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萱草三赤长":山中的萱草长到三尺高,
# 赤:四库本作尺。
"山中高人万事忘":山中的隐士早已把世间万事遗忘。
"欲借忘忧汝辈力":本想借助你们(萱草)的力量忘却忧愁,
"世间儿女徒颠狂":可世间的凡夫俗子却只顾着盲目颠狂。
"汝亦忘忧非世忧":你们(萱草)所忘却的忧愁,并非人间真正的烦忧,
"临风恐汝亦分将":临风而立时,恐怕你们也会把这忧愁分沾。
"愿尔忘忧忘终始":只愿你们能忘却忧愁,从始至终都无忧无虑,
"莫教老大空悲凉":别让(我)到老来,徒然陷入悲凉之中。
1. 分段赏析
“山中萱草三赤长,山中高人万事忘”:“山中萱草三赤长”直接点明萱草生长于山中,且长势繁茂,“三赤长”的具体描写赋予其鲜活形态,也暗示其在自然环境中自在生长的状态。“山中高人万事忘”则将萱草与“山中高人”并置,写高人已忘却世间纷扰,二者共处山中,形成一种超脱世俗的隐逸氛围,为后文“忘忧”主题埋下伏笔。“欲借忘忧汝辈力,世间儿女徒颠狂”:“欲借忘忧汝辈力”直抒胸臆,点出萱草“忘忧”的寓意,诗人希望借助萱草的力量排遣忧愁,流露对超脱烦恼的向往。“世间儿女徒颠狂”则转向世俗之人,以“徒颠狂”形容他们在世事中奔波沉迷、难以自拔的状态,与前文“山中高人”的“万事忘”形成对比,凸显诗人对世俗纷扰的疏离与对忘忧境界的追求。“汝亦忘忧非世忧,临风恐汝亦分将”:“汝亦忘忧非世忧”是诗人对萱草“忘忧”的理性审视,指出萱草所“忘”并非人世间的真切忧愁,它的忘忧更多是自然属性的体现。“临风恐汝亦分将”则带有一丝担忧,风吹萱草之际,诗人怕这有限的“忘忧”之力也会被分散,暗含自身忧愁之深,连萱草也难以完全消解。“愿尔忘忧忘终始,莫教老大空悲凉”:“愿尔忘忧忘终始”是诗人对萱草的祈愿,希望它能自始至终保持忘忧的本性,实则是借此寄托自身对始终保持超脱心境的渴望。“莫教老大空悲凉”则以警示般的语气收束,感慨若不能真正忘忧,到老来只会徒留悲凉,将个人对忘忧的追求与人生感悟相结合,使“忘忧”的主题更具现实重量,余味悠长。
上一篇:宋·晁说之《邓圣求作端明时尝赠予诗云妙论出六合微言破》
下一篇:宋·晁说之《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