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朝代:宋作者:晁说之浏览量:1
chūn
guāng
jiǎo
jīng
shì
néng
zhuī
xíng
shì
shāng
wáng
nèi
shǐ
xiāng
zhǐ
gēng
lán
chéng
gǎn
xián
sài
liǔ
hún
shàng
shān
huā
yǒu
míng
sōng
shào
wèi
guī
zhuó
chù
shēn
céng
shì
zhū
shēng

译文

春光好似被搅动般匆匆逝去,让人猝不及防,那些快乐的事情虽然还能去追寻,却也无法挽留时光让它们继续下去。上巳节祓禊的活动已经结束,王内史曾在此时宴饮赋诗,只能在披香殿中像庾兰成那样赋诗抒情了。不敢埋怨塞外的柳树毫无情意,还好山间的花朵有自己的美名。还没有回到嵩山少室山,我无处安身,我曾经也是一名学子啊。

逐句剖析

"春光可搅去如惊":春光好似被搅动般匆匆逝去,让人猝不及防,

"乐事能追不得行":那些快乐的事情虽然还能去追寻,却也无法挽留时光让它们继续下去。

"禊事已觞王内史":上巳节祓禊的活动已经结束,王内史曾在此时宴饮赋诗,

"披香只赋庚兰成":只能在披香殿中像庾兰成那样赋诗抒情了。

"敢嫌塞柳浑无意":不敢埋怨塞外的柳树毫无情意,

"尚喜山花自有名":还好山间的花朵有自己的美名。

"嵩少未归无著处":还没有回到嵩山少室山,我无处安身,

"此身曾是亦诸生":我曾经也是一名学子啊。

# 是亦:四库本作亦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暮春》是宋代晁说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春光可搅去如惊,乐事能追不得行”,感叹春光仿佛伸手可触,却又消逝得令人惊心,曾经的乐事想追寻却难以成行,奠定了伤春基调。颔联运用典故,以王羲之兰亭修禊与庾信赋《哀江南赋》,暗示时光流逝,往昔不再。颈联“敢嫌塞柳浑无意,尚喜山花自有名”,写塞外柳树似无春意,而山花却自有其名,借景抒情,以山花自喻,表达虽处困境仍有所坚持。尾联“嵩少未归无著处,此身曾是亦诸生”,抒发未能归乡,无处安身的感慨,想起自己也曾是求学诸生,饱含身世之叹。此诗用典巧妙,情景交融。围绕暮春引发的时光之叹、身世之感,展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语言含蓄深沉,富有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春光可搅去如惊,乐事能追不得行”,直接抒发对春光和乐事的感慨。“春光可揽去如惊”,形象地写出春光看似触手可及,却如受惊般迅速消逝,表达对春光易逝的惊叹与惋惜。“乐事能追不得行”,表明虽想追寻过去的乐事,却难以实现,流露出对往昔美好不再的遗憾,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颔联“禊事已觞王内史,披香只赋庚兰成”,运用典故。“楔事已觞王内史”,提到王羲之在上巳节举办祓禊活动,饮酒赋诗,展现古人的雅兴。“披香只赋庚兰成”,庾信(字兰成)曾在披香殿作赋,这里借两位古人的事迹,一方面表达对古人风雅的向往,另一方面暗示自己如今难以再有如此雅事,进一步强化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颈联“敢嫌塞柳浑无意,尚喜山花自有名”,描写眼前之景。“敢嫌塞柳浑无意”,诗人不敢嫌弃塞柳似乎毫无情意,实则以塞柳的“无意”,表现出环境的萧瑟。“尚喜山花自有名”,转而写令人欣喜的是山花自在开放,且各自有其名称,以山花的生机与塞柳形成对比,突出对山花的喜爱,在对比中也流露出诗人在暮春时节复杂的心境。尾联“嵩少未归无著处,此身曾是亦诸生”,表达诗人的境遇与回忆。“嵩少未归无著处”,说明自己未能回到嵩少之地,四处漂泊无所依托,抒发了漂泊无依的惆怅。“此身曾是亦诸生”,回忆自己曾经也是诸生中的一员,引发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晁说之《喜鲁直还用前韵再作》

下一篇:宋·晁说之《书事酬新兴元使君邵大兄邵与圆机有旧因以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