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朝代:宋作者:晁说之浏览量:1
cháng
nián
shì
bēi
qiū
jīn
tiān
chóu
chóu
guó
lǎo
huái
kōng
bàn
tiān
guī
yàn
yōu
yōu
zhī
xìn
duō
qīng
lèi
shì
táo
qián
bái
tóu
qián
jiā
rén
dài
qiū
qiú
shēn
qiáng
jiàn
gèng
qiú

译文

长年为什么不会因秋而悲,今天身处天涯忧愁又忧愁。故乡的老槐树空自寂静,半空中归来的大雁自在飘悠。所以知道庾信有很多伤心的泪水,为什么陶渊明也白了头。前几天家人带着楸叶求平安,只求自身强健还求什么。

逐句剖析

"长年何事不悲秋":长年为什么不会因秋而悲,

"今日天涯愁复愁":今天身处天涯忧愁又忧愁。

"故国老槐空寂寂":故乡的老槐树空自寂静,

"半天归雁自悠悠":半空中归来的大雁自在飘悠。

"故知庾信多清泪":所以知道庾信有很多伤心的泪水,

"何事陶潜亦白头":为什么陶渊明也白了头。

"前日家人带楸叶":前几天家人带着楸叶求平安,

"求身强健更何求":只求自身强健还求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是宋代诗人晁说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创作于秋天,当时诗人身处天涯,心中满是愁绪。前两联通过故乡的老槐、归雁意象,写出了诗人身处天涯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颈联提及庾信、陶潜,暗示自己如同古人一般,在岁月中饱尝忧愁。尾联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所描绘的秋景之中,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愁绪。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长年何事不悲秋,今日天涯愁复愁。”以反问起笔,强调长年本应悲秋,而今日身处天涯,愁绪更甚。“愁复愁”运用反复的手法,强化了忧愁的程度,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颔联:“故国老槐空寂寂,半天归雁自悠悠。”描绘了一幅故乡老槐寂静、归雁自在的画面。“空寂寂”写出了故乡的冷清,“自悠悠”则突出了归雁的自由,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更增添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颈联:“故知庾信多清泪,何事陶潜亦白头。”运用庾信、陶潜的典故,庾信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他早年在梁朝为官,才华横溢,颇受器重。然而侯景之乱爆发,梁朝局势动荡不安,庾信被迫逃亡江陵。后来西魏攻破江陵,庾信被俘并羁留在北方,虽然受到西魏及北周统治者的礼遇,但始终未能回到南方故土。他在北方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内心饱受思乡之苦和对故国的思念,其作品风格也从早期的绮丽华艳转变为后期的沉郁哀伤,常常在诗文中流露出对故国的眷恋和身世飘零的悲叹,故而说他“多清泪”。陶潜即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但每次做官时间都不长。最后一次做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仅八十多天便弃官归去,从此归隐田园。尽管他选择了远离尘世的田园生活,试图在自然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但在那个动荡不安、门阀制度森严的时代,他的理想抱负难以实现,生活也时常面临困苦。长期的忧愁和生活的压力使他过早地白了头,所以有“陶潜亦白头”的说法。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这两个典故,将自己与庾信、陶潜类比,表达出自己在岁月流逝中的忧愁和无奈,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尾联:“前日家人带楸叶,求身强健更何求。”写家人带楸叶求强健,体现出对生活的朴素愿望。“更何求”看似豁达,实则蕴含着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悲哀,进一步烘托出忧愁的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晁说之《二十六弟寄和江子我竹夫人诗一首爱其巧思戏》

下一篇:宋·晁说之《拭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