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shū
shì

朝代:宋作者:陈与义浏览量:3
sān
fēn
shū
shí
qiū
lín
lǎo
chū
yóu
wǎn
shēng
hān
dòng
tíng
qíng
tiān
yǐng
bào
yuè
yáng
lóu
nián
fēng
qīn
yóu
shí
yuè
jiāng
luàn
zhōu
wèi
shàng
liú
kòng
bái
jiǔ
fēn
tóu

译文

我在《三国志》里早就认识了边防重镇巴丘,而今年岁老迈,只因避难才得以初次一游。听到寒风吹刮树木的飒飒声响充满了广阔的洞庭原野,又见惨淡的日光笼罩着这座古老的岳阳楼。四年来的风餐露宿、辗转奔波使我的生活饱受侵扰,已到十月,洞庭水落,吐出了纵横错落的沙洲。唉,朝廷未必会派鲁肃这样的良将镇守上游,我这个书呆子却空自焦急几乎全白了头。

逐句剖析

"三分书里识巴丘":我在《三国志》里早就认识了边防重镇巴丘,

# 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三分书:即《三国志》,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故事。

"临老避胡初一游":而今年岁老迈,只因避难才得以初次一游。

# 胡:指金人。

"晚木声酣洞庭野":听到寒风吹刮树木的飒飒声响充满了广阔的洞庭原野,

# 晚木:秋冬的树木。

"晴天影抱岳阳楼":又见惨淡的日光笼罩着这座古老的岳阳楼。

# 影:指日光。

"四年风露侵游子":四年来的风餐露宿、辗转奔波使我的生活饱受侵扰,

"十月江湖吐乱洲":已到十月,洞庭水落,吐出了纵横错落的沙洲。

# 吐乱洲:秋冬之际,洞庭湖水落,湖中露出许多不规则的沙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唉,朝廷未必会派鲁肃这样的良将镇守上游,

# 须鲁肃:因蜀将关羽镇守荆州,吴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与关羽对抗。鲁肃:三国时期东吴战略家,周瑜死后继任都督,统领军马。,上流:三国吴的主要领地在长江下游,巴丘对它来说,乃是上流。

"腐儒空白九分头":我这个书呆子却空自焦急几乎全白了头。

# 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诗人自我嘲讽之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巴丘书事》是南宋诗人陈与义创作的七言律诗。陈与义作为南北宋之交的重要诗人,其诗风沉郁苍劲。此诗以咏史开篇,首联借《三国志》的典故奠定历史厚重感;颔联“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勾勒出洞庭旷野与岳阳楼的壮阔之景,以开阔气象衬内心波澜;颈联笔锋一转,感慨自身政治生涯的坎坷漂泊;尾联反用孙权使鲁肃屯巴丘典故,将对时局的忧虑与报国无门的愤懑隐于其中。全诗综合运用用典、借景抒情等手法,将咏史与现实紧密结合,既有对历史兴亡的思索,又含个人际遇的喟叹,更寄寓深沉忧国之情与拳拳报国之志,以沉郁蕴藉、委婉曲折的风格,展现出陈与义诗歌在咏史抒怀方面的独特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两宋之交诗人,“诗俊”

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上舍及第,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陈与义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也被称之为“诗俊”,是当时“洛阳八俊”之一。其擅长填词,前期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亦甚深,诗作风格清新明快,但题材较窄,以题画咏物写景为主。南渡后,陈与义身经乱离,感时抚事,诗风沉郁悲壮,忧国伤时,不少作品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代表作品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夏日集葆真池上》《春日二首》等。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宋诗人陈与义于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十月,在金兵大肆侵扰徐州、泗州、扬州等地,宋高宗赵构一路南逃避难的背景下,为避战乱从邓州辗转来到巴丘。面对巴丘的江山形胜,想到山河破碎、时局动荡以及个人漂泊无依的境遇,心中百感交集,遂写下《巴丘书事》以抒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巴丘书事》是南宋陈与义所作的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借游历巴丘的所见所感,引三国典故,融眼前景致,既表达了自身因战乱漂泊的辛酸与无奈,又抒发了对时局动荡的忧虑、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以及渴望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展现出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

2. 写作手法

首尾呼应:首联“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以诗人从《三国志》中认识巴丘,到年老为避金兵侵扰才初游此地开篇,为全诗奠定了咏史与避乱的基调。尾联“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则反用孙权使鲁肃屯巴丘的典故,表面上说现在未必需要鲁肃那样的人镇守上游,自己空为国家担忧,头发都白了,实则回应首联,再次强调巴丘的重要性以及自己面对时局的无奈,从对巴丘的认识开始,以对巴丘防守的感慨结束,使诗歌结构完整,主题得以深化。寓情于景:颔联“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诗人描绘了洞庭野外秋风中树木发出的酣畅声响,以及晴天里岳阳楼被日影环绕的景象。上句的“酣”字,生动地写出了风声的喧嚣,给人以动乱危迫之感,暗示了当时动荡的时局;下句的“抱”字,赋予了画面一种温暖安定的感觉,在动荡中透出一线希望,寄寓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安定的渴望。颈联“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四年风露”既写了诗人多年来在自然界的风餐露宿,也暗指其在政治上的挫折和金兵侵扰的苦难。“十月江湖吐乱洲”,一个“吐”字生动地写出了湖水退去后沙洲显现的情景,“乱”字则不仅描绘了沙洲的杂乱,更隐寓了诗人对世乱的感慨,将个人的漂泊之苦与国家的动荡不安融入到景色描写之中。对偶:颔联“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和颈联“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对仗工整。颔联中“晚木”对“晴天”,“声酣”对“影抱”,“洞庭野”对“岳阳楼”,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出了一幅广阔而又富有层次感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动中见静的氛围。颈联“四年”对“十月”,“风露”对“江湖”,“侵游子”对“吐乱洲”,既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了呼应,又将诗人的个人遭遇与自然景象相结合,使诗歌在形式上整齐美观,节奏明快,在内容上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陈与义开篇便以《三国志》为引,点明巴丘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巧妙呼应诗题“书事”。诗人早于典籍中领略巴丘之重要,却未曾想迟暮之年竟因躲避金兵侵扰才得以至此,“避胡”二字道尽此次游历背后的辛酸与无奈,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间,奠定了全诗苍凉的基调。颔联“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堪称写景妙笔。上句从听觉切入,描绘秋冬时节风急天高,洞庭湖畔林木在狂风中呼啸,“酣”字将风声树响的激烈之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传递出一种动荡不安、危机四伏之感;下句则聚焦视觉,视线由广袤的洞庭原野收束至岳阳楼,晴朗天空下,日光与楼影相互依偎,“抱”字赋予岳阳楼以温暖的动态感,在动荡之中勾勒出一丝安定的希望。视听结合,动静相衬,让读者于景色之中产生对时局的无限联想。颈联“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承接“临老避胡”的遭遇,诉说个人漂泊之苦与家国离乱之悲。自宣和七年(1125年)离开京师陈留,因金兵入侵,诗人辗转流离已达四年之久。“风露”二字,既实指漂泊途中风餐露宿的艰辛,又暗喻政治生涯的挫折与外敌侵扰的磨难;“十月江湖吐乱洲”,描绘十月时节洞庭湖水退去,湖面上大小不一的沙洲显露,一个“吐”字生动地展现出沙洲渐显的过程,而“乱”字不仅形容沙洲的杂乱之貌,更隐喻着当下混乱不堪的世道,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尾联“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巧妙反用孙权派鲁肃屯守巴丘的典故。表面看来,诗人似在调侃如今或许无需鲁肃般的良将镇守上游,自嘲身为腐儒,虽为局势焦急到头发几乎全白,却也无济于事,呼应首联形成结构闭环。然而,深入品味便知,这是诗人的反语与无奈之叹。在金兵压境、国土沦丧的危急时刻,南宋朝廷却无良将可守战略要地,诗人空有报国之志却无力施展,字里行间饱含对朝廷用人不当的讽刺、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4. 作品点评

《巴丘书事》以乱离国事为脉,将深沉忧思熔铸于精妙诗章。全诗首尾呼应,结构谨严,中间两联以雄阔意境绘景,对仗工整又富于变化,“酣”“抱”“侵”“吐”等字炼字精妙,生动勾勒出动荡时局与漂泊之态;在声调音节上,洪亮沉着,尽显顿挫之美。其叙事、寓情、议论层层递进,声情跌宕起伏,气韵雄浑深厚,既展现出诗人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忧虑,又彰显出高超的艺术造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史达祖《临江仙·闺思》

下一篇:宋·苏轼《梅花二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