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én
dào
zhōng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孙觌浏览量:3
shù
jiān
máo
shuǐ
biān
cūn
yáng
liǔ
绿
yìng
mén
kǒu
huàn
chuán
rén
suō
yān
shī
湿
huáng
hūn

译文

在河边的小村子里,有几间茅屋,屋前杨柳依依,翠绿色的柳条辉映着门窗。河边渡口有人独自站着唤渡,他披着蓑衣,在如烟的细雨中,黄昏的氛围将他打湿。

逐句剖析

"数间茅屋水边村":在河边的小村子里,有几间茅屋,

# 水边:河边。

"杨柳依依绿映门":屋前杨柳依依,翠绿色的柳条辉映着门窗。

# 映:辉映。

"渡口唤船人独立":河边渡口有人独自站着唤渡,

# 唤:呼唤。

"一蓑烟雨湿黄昏":他披着蓑衣,在如烟的细雨中,黄昏的氛围将他打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是宋代诗人孙觌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其晚年退居乡间时所写的组诗作品之一。此诗着力描绘了乡村生活的萧散自在。首句“数间茅屋水边村”点明乡村的居住环境,次句“杨柳依依绿映门”以杨柳的姿态和色彩增添生机。后两句“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描绘出渡口处唤船之人独立的身影,以及被烟雨笼罩的黄昏之景。该诗语言简洁自然,生动地呈现出乡村的静谧与悠然,以景传情,通过对乡村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乡间生活的喜爱,体现出一种闲适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吴门道中二首》是宋代诗人孙觌的组诗作品。这是其中一首。这两首诗创作于作者晚年退隐之际。孙觌早年曾攀附权奸,遭人唾弃。晚年遭罢官后,回到乡间生活。此时他深知仕途已无希望,便悠然自得地在山林间漫步,四处探寻清幽美景,悠闲度日,将目光投向水边茅屋、渡口烟雨,钟情于炊烟、人家、鸟啼、藤萝等静谧景致。这两首诗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诞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田园诗。描绘了水边村落中几间茅屋、杨柳映门的宁静景象,以及渡口唤船人独立于烟雨黄昏的画面,展现了乡里生活的萧散自得,生动呈现出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韵味,表达了诗人对乡间闲适生活的喜爱与悠然心境。

2. 写作手法

化用:“杨柳依依绿映门”中“杨柳依依”化用《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成句,以古典意象营造柔美氛围,增添诗的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采用纯景物写生的手法,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乡村图景。“数间茅屋”点明乡村的居住环境,质朴而静谧;“水边村”交代村落的地理位置,给人以清幽之感;“杨柳依依”化用《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既描绘出柳枝轻柔随风摇曳的姿态,又赋予画面以诗意,“绿映门”则从色彩上渲染,翠绿的杨柳与门相互映衬,使得整个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展现出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后两句“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笔锋一转,点出人物与声音。“渡口唤船人独立”描绘出渡口处,唤船人独自站立的身影,一个“独”字,既写出了人物的孤单,又与周围静谧的环境相融合;“一蓑烟雨湿黄昏”则通过对蓑衣、烟雨、黄昏等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湿润的氛围,“湿”字更是巧妙,将无形的烟雨具象化,生动可感地写出了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韵味。尽管有唤渡声,但这声音不仅没有打破画面的静谧,反而以动衬静,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仅泛起些许涟漪,愈发凸显出乡村生活萧散自得的意境,使整个画面在动静结合中更显静谧悠远。

4. 作品点评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整首诗巧妙勾勒出自然清新的乡村山林景致,流露出作者对乡间那宁静闲适生活的憧憬与喜爱,笔触间尽显萧散疏朗之态,充满了生活的意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两首诗质量较高,颇类王安石晚年绝句,因此不能因人废言。

清纪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小园》

下一篇:宋·陆游《夜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