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宋作者:释慧开浏览量:1
译文
天空中的云与月,无论何处都是相同的,而大地上的溪流与山峦,却各有各的不同。人们互道“万福”,这到底是同一回事,还是有所不同呢?
逐句剖析
"云月是同":天空中的云与月,无论何处都是相同的,
"溪山各异":而大地上的溪流与山峦,却各有各的不同。
"万福万福":人们互道“万福”,
"是一是二":这到底是同一回事,还是有所不同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颂古四十八首(其三十五)》是南宋禅僧释慧开所作的偈颂诗。此诗借自然景象阐述禅理。前两句“云月是同,溪山各异”,描绘天空中云与月各处皆同,而地上溪与山却形态万千,暗示世间现象有同有异,看似矛盾却蕴含统一。后两句“万福万福,是一是二”,以“万福”问候,引出对同异关系的思考,是一还是二,并无绝对答案,关键在于领悟。全诗将抽象禅理具象化,语言简洁质朴,于平淡中蕴含深刻禅意,展现出释慧开对佛法的独特见解与精妙阐释。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开篇“云月是同,溪山各异”,诗人描绘出一幅自然景象:天空中,云飘月照,无论身处何地,抬头仰望,云与月的存在形式大致相同;而脚下大地,溪流蜿蜒、山峦起伏,每一处溪山都有其独特的风貌。这看似简单的自然描绘,实则蕴含深刻禅意。在佛教观念里,“云月”象征着宇宙间恒常不变的真理、佛性,它是普适的,平等地照耀世间万物;“溪山”则代表着千差万别的现象世界,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独特性,充满变化。此句通过鲜明对比,揭示出世间既存在普遍的本质,又有多样的表象,二者相互依存,并非孤立。“万福万福,是一是二”,诗人笔锋一转,从自然景象的描述转向对禅理的直接探讨。“万福”本是日常问候语,在此处却别具深意。当人们互道“万福”时,这一行为是相同的,但发出问候的人、所处的情境又各有不同。诗人借此发问:这究竟是一,还是二呢?从表面看,“万福”的形式相同,是“一”;可背后的个体与情境各异,又是“二”。但在禅的境界中,一与二并非绝对对立。这一设问旨在引导修行者打破对事物的常规认知,不要执着于表象的同异,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领悟到万物在本质上的圆融统一,即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世间万象虽千变万化,但其本质皆源于佛性,是一体的不同呈现。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