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中有鹤驯可呼":园子中饲养的鹤驯服听从呼叫,
# 驯可呼:驯服听从呼叫。
"我欲呼之立坐隅":我便呼唤它站到我的身边来。
# 坐隅:座位旁。
"鹤有难色侧睨予":鹤似乎面有难色,斜着眼睛打量我。
# 侧睨:斜视的样子。,难色:为难的样子。
"岂欲臆对如鵩乎":难道是要我像面对山鸮一样猜测它的心思吗。
# 岂欲臆对如鵩乎:语出汉贾谊《鵩鸟赋》:“口不能言,请对以臆。”臆对,不用言语而用心中所想来对答。臆,胸,引申为心。鵩(fú):又名山鸮(xiāo),夜鸣,声恶,古人认为是不详之鸟,形似猫头鹰。
"我生如寄良畸孤":这鹤依靠别人生活,
# 畸孤:零落独胆。,良:确实,实在。,如寄:好像暂时寄居,比喻时间短促。
"三尺长胫阁瘦躯":身材长得奇异修长,长长的腿上是瘦瘦的身体。
# 阁:同“搁”,托起,架着。,胫:(jìng)下肢。
"俯啄少许便有余":低头吃少许食物便能存活,
# 啄:吃食物。
"何至以身为子娱":又何必以自身供人娱乐呢。
# 何至以身为子娱:言鹤不愿以自身供人娱乐。晋人支遁好鹤,有人送他双鹤,支遁说:“鹤投有凌云之姿,何肯为人耳目玩乎?”便将鹤放了。
"驱之上堂立斯须":鹤来到堂上站了一会儿,
# 斯须:顷刻,一会儿
"投以饼饵视若无":喂给它食物它视若无睹。
# 视若无:视若无睹。
"戛然长鸣乃下趋":长长地鸣叫一声便又飞了下去,
# 戛然:鸟鸣叫的声音。
"难进易退我不如":进堂难出堂易,这种个性使我自叹不如。
# 难进易退我不如。:用《礼记·表记》:“事君难进而易退”语意。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鹤叹》是苏轼创作的一首咏物、寓言诗,通过描写鹤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纷争的疏离态度。诗中,苏轼以鹤自喻,展现了他在复杂政治环境中坚守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境界。这首诗创作于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当时朝廷党争激烈,苏轼虽被贬至定州,但仍心系朝政,并试图在混乱的局势中保持自己的操守。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全诗以鹤为题材,通过描绘鹤的神态与动作,如“难色侧睨”、“长鸣下趋”等,来寄托诗人的情感和志向。诗人借鹤之口,表达了自己清高超脱、与世无争但又不肯俯仰于人的独立人格坚守。这种写作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深远,寓意丰富。拟人:诗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将鹤赋予人的情感和思想。例如,“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长腔阁瘦躯”一句,既是写鹤之孤独无依,同样也是托物自况,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和身世飘零之感。此外,诗人还与鹤进行想象中的对话,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直抒胸臆:篇末“夏然长鸣乃下趋,难进易退我不如”,表明主观情感已外在投射于此鹤之身。诗人不禁感慨:“像鹤这样不热衷于求进而极愿引退的做法,我是赶不上的啊。”
3.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铺陈戏剧性场景,诗人自诩园林之主,却遭遇仙鹤“敛翼垂喙立庭隅”的冷眼对峙。其“羽衣藐傧敖”非但拒绝俯就,更以振翅凌霄之姿反客为主,为后续思想交锋埋下伏笔。中间四句转为鹤的“臆对”,实为诗人的内心独白。“我生如寄良畸孤”中“我生如寄”四字如空谷回响,将畸零身世点染成水墨长卷,道出世事飘零的生存困境。“俯啄少许便有余”彰显淡泊自守的处世哲学,最妙在“何至以身为子娱”的诘问,以鹤鸟昂首之姿,将人格尊严淬炼成凌霜傲雪的精神利刃,更将人格尊严提升至超越生存需求的精神层面。结尾四句形成强烈行为反差。诗人强行“驱鹤就立”的举动,与鹤“戛然长鸣乃下趋”的决绝形成张力,最终凝练为“难进易退我不如”的顿悟。这种主客体的身份倒置,使全诗突破传统咏物诗的托物言志模式,在诙谐的叙事框架中完成严肃的生命思考。鹤鸟从被观照的客体,升华为指引主体的精神镜像,其“不汲汲于进,而凛凛于退”的风骨,恰构成对士人立身之道的隐喻性诠释。
4. 作品点评
《鹤叹》是苏轼晚年托物言志的作品。全诗以拟人化手法展开一段寓言式对话:园中病鹤与诗人相互凝望、进退试探的戏剧化场景,在妙趣横生的叙事中暗藏机锋。看似写鹤“俯啄少许”的淡泊姿态、“戛然长鸣”的傲然风骨,实则剖白着诗人身陷新旧党争漩涡时“难进易退”的精神困局,将幽默意趣与生命哲思熔铸于瘦鹤的嶙峋骨相之间。
# 东坡作《病鹤》诗,尝写“三尺长胫瘦躯”,阙其一字,使任德翁辈下之,凡数字。东坡徐出其稿,盖“阁”字也。此字既出,俨然病鹤矣。
宋诗人唐庚《文录》
# 作《鹤叹》,则替鹤分明。
宋诗人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七引《陵阳室中语》
# 着想俱不从人间,真化人出无入有之笔,然政如吞刀吐火,可暂不可常。
清词人贺裳《载酒园诗话·苏轼》
# 按《唐子西语录》云:“东坡作病鹤诗……”今题中无“病”字,疑有脱落也。又朱翌《猗觉寮杂记》云:“《世说》有遗支道林双鹤者,道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玩?’”诗中“何至以身为子娱”,正用此。
清诗人、文学家查慎行《初白庵苏诗补注》卷三七
# “难进易退我不如”,此《鹤叹》所以作也,却只于结处一句收住。中云:“岂欲臆对如鹏乎”,乃疑而问鹤之词,而“我生如寄”四句便直代鹤作臆对语。章法奇绝,是方为善学贾赋者。
清文学家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五
# 纯是自托,末以一语点睛,笔墨特为奇恣。
清文学家纪昀《纪评苏诗》卷三七
# 通体遒净绝伦,中四语妙用代法,本旨极透。
清文学家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卷一七