又试图钓尽吞鱼饵的巨龟,
"牵翻员峤方壶":结果牵动了员峤、方壶这样的仙山。
"磻溪老子雪眉须":磻溪边那位白发苍苍的老者,
# 老子:老人,即姜太公。
"肘后有丹书":衣袖里藏着天书秘籍。
# 丹书:喻帝王之道,佐王之术。
"被西伯载归":被西伯侯车载而归,
"营丘茅土":受封营丘之地,
# 茅土:指王、侯的封爵。古帝王分封王诸侯时,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坛,接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营丘: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北,以营丘山而得名,伐纣胜利后姜子牙受封于此。
"牧野檀车":牧野之战中战车轰鸣。
"世间久无是事":如今世间早无此等美事,
"问苔矶、":问青苔边的渔翁,
"痴坐待谁欤":还在等待何人?
"只怕先生渴睡":只怕老先生睡着打盹,
"钓竿指著珊瑚":钓竿扫到海底珊瑚枝。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渔父题材的讽刺词。诗歌以滑稽笔法解构传统渔父形象,通过任公子钓鳌、姜太公遇文王等历史典故的戏谑化重构,在虚实交织中揭露封建时代寒士怀才不遇的困境,最终以“世间久无是事”的冷峻质问,展开对统治者忽视人才的尖锐批判。
2. 写作手法
用典:任公子钓鳌典出《庄子·外物》,以任公子“五十犗以为饵”钓东海巨鱼之典,暗讽当世无人识得渔父(实喻寒士)胸中韬略。“巨鳌吞饵”化用《列子·汤问》龙伯国巨人钓沉仙山典故,将渔父与颠覆乾坤的神话人物并置,形成“以神喻凡”的荒诞反差;磻溪钓渭直引姜尚“直钩垂钓遇文王”典故,"摹“雪眉须”老者形貌,“肘后丹书”暗藏《六韬》治国之策。然“世间久无是事”陡转,将历史功业解构为虚妄,与“钓竿拂珊瑚”的戏谑形成古今映照。
3. 分段赏析
上阕:“海滨蓑笠叟,驼背曲,鹤形臞”:起笔以白描手法勾勒渔父形貌,“驼背曲”暗合《庄子·达生》佝偻丈人承蜩之态,“鹤形臞”化用《列子·黄帝》形神兼养之理,三句连用短促音节,为下文“非仙即贤”伏笔。“定不是凡人,古来贤哲,多隐于渔”:陡转笔锋,以《史记·齐太公世家》姜尚典故为引,将渔父身份抬升至“贤哲”高度,然“定不是”三字暗藏反讽,与张志和“青箬笠”之超然形成对照。“任公子,龙伯氏,思量来岛大上钩鱼”:连用《庄子·外物》任公子钓巨鲲、《列子·汤问》龙伯钓六鳌典故,“岛大”戏谑化用《山海经》蓬莱仙岛传说,以“思量来”的揣度口吻,将神话人物降格为市井渔人,形成荒诞反差。“又说巨鳌吞饵,牵翻员峤方壶”:深化《列子》龙伯钓鳌典故,“牵翻”二字暗引《十洲记》瀛洲倾覆之说,以因果倒置暗讽权臣篡位如移山倒海,与上片“贤哲隐渔”构成仙凡对举。下阕:“磻溪老子雪眉须,肘后有丹书”:直引《史记·齐太公世家》姜尚磻溪垂钓事,“雪眉须”摹写老者形貌,“肘后丹书”暗藏《六韬·文师》文王遇太公典故,三句浓缩太公“八十遇文王”历史叙事,为“被西伯载归”铺垫。“被西伯载归,营丘茅土,牧野檀车”:化用《尚书·周书·金縢》“西伯载归”及《诗经·鲁颂·閟宫》“牧野洋洋”意象,“茅土”典出《史记·周本纪》分封营丘,“檀车”借《诗经·大雅·崧高》“檀车煌煌”喻伐纣战车,三句以史笔勾勒太公功业,却以“世间久无是事”陡转,解构历史功业之虚妄。“问苔矶痴坐待谁欤?只怕先生渴睡,钓竿拂着珊瑚”:末三句化用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钓竿欲拂珊瑚树”诗意,然“渴睡”反用《庄子·齐物论》“栩栩然蝶也”的物我两忘,以“珊瑚”代指贤才,讽喻朝廷弃置栋梁如珊瑚弃置海滩,与“任公子钓鳌”形成历史轮回的荒诞闭环。
4. 作品点评
《木兰花慢·渔父词》的创作旨趣呈现出精妙的表里双重性:表层叙事以“渔父词”为题,通过“驼背曲,鹤形臞”的滑稽造型与“任公子钓鳌”的荒诞演绎,构建起对痴心效仿姜尚的垂钓者的戏谑图景。词人刻意采用“古来贤哲多隐于渔”的史家口吻,实则将《史记·齐太公世家》的圣贤叙事解构为“世间久无是事”的黑色幽默。这种“谐谑外壳包裹历史沉思”的创作策略,使文本在表层形成对寒士待诏心理的漫画式讽刺,深层却指向“统治者昧于求贤”的体制性痼疾——“牵翻员峤方壶”的神话颠覆暗喻权柄更迭的荒诞,“钓竿拂珊瑚”的意象反转则象征贤才价值的贬值。词作以《庄子》寓言为经,以《史记》史笔为纬,在“被西伯载归”的历史荣光与“只怕渴睡”的现实嘲弄间,构建起跨越千年的对话空间。这种“以嬉笑为怒骂”的讽喻艺术,既承袭了《诗经·魏风》“硕鼠”式的批判基因,又开创了宋词“以曲笔写谏书”的新范式,使作品超越普通谐趣词作,成为折射封建政治生态的棱镜。
上一篇:宋·晁补之《出城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朱翌《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