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āng
shēng
·
·
wǎn
tiān
xiāo
suǒ

朝代:宋作者:柳永浏览量:3
wǎn
tiān
xiāo
suǒ
duàn
péng
zōng
chéng
xìng
lán
zhào
dōng
yóu
sān
fēng
jǐng
tái
xiè
láo
luò
ǎi
chū
shōu
chāi
jiù
guó
xiāng
jìng
yǒu
huāng
qiū
fán
huá
chù
qiǎo
wéi
wén
鹿
yōu
yōu
xiǎng
dāng
nián
kōng
yùn
chóu
jué
zhàn
wáng
xiū
jiāng
shān
huà
yún
tāo
yān
làng
fān
shū
fàn
piān
zhōu
yàn
qián
jīng
jiù
shǐ
jiē
màn
zāi
dāng
fēng
liú
xié
yáng
cǎo
máng
máng
jìn
chéng
wàn
chóu

译文

傍晚的江边,十分寂寞,我像折断了的蓬草,到处飘飞,如今兴致一来,又乘船向东游荡。三吴地区的风景历历在目,苏州一带的亭台楼榭稀疏零落,孤寂冷清,傍晚时分的云雾刚刚消散。这往昔属于夫差的国土,芳香馥郁的花径都湮没了,空自留下座座荒凉的小山岗。繁华的景象,已经看不见,只听见麋鹿呦呦地叫嚷。怀想当年,夫差徒然运筹帷幄,不停指挥战斗,为的是称霸逞强。江山似图画那样美丽,翻涌的云海烟波,竟反不如范蠡的一叶扁舟。验证前代经典与史书记载,可叹昔日的辉煌风流,如今只剩徒然虚名。夕阳斜照着无边的野草,就像那永不消逝的愁情,一片怆廉。

逐句剖析

"晚天萧索":傍晚的江边,十分寂寞,

# 萧索:萧条落寞。

"断蓬踪迹":我像折断了的蓬草,到处飘飞,

# 断蓬:断根的蓬草,因风而四处飘飞,常以喻游子。

"乘兴兰棹东游":如今兴致一来,又乘船向东游荡。

# 兰棹:木兰树所制之桨,此以指船。

"三吴风景":三吴地区的风景历历在目,

# 三吴:江浙一带地名,具体何指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是苏州、润州、湖州,此处指苏州。

"姑苏台榭":苏州一带的亭台楼榭稀疏零落,

# 姑苏:山名,在苏州西南,上有吴王夫差所筑之姑苏台。

"牢落暮霭初收":孤寂冷清,傍晚时分的云雾刚刚消散。

# 牢落:荒凉冷落。

"夫差旧国":这往昔属于夫差的国土,

# 夫差:春秋时吴国国君,公元前495—前473年在位,一度称霸,后为越王勾践所灭,自杀而死。夫差都苏州,故称苏州为夫差旧国。

"香径没、徒有荒丘":芳香馥郁的花径都湮没了,空自留下座座荒凉的小山岗。

# 香径:飘满花香的园中小路,即指宫廷园圃,越曾向吴王夫差进献美女西施,“香径”亦暗示西施。

"繁华处":繁华的景象,

"悄无睹":已经看不见,

"惟闻麋鹿呦呦":只听见麋鹿呦呦地叫嚷。

# 呦呦:拟鹿鸣叫声,《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怀想当年,夫差徒然运筹帷幄,不停指挥战斗,

# 决战:指夫差二年,吴越会稽一战。

"图王取霸无休":为的是称霸逞强。

# 图王取霸:谋求称霸一方。

"江山如画":江山似图画那样美丽,

"云涛烟浪":翻涌的云海烟波,

"翻输范蠡扁舟":竟反不如范蠡的一叶扁舟。

# 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助越王句践灭吴,后泛舟隐于五湖。此句意为夫差曾不可一世,然结局反不如范蠡,虽漂流在野,无显赫的权势地位,却能保全性命。,翻输:反而不如。

"验前经旧史":验证前代经典与史书记载,

# 验:查验。此句意为查验前代经史,那些风流英雄下场往往可悲,如同夫差。

"嗟漫哉、当日风流":可叹昔日的辉煌风流,如今只剩徒然虚名。

"斜阳暮草茫茫":夕阳斜照着无边的野草,

"尽成万古遗愁":就像那永不消逝的愁情,一片怆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双声子·晚天萧索》是北宋词人柳永创作的一首怀古词。上阕着重描绘词人于暮秋之际登高望远的所见之景,他一步步登临姑苏台,在那之上缓缓踱步,目光所及之处,皆是春秋时期吴国留存至今的斑驳旧迹,断壁残垣、枯草斜阳,往昔的兴盛仿佛还在砖石缝隙间隐隐诉说,却又被岁月蒙上了厚重的尘埃。转入下片,词人的笔触侧重于抒发内心的深沉感慨。他将眼前这萧索荒芜、清冷孤寂的景象,与记忆中、史料里吴国曾经的车水马龙、歌舞升平、繁华盛景逐一对比。那鲜明的落差,如同重拳直击心灵,一种浓烈且厚重的兴亡之感喷薄而出,在荒芜的废墟之上弥漫开来。于这衰败落寞的景物之中,不仅藏着历史长河奔腾而过留下的沧桑瘢痕,更交织着词人对人生境遇、命运无常的深刻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呈现出典雅的风格,从其严谨、凝练的用词造句,以及深沉蕴藉的情感表达,便能看出柳永创作时严肃认真的态度。据推测,它应当是柳永踏入仕途之后精心雕琢的雅词作品,只是确切的创作时间如今已无从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怀古词。介绍了词人柳永暮秋登临姑苏台,游览春秋吴国旧迹时的所见,描绘了晚天萧索、断壁残垣、枯草斜阳等荒落景象,体现了吴国昔日繁华与当下衰败的强烈反差,营造出一种苍凉浑厚的意境,表达了词人深沉浓烈的兴亡之感,以及在萧索荒落景物中交织的对历史沧桑和人生的反思。这是一首写怀古的词,借姑苏台上的荒芜之景,写出了历史的兴衰变迁、人生的无常以及对往昔的追忆与喟叹。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晚天萧索,断鸿声里,斜阳暮”,通过描绘傍晚时分,天空冷落凄凉,离群的孤雁发出哀鸣,残阳西斜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孤寂、萧瑟的氛围,这既是眼前所见实景,又融入了柳永宦游他乡的落寞之感,他远离故土,仕途漂泊,面对如此景象,内心的惆怅自然与景交融,让读者仿佛能切身感受到他的心境。对比:“对江山如画,忆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前半句着眼当下,看到苏州的江山景色依旧美丽如画;后半句则回溯历史,遥想当年这里曾是各方势力追逐繁华、你争我夺之地,与如今相对平静却不复往昔辉煌的景象对比,凸显出历史兴衰交替,也抒发了柳永对朝代更迭、繁华易逝的感慨。用典:“叹门外楼头”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以及隋军已兵临城下,陈后主还在宫中与宠妃寻欢作乐的典故,以古喻今,暗示即使曾经繁华一时,若沉迷享乐、不思进取,也难逃覆灭厄运,借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思考,也使词的内涵更加丰富,避免直白的议论。

3. 分段赏析

上片写景,叙述三吴美好的自然风光,引发出怀古伤今之思。“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薄暮的天空散发着萧索的凉意,我像无根之飞蓬浪迹天涯,乘兴驾舟东游。开篇点出了东游的时间背景。“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因西南有姑苏山,有姑苏台建于其上而得名。三吴的风景,姑苏的亭台,全都笼罩在沉沉的暮色中。“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当年的御阶宫道已被乱石衰草所埋没,昔日的繁华景象早已灰飞烟灭,只剩下一片麋鹿哀鸣的荒凉山丘。“麋鹿呦呦”,据《史记·淮南王传》载:“王坐东宫,召伍被与谋曰:‘将军上。’被帐然曰:‘上宽赦大王,王复安得此亡国之语乎!’臣闻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麇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后人以麋鹿游姑苏台比喻亡国。此处开启下片,引发了柳永词鉴赏词人的怀古之思。下片追忆春秋吴越争霸的旧事,抒发了深沉的历史兴亡慨叹。“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据《史记》载:“二年,吴王悉精兵,以伐越,败之夫椒,报姑苏也。”想当年,吴越争霸,堂堂夫差空有运筹之志,却不知审时度势,图王争霸无止无休,最终招致了亡国之灾。越败姑苏之后,对吴称臣。吴王刚愎自用,不听伍子胥劝谏放虎归山,将越王勾践君臣放归越国,给自己埋下了亡国的祸根。之后又频频兴师北伐,与齐、晋等北方诸侯强国争霸,劳民伤财。越王趁机励精图治,积蓄力量,志在报复,最终在越国强大军事力量的反攻下,仓惶败溃,落得身死亡国的下场。“空”字,意味深远,饱含了对吴国兴亡的深深感叹。“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舟。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意谓吴王好大喜功,“图王取霸无休”,反将大好河山拱手输给了泛舟五湖的范蠡,可叹啊,前朝旧史中不知有多少灰飞烟灭的风流人物。“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斜日里衰草连天,历史的长河中涌动着不尽的千古遗愁。

4. 作品点评

这首咏史诗乃诗人即兴挥就,初读便觉意境雄浑深沉,格调冷峻苍凉。全篇布局挥洒自如,行文如流水潺潺却又气势磅礴。回首漫漫历史,它仿若一阵疾风,卷走的是岁月的满身尘埃,只留一片空旷。在这浩渺无垠、奔涌不息的时间长河里,个体的力量渺小得近乎可怜,恰似沧海中的一粒微粟,轻易就被滔滔洪流所淹没,根本翻不起什么浪花。且看那“江山如画,云涛烟浪”之景,山川壮丽,云霞翻涌,烟波浩渺,可这看似绝美的景致背后,隐藏的却是历史车轮无情碾过的辙印。一代代王朝更迭,一位位英雄落幕,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除了给后世之人遗留下无尽的喟叹,再无其他。人们站在时光的这一端,望着那已经远逝的往昔,满心怅惘,却又无可奈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验前经旧史”五句)只数语,便抵得无数怀古伤高之致。

清词人郑文焯《乐章集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于石《呼儿》

下一篇:宋·张耒《秋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